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近20年,欧宁持续地进行着城市研究,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学院教授“中国城乡研究”与“策展实践与地方营造”两门课程。
同时,他还撰写过多篇关于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文章,策划多场城市课题的展览。始终对城市化进程、地方营造等课题保持着敏锐。
而欧宁过往研究的城市区域如广州城中村、北京大栅栏等,都是人口密度高、建筑老旧,面临着城市改造“新旧拉扯”的区域,四川天府新区则是截然不同的样本。
此次欧宁应邀来到天府新区,参与天府公园大草坪的营造,我们很好奇他将如何看待天府新区的城市规划和地方文化。在这里,他的研究会聚焦在哪方面?或者说,关于天府新区,他有哪些好奇和问题?
欧宁说:“之所以对这次的大草坪营造感兴趣,因为它是一个开阔的公共绿地,这么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在新城区才有可能实现。人口高度密集的老城区很难有,通常是一些小花园或是像人民公园、望江公园那样传统的园林式公园。公共绿地最重要的就是公共性,它作为公共的社会资源,如何分配和使用它,关系到每个市民的利益,这就变成了一个公共议题,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
“如何把它营造成为一个成功的公共场所,营造成为一个‘地方’,这个课题很挑战”,欧宁补充道。
天府新区大草坪 / 图片来自A8设计中心
何谓
地方营造?
在为期三天的天府公园大草坪首轮工作营中,欧宁不止一次提到地方营造(placemaking)。
天府新区大草坪首轮工作营,欧宁分享现场 / 图片来自A8设计中心
什么是地方营造?在之前的文章中,欧宁曾引用学者Fred Kent的一句话:“placemaking,是指把一个你只想快速穿过的社区、乡镇或城市变成一个你不想离开的地方”——通俗易懂地解释了地方营造的目标。
与“地方Place”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学术概念——“非地方Non-Place”。这是由人类学家Marc Auge提出的概念,他将那些千篇一律、毫无个性、与周围隔绝、不能给人在地感和历史感的地方称为“非地方”,用一个流行的词来形容就是“架空”(虚构的、与现实脱节的)。
公式化的设计元素套用和标志性单品的堆砌,便能迅速打造出一个不承载任何个人记忆和志趣的“爆款”空间。而像这样的“非地方”,正在世界各地不断增加。
图片来自网络
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提出了“垃圾空间”(JUNK SPACE)理论。在库哈斯看来,消费主义驱动下的建筑,如机场、商场等,在空调、电梯和声光电装置下前所未有地耗尽了人们的空间感知。“是制造人类欲望的超级机器,它只吸食人流的喂养,而无法产出人际关系和集体记忆”。
正如库哈斯所说:“它不可捉摸,垃圾空间无法被忆起,它浮华却不易被记住”——他对垃圾空间的“诟病”一方面源于消费主义对建筑严肃性的消减,一方面也是对所有城市失去对全球化的抵抗的担忧。
图片来自网络
相应地,Marc Auge认为一个“地方”(Place)必须包含三个基本特征:具有认同感(identical),能产生人与人的关系(relational)和历史性(historical)。这样思路被欧宁认同并运用到自己参与的地方营造实践中。
比如2017年,欧宁受邀参与山东烟台的“广仁计划”*。彼时,他们对广仁路的40多幢旧建筑进行了一系列的历史考证和空间整理,希望创造一个新的空间组团“广仁艺术区”。随后,他们决定在所城里先行开办第一个社区图书馆,作为一次快捷的试水实验。
*广仁计划是一个历史街区活化和城市文化建设计划,它以烟台开埠第一街广仁路店历史街区为切片,进行活化实验,希望通过对街区空间的重新规划、历史建筑的改造、业态更新招商、文化艺术创意力量和教育资源的入驻,从而转型为“广仁艺术区”。
位于广仁艺术区的广仁众空间,众建筑设计,2017年 / 摄影:朱锐
社区图书馆选址在张家祠堂后院,由董功和直向建筑义务设计改造,它为社区里的普通老百姓提供一个看书、学习和聚会的实体空间,在此他们或许可以进一步认识自己社区和城市的历史,加强邻里关系并深化故乡认同 。
阅览空间与回廊,所城里社区图书馆,董功/直向建筑设计,2017年 / 摄影:苏圣亮
使用中的庭院,所城里社区图书馆,董功/直向建筑设计,2017年 / 摄影:苏圣亮
当时,欧宁和团队收集精选了大量与烟台和胶东半岛有关的读物,邀请烟台本地的历史和民俗研究者解焕新担任馆长,开馆时邀请艺术家张晓举办了“所城里照相馆”的社区参与艺术展览,接着几乎每个月都组织有关本地历史、民俗、地理、艺术的讲座,也包括部分所城里居民个人史的公开讲述。
欧宁认为:“在2017年烟台政府终于启动所城里改造项目的关键时刻,所城里社区图书馆率先作了定点活化历史街区的尝试,从民间的角度,提供了一个试验性的实践样本。”
所城里社区图书馆开幕,2017年 / 摄影:朱锐
所城里社区图书馆开幕和艺术家张晓展览的观众,2017年 / 摄影:朱锐
关于“广仁计划”,欧宁这样总结道:“只是一个开端,所谓地方营造,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的改造或建设,它还将包括未来细水长流的对历史记忆的挖掘,对社会关系的深耕,对身份认同的培育,尤其重要的是对地方知识的保存和活化。”
从三元里、煤市街...
到天府新区大草坪
采访中,欧宁提到最早对城市研究发生兴趣,源于库哈斯1996年带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学生,研究珠江三角洲当代城市化的研究项目《Great Leap Forward》(2001年出版)。
欧宁是广东遂溪人,1993年毕业于深圳大学国际文化传播系,1993至2000年一直生活、工作于深圳。在欧宁看来,库哈斯在自己生活的珠三角地区发现了一种另类的现代性,欧宁坦言:“库哈斯的很多研究,包括他的书的呈现方式,都让我对自己出生成长的这块区域有了新的认识和另一种视角,也激发了我做城市研究的兴趣。”
《Great Leap Forward》书籍内页 / 图片来自网络
库哈斯的部分著作 / 图片来自oma.com
2003年前后,侯瀚如策划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紧急地带”(Z.O.U-Zone of Urgency)单元,想通过这个展览来反映亚太地区激烈的城市化所激起的矛盾。彼时,欧宁在广州创办了独立电影团体“缘影会”,接到侯瀚如的邀请时,立刻对这个主题产生了兴趣。
“我觉得这个题目非常有意思,当时我就提出关注城中村,关注广州当时最大的城中村三元里”,随后欧宁和艺术家曹斐合作拍摄了实验纪录片《三元里》,展开对广州城市化进程和典型城中村三元里的拍摄和研究。
影片“以城市漫步者的姿态,探讨历史之债、现代化与岭南宗法聚落文化的冲突与调和、都市村庄的奇异建筑和人文景观,最后形成一部黑白影像诗篇”。
《三元里》剧照 / 图片来自网络
影片展出后收获了不错反响,随后在世界各地放映和参展,并被纽约现代美术馆等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更重要的是,影片引起了规划界和建筑界对城中村这个现象的关注。要知道,在当时城中村被视为“藏污纳垢”、亟待整治的区域,而这部影片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城中村并正视其价值。就像1972年文丘里提出“向拉斯维加斯学习”,30年后的中国,有越来越多建筑师、学者、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开始“向城中村学习”。
建筑摄影师孙海霆拍摄的城中村建筑,他认为城中村里“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给他上了一课 / 图片©孙海霆
《三元里》引发关注之后,2005年,欧宁和曹斐被邀请到北京去做一个类似的项目。但一开始欧宁发现在北京找不到典型的位于市中心的城中村,更多的是城乡结合部。
“所以我就天天在北京找,到处转悠,终于有一天在天安门广场南侧前面看到一片拆迁的废墟,我就被吸引了”,在欧宁看来,尽管形成原因各异,但广州三元里和北京大栅栏都是位于城市中心的、人口高度密集的贫困社区,于是他最终选择了大栅栏地区的煤市街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之后的好几个月,欧宁几乎天天到大栅栏去跟拍居民张金利,之后欧宁甚至直接给了他一个DV机,让他自己纪录自己。在最后剪辑完成的纪录片中,欧宁使用了很多张金利的素材。
煤市街,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西南侧的大栅栏地区,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为了在2008年奥运会前改善大栅栏地区的交通和市政设施,对这一破败的老旧城区进行改造,从2004年12月27日起,北京市政府启动了煤市街道路改扩建项目,要把原来8米宽的路面扩宽到25米。
欧宁坦言,给张金利DV是受芝加哥学派经典著作《街角社会》的启发。欧宁解释道:“社会学家威廉·福特·怀特去研究波士顿市北边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窟,但他始终感觉自己无法进入这个社会,直到有一天在酒吧偶然认识了一个生活于此的年轻人,并把他发展成为学术助手,由此才在这里打开局面。”
《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作者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成都见闻:
社区书记和小商贩
参与到天府公园大草坪的营造后,欧宁也延续着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方式,多次来到成都实地考察。当被问及在成都的见闻时,他提到了三件事。
首先是今年三月份在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中午饭后,鹤鸣茶社开始准备下午的茶市,他们把堆叠的竹椅子放下来,开始摆位。一长串竹椅在地面上拖行,互相碰撞和拖过地面时发出像爆竹一样的声音。
欧宁觉得特别有意思,把这个声音录了下来。
第二件事是去大草坪的时候,欧宁偶然碰见了两个小商贩。一个卖玩具的小贩和一个卖丁丁糖的乐山人。卖玩具的小商贩骑了一辆摩托车,满满当当挂满了玩具。
“有一种过载的感觉,我觉得已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艺术装置了”,欧宁兴致勃勃地说道。
今年三月在大草坪偶遇的小商贩 / 图片来自欧宁
“那一刻我就觉得这片大草坪有生命力了,它开始吸引小商贩了。”
在工作营中,欧宁分享了傅崇矩编的 《成都通览》。这是一本清末成都的百科全书,里面有大量地方的文化内容。
在欧宁看来:“地方知识是一种很难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就像骑车时的平衡感,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达。一个地方复杂的社区地理街巷密集的程度,你外来人根本不知道,但是本地人他就很懂,他就知道从哪往哪走是最快的,就叫地方知识。地方知识对于我们来理解一个地方是特别重要的。”
欧宁分享 《成都通览》的内容 / 图片来自欧宁
欧宁接着说:“《成都通览》里面记录了很多当时老百姓的风俗,我一看到就想,有一天我们大草坪也出现这些东西就好了,就成功了。就像这本书画的‘七十二行现相图’,芸芸众生都能来使用大草坪的空间。”
成都之游玩杂技 / 图片来自A8设计中心
《成都通览》之“七十二行现相图”(部分) / 图片来自A8设计中心
第三件事则是在玉林社区,年轻设计师张唐和玉林东路社区书记杨金惠的分享。
玉林社区分享交流现场 / 图片来自A8设计中心
欧宁惊叹于成都市民和社区基层工作者的能力和活力,他说:“这次去玉林见到年轻设计师张唐,还有杨书记,我和夏铸九老师都特别激动,觉得成都真的成!特别是杨书记,太有感染力了!”
杨书记在分享中提到一介・巷子里所处的位置本身产权比较复杂,为了说服大家把这块地分享出来做社区空间,花了大量的时间做工作,用非常巧妙的方式说服了大家,最终促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一介・巷子里。
一介・巷子里 / 摄影:ICY©ICYWORKS
欧宁认为做社区基层工作,人是最重要的。在他看来,杨书记的厉害之处在于她对自己的社区足够了解,完全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并能够设身处地地与他们沟通。而这种“毛细血管式”的细致营造其实需要极大的工作量,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事实上,这也印证了“地方知识”的重要性。
“他们的工作方式真的太棒了!”欧宁又一次赞叹道。
对成都越了解,欧宁对大草坪营造的信心似乎也越来越足了。
一介・巷子里的社区活动 / 图片来自主办方
天府新区
没有“烟火气”吗?
成都向南发展,新型的建筑、产业、消费场景聚集在成都南边,市民习惯称之为“国际城南”。但也有一种普遍的认知,大家觉得相较于老城区如玉林、少城、镋钯街等,包括天府新区在内的“国际城南”,缺乏生活感和市井人情味。
我们很好奇欧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他是否认为天府新区缺乏“生活感”和“市井味”呢?
成都城南 / 摄影:ICY©ICYWORKS
在欧宁看来,一片区域要有所谓的“烟火气”或者说“生活气息”,多样化很重要。
很长一段时间,现代主义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者们,乐于将城市功能区分门别类,“产业归产业,生活归生活”。但这样的规划也让很多区域出现“下班即空城”的局面。
“区域功能单一,让这个地方没有‘归属感’,来这里上班,下班就走了,当然就不会有所谓的‘烟火气’,而且随之而来的还有令人焦躁的通勤压力。”
北京地铁 / 图片来自unsplash
在欧宁看来,这种传统的规划思路已经过时了,像天府新区这样面向未来的区域,好就好在规划者可以借鉴经验,更合理地规划城市。事实上,他们已经在将工作、居住、消费、运动、公共服务等多元的功能进行整合,规划出更具有生活感和幸福感的城市。
成都城南新生活场景
欧宁还提到自己曾经做过的广场研究,欧洲的城市广场往往既有标志性的雕塑、纪念碑或者建筑,也有餐馆、商铺、小贩等等,周围还有居民社区、写字楼。“它的功能很多元,所以总是很热闹,挤满了人”。
伦敦和布鲁塞尔的市民广场 / 图片来自unsplash
后来作为2009年深圳双年展总策展人时,欧宁就把展场选在了深圳的市民广场。
他说:“因为深圳的市民广场周围大都是行政机构和企业办公楼,区域的功能比较单一,其实当时没有太多市民去使用它,我就一直觉得空荡荡的。后来做双年展的时候就说服政府把市民广场作为主展场,因为我想让它变成真正的市民的广场。”
当时,欧宁邀请了建筑师和艺术家在广场上做了很多好玩的装置,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市民过来使用这个广场,把它变成一个“地方”。
“其实这个思路,跟今天我们营造大草坪是一样的”,欧宁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09年深圳双年展现场 / 图片来自网络
至于天府新区的“烟火气”,欧宁则认为:“在现代城市,尤其是新区,大家居住到一起纯粹是因为你们购买了同一个小区的房子,没有其它的连接,大家互不认识,需要一个慢慢熟悉的过程。老城区熟稔亲密的人情味,也是长时间相处积累下来的。”
他笑着说:“别着急,这需要时间。”
*本文特别鸣谢:A8设计中心
购买这本380页的《成都》
了解更多有趣有料的成都故事
👇
💡
添加「一筑一事」
ZS·小筑理微信号:zsstudio-info
欢迎添加“ZS·小筑理”👆
加入一筑一事读者群
抢特别福利 / 分享城市灵感 / 发现志趣同好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hh
撰稿:hh
摄影:详见图注 / 封面摄影:ICY©ICYWORKS
校对:慧莹
设计:阿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