一场差点放弃的拍摄 | 存在建筑的云洞图书馆之旅


海口云洞图书馆是MAD投下的又一枚“深水炸弹”,开幕当天,数十家媒体同时全球发文,让这座建筑的热度攀上顶峰。而在此之后,源源不断的人流进一步说明了它的爆红指数。
在一众快速传播的照片中,便有存在建筑的作品。
存在建筑早已在建筑圈和摄影圈赢得名声,成为不少知名建筑师主动邀约拍照的团队。也许在外界看来,他们拍摄建筑已经轻车熟路,但这次拍摄云洞图书馆,对有着10年经历的苏哲维和何震环而言,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他们不仅用“奇幻紧张”来形容,在前几天拍摄的时候,甚至差点选择放弃。

存在建筑是我们一直关注的创意团队,我们好奇他们这次拍摄经历了什么。
拍照有那么难吗?苏哲维和何震环途中遇到了怎样的麻烦?他们如何克服挑战?作为一个常年“观看建筑”的团队,他们觉得云洞图书馆有着怎样的特点?什么样的建筑才是美的?他们只拍好看的建筑吗?照片和真实的建筑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他们拍照片有什么方法?这次采访,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云洞图书馆,以及摄影本身。

刚拍了两天
就要放弃?
从城市规划领域、建筑界、文艺界到媒体界,从国内到国外,云洞图书馆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都有着很高的讨论度。英国《泰晤士报》也把它称为“2021年最期待建成的建筑作品”。
“我们一直走在拍摄建筑的路上,能被邀约拍摄引发很多人关注的建筑,令人激动。”苏哲维说。


云洞图书馆 /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云洞图书馆,既是投资方落成的项目、MAD设计的作品,也是海口这座城市面向全球发声的一个载体。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用,建筑正式开幕当天的媒体发布,也早已被提上日程。因而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等,除开开幕当天涉及的内容外,所有与发布会相关的素材,都要提前准备好。他们的拍摄正是其中一环。
这次接到邀约的,还有其他四家专门拍摄建筑的摄影机构和团队。除此之外,全国数十家媒体也来到了现场进行采访拍摄。这么多人马,如果分批进行,也许彼此之间的工作会完成得非常完美。然而因为工期原因,大部分团队的拍摄工作都集中在开幕前一周:4月13日开幕,拍摄在4月7-12日进行。
何震环说:“可想而知,我们要和这么多团队一起工作,彼此拍摄都会或多或少有些干扰。这还是我们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很多游客、市民已经前来打卡 / 图片源自网络的视频截图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拍照就是按下快门的事;有整整6天进行拍摄,时间貌似很充足,但拍到好的照片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人流、天气、现场状况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没有人可以保证那6天所有条件完美得天衣无缝。
“为了保证最终发布一切顺利,呈现出好的照片,我们需要当天拍摄、当天对图片进行后期处理,并当天将图片反馈过去,必须赶在4月12日前完成所有工作。这对很多专业高效的拍摄团队而言,不算什么,但我们有着自己的拍摄方式和习惯。”
存在建筑不是“急性子”团队。为了得到他们自己认为满意的照片,任务如果太紧急,或者现场状况不太好,他们一般不接。而拍摄,更要等个“好时候”,“通常在工作流程上,完成所有拍摄过后,我们才会进行后期调整图片,‘拍’和‘后期修图’一般不会同时进行。这次同时进行,难免会有一定紧张感。”
然而,这次拍摄,所有“麻烦”似乎都遇上了。
快节奏的工作方式是他们提前想到的,但到了现场才发现很多没有想到的。








云洞图书馆正式开幕过后,更多人前来打卡 / 截图来自抖音、微博
“我们从来也没见过一个建筑能够这么火。”
图书馆开幕消息早就传了出去,图书馆每天外面都来了不少打卡的人,而室内不大的空间则“塞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影像摄制组,无数施工工人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软装,设备、家具,以及各种需要用到的工具,摆在了现场。这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两人7日中午飞到了海口。因为人流太多,加上天气很不给力,光线不好,现场工作繁忙,拍到第二天的时候,不论他们怎么拍摄,始终得不到满意的照片。
“如果拍不到理想的照片,只能勉强交差,还不如不拍。所以我们打算放弃这次拍摄,过一段时间再来,甚至差点买了回成都的机票。”

改变策略
再次突围
“选择放弃可能有点任性。但通常为了拍到理想的照片,我们宁愿再等一等,急于求成不是我们的性格。不过和MAD沟通过后,为了保证在13号正式顺利发片,我们也想了想,这次拍摄是不能辜负的一份责任。”
那怎么办?
那就改变拍摄方案。
了解存在建筑的人都知道,他们擅长用纪实的方式拍摄建筑,表现建筑与人、城市的互动和关系,讲述建筑和城市之间的故事。“在我们的作品中,人、城市、自然、建筑,通常都会以特有的关系一同出现在画面中,呈现出丰富的场景。“
而最初开始拍摄的云洞图书馆正有这样的特点。建筑、海口、海洋、人,被他们收入镜头中,试图表现几者之间的关系,勾勒独特的城市风景,属于纯纪实摄影。但这次在面对种种阻碍的时候,一贯的表现方式“失灵了”。


最初的拍摄 /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8号晚上,他们调整了拍摄思路,“清空”一贯的拍摄方式,回到原点,重新梳理了最初对这个建筑的感受。
云洞图书馆是一个集图书馆和滨海步道驿站功能的为一体的公共空间。建筑造型以“洞”为概念,流畅顺滑的线条,圆孔和弧形的形状,让一个用混凝土浇筑的建筑变得十分柔和;不同位置打开的洞孔,让天景和海景“掉”进室内,来自外面的声音也随之“流淌”进来;而交错的墙面、楼板、天花失去了分明的界限,加上室内的电器全被巧妙“藏起来”,整个空间视觉上特别干净,给人一种置身外太空的体验。



云洞图书馆 / 图书馆内部由两部分组成。驿站二层是“晓岛”阅读空间,总面积近700平方米,包含咖啡厅、阅读区和屋顶露台,可存放万本图书。公共休息区约300平方米,包含公共卫生间、淋浴间、饮水区,和自行车停靠区。而连通一层与二层的阶梯式阅读空间,面向海面,可用于日常阅读、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它在海边犹如一朵云团,而人进入室内时,可以直面海洋。“它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物种,那种未来感、孤独感、空灵感是打动我们的地方。于是我们把这个图书馆幻想成一个来自科幻片的建筑,拍摄的时候,就不表现它和城市、市民之间的联系。”
所以后面4天他们尽量把它拍得简单干净,不去“讲”它和城市的故事,而是呈现一个类似科幻片的情节,表现出它神秘空灵的状态,“然后,拍出这个神秘感。”

云洞图书馆 /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其实从拍摄之初,到后来改变方法,怎么拍,拍哪些,一切由他们自主完成。他们觉得很幸运的是,邀约的合作方大都比较信任他们的拍摄,几乎很少提前给出要求。这次也不例外。
他们在拍之前不会有多少刻意的准备,也不会详细了解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与建筑相关的各种数据。“设计理念和数据等等,看似可以让人提前了解建筑,但对于我们而言,‘先入为主’的信息反倒成为限制。其实拍照,到现场看到实物,打开所有感官去感受,是最重要的。而拍云洞图书馆的时候,我们也只是提前看了下效果图。正式拍的时候,我们更想有自己的表达。”

云洞图书馆 /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如果现场条件比较理想的话,他们通常只花2~3天,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拍摄。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最初接触到建筑的那个感受是最强烈、最敏锐的,他们要抓那个最新鲜的体验。
这次拍云洞图书馆,正是试图表达他们最初的体验。

早上5:30起床
拍到晚上19:00
这么多年来,为了捕捉印象最深刻的那个瞬间,他们每次拍摄其实都不喜欢踩点,有点“即兴创作”的味道。不过这次因为状况复杂,也不得不认真考虑寻找比较合适的拍摄位置。
云洞图书馆靠海,位于海口世纪公园音乐广场,附近有高尔夫球场,跨海大桥从一旁斜穿而过。从陆地到海里,从走路、骑车到坐船,在方圆10公里内,他们总共走访了差不多100个点位。


云洞图书馆  /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但找到这个理想点位并不容易。为了避开人群,也为了捕捉到一些清晨、傍晚的场景,每天早上他们5:30起床,拍到晚上19:00,然后回到酒店再修图。有时结束一天工作,时间已经到夜里2:30,他们接着睡两三个小时,5:30再起床继续。——一张成片的背后,并不是一秒快门的时间。
这是个很耗费体力的过程。虽然很累,但是相比耗费体力,走到目的地发现看到的角度,或者拍出来的效果并不好的时候,这其实更让他们沮丧。
比如他们觉得图书馆旁边的高尔夫球场是个不错的地方,满怀期待地走过去,但是试了几张,效果却并不好。跨海大桥也是很多人会想到的地点,在那里可以一览建筑全景,但是等他们骑车赶到那里时,从这个角度看到的建筑图景并不理想。

这张照片中,高尔夫球场右侧是高尔夫球场,他们起初以为是个不错的点位,但赶过去拍摄的时候,很难得到理想的照片。/ 图片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提供
其实这些情况都是他们工作的日常状态。但在“浪费”2天后,只剩9~12日的4天时间,仍然让人有些紧张。
那就“千方百计”动脑筋,比如下面拍到的这张远景。两人预判建筑对面的酒店是个不错的位置,为此,他们特意订了一间酒店。还好,虽然那段时间游客很多,但他们订到了那个临海、位置高,恰好能看到图书馆的房间。
“我们为了得到清晨时的一个场景,就在那里住了一晚,第二天起得很早。当时晨光熹微,城市没有亮多少灯,没有太多人工光线的干扰。”在这张照片里,远处的城市还没醒来,图书馆的灯光亮着,海口与图书馆的关系形成强烈的对比,建筑像来自外太空的飞船停在海边。

晨熹中的云洞图书馆 /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他们说,他们的照片并不喜欢追求猎奇、刁钻的角度,也不想抓取博人眼球的场景。“我们只拍摄人们可以看到的真实画面。这些场景大家其实都可以看到,但也许会被‘忽视’,我们想定格某些击中人心的瞬间,也呈现建筑不易被关注到的细节。”
比如下面这张,拍的是户外供人休息的公共座位区。建筑的其他立面光滑得可以说是毫无瑕疵,为了呈现这种“光滑柔顺”的感觉,施工技术难度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据相关报道,建筑室内外为清水混凝土分段多次浇筑为一个整体,设计深化阶段全部基于数字化模型,对技术要求很高*。
相比之下,公共座位区却“坑坑包包”,这立马引起了他们的好奇。
*摘自Archidaily文章《入“洞”,海口云洞图书馆》

供人坐和休息的地方。


建筑细节  /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他们特意去咨询了情况。原来是施工误差造成的,但很有意思的是,MAD并不觉得它是个缺陷,反倒觉得这个瑕疵是“锦上添花”。“在我们看来,这些‘意外’反倒让建筑更具有个性。这里虽然看起来不光滑,但摸起来并不刺手,不得不佩服高超的技术。”

拍是拍完了
但还有遗憾
最后他们顺利地完成了拍摄,开幕日当天他们的照片和其他团队的作品一起正式发布。
“这次拍摄,经历了不少曲折,虽然作为职业摄影师而言,这很正常,但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这次紧张的时间、突发的状况、不太理想的拍摄条件,都是我们第一次遇到的。”


儿童阅读区  /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开幕活动在建筑二层由音乐人、导演、作家高晓松发起的“晓岛”阅读空间举行。几天下来奇幻又紧张,苏哲维和何震环当天只想做一个简单的读者,享受这个建筑,也享受马岩松和高晓松的对谈,于是放下了相机。

云洞图书馆 /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但我们很后悔没带相机。”那天阳光很好,天光正好从洞孔洒下来,洒在马岩松和高晓松二人的身上,他们觉得那个场景很不错,于是就着急回去取相机,但等他们返回的时候,这样的场景已经没有了。
“事实上,我们拍摄生涯里,留下了很多遗憾,很多场景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拍照并不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
要想拍到满意的照片,有时真的就是靠运气,既要老天爷“赏脸”,也要有好的体力,更要动脑筋,同时要保持敏锐,甚至亢奋的感觉。“也就是要保持创作的冲动和欲望。”

景德镇丙丁柴窑。何震环说,于我来说,这是别有意义的一瞬。景德镇丙丁柴窑是很棒的旧改项目,也代表着中国传承近两千年的传统烧瓷行业。当一束光落在烧陶工人肩上,空间神赋的光辉至此而生。 / 摄影:何震环
于他们而言,摄影不仅仅是拍一张照片。很多人其实没有多少机会去到实地看建筑、风景,以及人,他们通过自己的照片可以让大家了解那个“远方”。“与此同时,对于我们而言,我们除了提供图像,也是以创作的心态来完成摄影,传达我们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把一个实体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变成图片”。

华润总部大楼。苏哲维说,在中国都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深圳,我拍下这张照片。每一天,这座城市的至高点都在变。按下快门的时候,正站在它附近的300米高的楼上,恰逢日落。黄昏的光让这栋子弹头般的摩天大厦从城市群楼中脱颖而出,呈现出一幅未来感极强的画面。/ 摄影:苏哲维
那他们只拍好看的建筑吗?
“是的。”在创业之初他们为了生计,不管什么项目都拍,“但我们奋斗的初衷是热爱建筑和摄影,而不是一味去赚钱。说矫情点,我们还是理想主义者。”随着发展,存在建筑慢慢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可以拍摄他们喜欢的建筑。
就像“好看的建筑”没有固定标准,每个人对好看的照片也有不同的理解,“不过我们尽量用自己的方式给大家呈现我们认为好的建筑。”
“这些照片,也许和大家现场去感受的有些区别,但希望看我们照片的人可以欣赏到不一样的角度,看到建筑的复杂性,体会到建筑的美感、城市的特点,以及它本身承载的观点,甚至思想”,他们把曾经走过的路、听过的音乐、欣赏过的经典“寄托”在摄影里面,“说简单点,我们就是运用直觉去表现摄影,运用情感去定格世界。”
为了拍好,这背后有什么玄机吗?翻翻他们的朋友圈,虽然仅能管中窥豹,但摇滚乐、美丽的鸟、书籍、对建筑和摄影的关注,他们这些喜好和兴趣,似乎暗暗透露着为何存在建筑的照片受人青睐的原因。

马承融拍摄后回忆到,西伯利亚的二月冷得惊人。街上苏联特色的拉达车和成排的住宅深深吸引着他,因而拍下了这张平淡又有意思的照片。/ 摄影:马承融
“回顾这些年,我们也经历过在工作中过多的后期修饰照片。如今,我们将更多的注意力倾注在‘记录’建筑的故事,而不是坐在电脑前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一味提供被‘美化’过的建筑。”
从最初辞职创业,走到如今,他们没有想过拿到建筑摄影类奖项,也没有想过获得很多人的认可。“我们只能说自己很幸运,做了自己喜欢的事业。我们最怕的是,舍不得放弃一份别人觉得还不错的工作,没有勇气跳出当时或好或坏的境况,在举棋不定之间,时间很快就倏忽而逝。最怕的就是,人在年老时后悔。”
问及团队之间的关系,他们这样回答:
我们整个团队工作时像战友一样。我们很幸运遇到了同行的人,如果一个人的话,在这条路上会很孤独,很难坚持下去。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希希
撰稿:希希
摄影:详见图注,图片不得转载
校对:坦柔
设计:思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