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高桥里:乡村做到极致,就是“故乡”


乡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
“中华文明是从乡村孕育出来的,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都在乡村。现在的城市看不到任何传统的痕迹了,乡村还保有仅存的文明灰烬,我们要慢慢把它重新燃起点亮。” 
当代艺术家、“许村计划”发起人渠岩将“乡村”视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密码所在。

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时代,城市化和现代化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割裂,人类面临着“无家可归”的精神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了对“生态文明”的探索,“乡村振兴”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
城市人渴望返璞归真,在乡土中寻找“精神家园”;村民渴望更加充裕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如何弥合二者的差距?如何塑造城市与乡村共生的有机体?

乡建十年,
从“建筑营造”到“艺术介入”
近十年来,不少建筑师、设计师、策展人、艺术家群体以“人文”视角介入乡村。从传统村落保护、建筑社区营造、设计民宿、到艺术策展和手工艺再造,留下了许多具有范式意义的案例和思考。
浙江,松阳
建筑营造





浙江松阳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2014年,DnA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徐甜甜首次来到浙江松阳,她提出“建筑针灸”的策略,以小体量建筑有机介入当地,为松阳县带来了竹林剧场、红糖工坊、王景纪念堂、石仓契约博物馆等十余个项目,既有具备产业功能的工坊系列,也有完全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建筑师刘家琨为松阳老县城设计了“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延续乡土文脉、重塑文化自信。
山西,许村
艺术介入



山西许村 / 图片源自网络
2007年,艺术家渠岩走进太行山深处的许村,发起“许村计划”,借助艺术杠杆,让乡村本体发声,实现乡村共同体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解。他策划了“许村宣言”、“许村艺术公社”、“许村论坛”以及“许村国际艺术节”双年展等一系列艺术介入行动,其中,“许村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了许村明亮的人文艺术交流窗口。
河南,大南坡
社区再造/地方风物



河南大南坡 / 摄影:朱锐©左靖工作室;效果图设计:场域建筑
大南坡计划由策展人、乡建文化学者左靖主导。其中,碧山工销社展示和销售地方风物及“长效设计”产品;方所乡村文化为小学师生打造了阅览室和外借部;大南坡社区营造中心则将重点服务于村民,是村民活动、交流、聚会、培训及推动社区发展的公共空间,长期举办以村民为主体的展览。
宁夏,中卫
设计民宿



「黄河·宿集」 / 图片源自网络
民宿常被认为是“乡建的入口”。人迹罕至的中卫大湾村因为「黄河·宿集」民宿集群的落地而迎来转机。「黄河·宿集」由南岸、西坡、大乐之野、墟里和飞蔦集五家品牌民宿组成,在尽可能维持西北农村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创造舒适的居住条件。设计民宿不仅吸引游客和年轻人回乡,也成为了城乡互动的纽带。

浙江松阳,嬉戏的孩子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不管是建筑、设计民宿、社区还是手艺,文化艺术在其中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深入挖掘乡村独有的地方记忆、精神和情感,延续并重塑乡村在地文脉,以视觉化、空间化的方式向大众呈现,从而复兴当地的乡村精神和文化自信,让乡村自身的隐性精神成为发展的原初动力。
下一个十年,当城市的文化艺术触角不断向乡村延伸,乡村建设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又会有哪些新的可能?

峨眉山高桥里:
乡村生活的想象力
距离峨眉山市区仅12公里的高桥镇,因明朝嘉靖二年建造的三十米高石拱桥而得名,曾经的“西蜀第一大刹”灵岩寺遗址也位于此。



峨眉山高桥镇 / 图片由高桥里项目提供
村舍之间,一片2300多亩的山水田林远眺金顶,豁然开朗。

峨眉山下 / 图片由高桥里项目提供
高低层叠的梯田种满水稻,引来白鹭飞舞,令人想起诗人韦庄的“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水稻梯田 / 图片由高桥里项目提供
果实累累的巨峰葡萄园和菜地满溢乡土气息。清澈见底的溪流沿山谷蜿蜒而下,草地和茂林散布岸边。




蔬果园与溯溪 / 摄影:邹邹©一筑一事
目之所及,是旷达的田园自然。深入探寻,却另有一番图景——城市的生活方式已悄然融入当地。
卧于湖畔的旅居中心碧波浩渺,一湖一舍一叶扁舟,天地广阔,只闻呼吸。

旅居中心 / 图片由高桥里项目提供
旅居中心呈现了这里的居家生活场景。醇厚的自然材质和大地配色,兼顾美感和静谧,与山水呼应。既满足了现代人所需的舒适惬意,同时又享受自然、融于自然。




旅居中心 / 图片由高桥里项目提供
距离梯田不远处,由老旧村舍改造而成的“田间本味”餐厅在荷塘和菜园间悠然而落,菱湖碧影,蓊蓊郁郁。



田间本味餐厅 / 图片由高桥里项目提供
原木桌椅素朴清新,既可品茗阅读,也可倚窗赏景。餐厅食材均来自周围的稻田菜地,为人们提供地道的田园风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田间本味餐厅 / 摄影:邹邹©一筑一事
野坡之上坐落着一间青瓦木椽的屋舍,建筑地基由木桩抬高,原木纹理与周遭自然融为一体,这里便是“恒邦几何咖啡”。



恒邦几何咖啡馆 / 摄影:邹邹©一筑一事
人们倚窗而坐,共度闲暇。趣味丛生的花径中有不少孩子奔跑玩耍。



花径野坡 / 摄影:邹邹©一筑一事
走进咖啡馆,通透亮敞的玻璃窗将美景尽收眼底。下沉式环形沙发营造出慵懒惬意的氛围。入口处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峨眉山本地手工艺和文创品,书架和阅读区不乏与乐峨地区有关的诗集文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恒邦几何咖啡 / 摄影:邹邹©一筑一事
远处山丘之上,即将落成由建筑师刘家琨主持设计的“福田书院”。书院选址于整片地的制高点,建筑将“借坡取势、自然生长”。一层为温泉客房和展厅,二层为图书馆,三层则是一叶茶亭。建成后,福田书院将成为峨眉山脚下的文化艺术交流空间。

图片由高桥里项目提供
不久后,彩林溯溪畔还会迎来既下山和大乐之野等度假民宿,形成住宅、餐厅、民宿、咖啡馆、手工业和文艺空间聚集的多元“社群”。
“既下山”民宿品牌创始人赖国平把这里认定为一个归真、求真的地方。他希望这里“乌托邦气质越浓越好。”



峨眉山下的山水田林 / 图片由高桥里项目提供
未来,人们驱车来到高桥里,在彩林溯溪间徒步玩水、逆流探险、星空露营、自然研学,听虫鸣鸟语,收获难得的滋养和疗愈。

城乡共生:
乡村做到极致,就是故乡
不过,无论文化艺术如何介入,村民始终才是乡村建设的主体。
在峨眉山下的这片土地上,一方面有农业生产、养殖、休闲观光为主的产业,以及经过精深加工的果茶果酒、山泉大米等农创产品。


作为基底的农业 / 图片由高桥里项目提供
另一方面又把乐峨本地的特色美食、匠人手艺等配套产业引入周边的万槽村和福田村等,形成“美食村落”、“匠人村落”,协助村民创业,激活整片区域的发展。




高桥村镇风貌 / 图片由高桥里项目提供
城市客群形成的消费需求向周边村落释放,村民则收获了创业的流量、知识和技能。一旦周围的村子被赋能,村子和中心社群的差异便越来越小,职能分工越来越清晰,一个“共生社区”就形成了。
当城市的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被引入乡村,村民就获得了探索和学习新鲜知识的机会。经过培训,他们可以承担咖啡师、手艺人、餐饮店主、民宿管家等角色。
村民从中收获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文化自信。城乡的文化鸿沟和生活差距也将逐渐缩小,彼此之间则会产生越来越强的信任。



当地人制作的麻花、酱油等美食/ 图片由高桥里项目提供
这样一来,峨眉山下的这个场域不仅疗愈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疗愈了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




高桥镇当地村民 / 图片由高桥里项目提供
乡村做到极致,就是“故乡”。
当一片土地能让人心安神归时,它便成了寄托。乡村的价值不仅在于山水田园的诗意情怀,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血脉传承。

高桥生活 / 图片由高桥里项目提供
在峨眉山下,除了令人神往的自然环境,真正能留住人心的,还是基于乡土文化而展开的种种生活画卷:
驻扎高桥里的画家画累了,可以到隔壁大爷家里和他一起剥竹笋;作家写完长文,可以开车去森林一端看望做手工的朋友;一家人前来度假,老人看着孙子在河里游泳、在田间奔逐;城里的孩子教乡村的小伙伴弹琴,乡村孩子教城里的孩子抓泥鳅……
为了引入更多元的生活形态,高桥里还发起了「2021全球生活体验官招募计划」,邀请行业领袖/传承人、专业领域KOL/机构、流量博主/UP主和自媒体大V等人群,深入发掘高桥里土地的乐趣,共创独特的生活体验。

田间行走的村民 / 摄影:邹邹©一筑一事
真正的城乡共生,是与在地文脉的深沉关联,进而呈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有机生态。
峨眉山下,这样的融合正在发生。
💡
高桥里·生活体验官
全球招募启动

来「高桥里」
在篝火中夜话生活
在溪谷里探寻「无知」
面向全球邀约
行业领袖/传承人
专业领域KOL/机构
流量博主/UP主
自媒体大V
应邀方式
扫描二维码
提交相关信息
即可加入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坦柔
撰稿:坦柔
摄影:邹邹©一筑一事或由恒邦双林提供
校对:Eva
设计:Ozzie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