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座嘉陵江畔的艺术独栋,解锁“诗意人居”的终极涵义


“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建筑并不仅仅是通向安居的一种手段和道路——建筑本身就是安居。”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将建筑的本质视为一种诗意的还乡,一个属于现代漂泊者的“家园”。
而住宅,作为人们安居的立足点,承载着不断丰盈的物质生活和日益深邃的精神诉求。住宅的营造,浓缩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洞悉,对理想生活的愿景。
从东方的“人因宅立,宅因人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一个“建筑-人-自然”的哲学链条贯穿在住宅设计的历史中。

今年3月,香港置地推出了重庆首个后现代别墅“天湖岛”,它呼应了住宅设计中的人性、城市和生态要义。
时隔半年,香港置地潜心打磨的现代主义别墅——“天湖屿”面世,创造出一个与江共生、与自然相融的诗意家园,演绎着属于21世纪的“安居”故事。

极简、有机、功能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
20世纪,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新技术和新材料大量涌现,钢铁和混凝土等现代结构的出现为建筑革命奠定了基础。
同时,来自印象派、新艺术运动和抽象艺术的冲击,让建筑师开始摆脱繁复的历史样式,探索出更加简洁、实用、舒适的功能性建筑,现代主义建筑由此诞生。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采用新结构、新材料,为新功能服务。主张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格罗皮乌斯的自宅是一座相当朴素的建筑。它保持了周边建筑的规模和与物质特征:房子的立面结合了普通的砖和当地的隔板,以及人造的带窗和玻璃砌块,唤起了一种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新英格兰与欧洲之间的稳定和平衡。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位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坚持“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设计哲学,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的应用探索,发展出一种兼具古典式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钢铁玻璃盒子“风格。

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坐落于芝加哥郊外一片10英亩的树林中,福克斯河在南侧缓缓流过。玻璃屋充分利用了其周围的自然景色,体现出了密斯在建筑与自然之间建立强有力联系的理念。图片来自网络
勒·柯布西耶则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强调建筑中理性高效的功能与和谐的美感。

柯布西耶建成于1929年的萨伏伊别墅作为一座现代法国乡村住宅,体现了建筑对新机器时代的回应。房子仿佛漂浮在如画一般的森林之上,由细长的柱子支撑,底层架空,似乎融化在了在树丛中。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这里,“自然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他提出的“有机建筑”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就像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并力图把室内空间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进室内。

在经典作品“流水别墅”中,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匹兹堡附近的熊跑溪林地设计了一处“与瀑布共生”的住宅。场地中巨大的石块被用作壁炉的打造,散落的悬崖石成为新筑石墙的一部分。流水别墅就像从石头中长出来的房子,在潺潺水声中,一年四季各有其美。图片来自网络
由此发展而来的现代主义建筑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极简的线条。摒弃多余的装饰,通常富有连续的、流畅的肌理。
-大面积玻璃墙面和门窗。现代主义建筑广泛采用玻璃材质,将自然光线大量引入室内。
-开敞规范的平层。现代主义建筑往往采用大面积的宽敞平层,为餐厅和起居室腾出空间,让不同分区相互流通。
-现代和传统建筑材料结合。现代主义住宅中通常会使用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同时会用木材、砖块和石头等传统材料来表现自然美。
-与户外环境连接。现代主义常常将自然景观纳入设计中,并思考室内外的关系。
与后现代的天湖岛不同,天湖屿艺术独栋沿着现代主义的脉络,回归了克制与内敛,创造性地提出“少而不同”的理念——简化了后现代繁复的立面装饰,在确保建筑艺术性的同时,更突出别墅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注重精神的传递。

天湖屿“少而不同”的设计语言。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当人们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享受,从具象审美转向印象审美,从装饰至上转向功能主义时,天湖屿也试图在建筑中寻觅一种更简洁、更内敛、更观念的表达。

少而不同,
现代主义设计诠释“陪伴”
天湖屿的建筑设计灵感来自拿破仑御用设计师马利·艾蒂安·尼铎的“Toi Et Moi”双石戒指,将原本表达“相思”的两颗珠宝幻化为独栋外廓,诠释“家,即相伴”的内涵。
“Toi Et Moi”意为“你和我”,以两颗切割、大小、形状相似的宝石对称镶嵌而得名。将双石设计运用到住宅中,为空间赋予了“陪伴”、“相守”的含义。


从双石戒指幻化而来的独栋外廓。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别墅外立面采用大面积玻璃门窗,将室内外连为一体,引入通透自然光线,极大地拓展了空间视野。


通透的玻璃门窗立面。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45度的飞檐转角圆润流畅,以湛蓝天际为背衬,既庄重又出挑,显示出打破常规的审美意趣。



45度飞檐。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冷香槟色铝板在阳光下泛出金属光泽,低调却富有质感。内里的仿木纹铝板模仿自然肌理,为建筑增添了原生态气息。


冷香槟色铝板与仿木纹铝板。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来自伊朗的“蓝眼睛石材”颗粒饱满,穿越2万里来到重庆江岸,氤氲着淡雅的蓝调,与江水的蓝色相互辉映。

来自伊朗的“蓝眼睛”石材。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当坚实有力的金属、石材与轻盈的玻璃材质有机碰撞,谱成一曲音韵跌宕的建筑交响,演绎着力量的集中和舒缓、空间的限制与拓展,为视觉和感官带来层次丰富的冲击。



不同材质的碰撞。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毗邻嘉陵江的艺术独栋,以简洁却有张力的建筑语言营造出和平宁静的“家”氛围。
当沿江的金海湾公园草坪传来人们的笑谈与嬉戏声,天湖屿也以柔和的姿态呼应着这慢生活中的点滴温暖。

“站在世界之巅,
迎接朝霞,目送夕阳”
2017年,香港置地便开始了天湖屿的设计,从选址到概念设计,从现场外立面展示,再到最终升级落地,共耗时4年。
天湖屿所在的壹江郡地处照母山-金州大道脉络,与嘉陵江相亲,绵延1公里的江岸线将粼粼水色一揽入怀。毗邻的金海湾公园占地面积约4800亩,绵延17公里,拥有最亲江的景观。七席江岸艺术独栋面江傲立,距嘉陵江仅约100米,与自然亲密无间,举步江岸,目酣神醉。


绵延1公里的嘉陵江江岸线。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天湖屿所在的壹江郡被两大生活“剧场”环绕:向外的自然江岸,和向内的艺术园林。
壹江郡的园林景观由美国SWA担纲设计,在高差达40米的江岸台地上,打造出由低到高的4D飞瀑园林景观。



4D飞瀑园林景观。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步入大门,17米的飞瀑宛若一幕水晶帘,从高处倾泻而下,冲荡出淙淙水响。15棵遒劲的迎客松苍翠欲滴,山体经过塑石工艺的手雕琢,裸露出大地的色泽和纹理。

苍翠挺拔的迎客松。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二层的“曲水流觞”是为孩子们打造的嬉水乐园。一棵棵蓝花楹茂盛挺拔地向上生长,枝杈散乱柔软。绿荫下是婉转洄游的曲水路径,可以想像孩子们光着脚嬉戏玩耍的模样。



种满蓝花楹的“曲水流觞”。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三层的“白沙悦境”被一片乌桕林掩映,形状各异的山石散落其间,阳光穿透树叶斜映出婆娑浮影,让细密的石子泛出金光,如白沙一般。
跃上顶层的“拂潭映山”,一面清潭水平如镜,反照着天光云影,迎客松屹立水中,融化为一幅静谧淡雅的传统山水画。



天光云影,水平如镜。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沿着景观中轴往上攀,登得越高,视野越开阔,举目眺望远处的江景,心怡神旷。站在壹江郡的至高处,不由得想起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对自然的赞颂:“想象一下,站立在世界之巅迎接朝霞、目送夕阳,或者仰望晨昏之间清澈的蓝天。”

建筑-人-自然
“安居”的日常
安居于天湖屿,既有踱步江畔、攀登园林的自然享受,更有温馨闲逸的居家生活场景。
整栋别墅的上两层为静区,下两层为动区。从建筑二层入门,一边进至下沉式起居空间,一边欣赏环绕的江景变换,令归家的心情放松下来。

从建筑二层入门,下沉至起居空间。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一楼起居空间开敞通明,玻璃门窗将江水、落日、星光引入室内,并以萤火般闪烁的吊灯作为陪衬。皮革块面与大理石、金属饰面的堆叠运用,让居家的日常变得优雅。



萤火般闪烁的吊灯。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餐厅空间以奢石主导,搭配意大利进口的BONALDO餐椅,营造出别致的就餐氛围,客厅、餐厅与厨房相互流通,形成开放自由的能量场。一楼还配备了书房、茶室、户外花园等空间,满足人们多元的生活需求。


餐厅、书房等多元空间。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下沉至负一楼,前厅由艺术品装点,低调的金色和温润的木饰面将空间映衬得细腻无比。家庭厅以黑色和深蓝色为主,沉稳的色彩在充足的采光中,让场景吐露出温润质感,透散沉稳而不急躁的内敛。



色调沉稳的家庭厅。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负一楼还设置有可仰望星空的谈心坑,以及恒温泡池。透过玻璃天窗举目远眺,与自然亲密融合,居家即可享受一份自由和惬意。

谈心坑。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影音室的几何墙饰、无主灯的星空顶,结合大围合简约沙发,让人们在这里体验一场沉浸式观影,亦或是一个举杯微醺的畅谈夜晚。
二楼的亲子活动空间是大人和小孩的互动场地,色彩活泼,线条流畅,构筑出童话世界里与孩子欢唱的画面。

色彩活泼的亲子活动空间。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卧房呈现多彩的样貌,有充满纯真少女风格的粉红主题房,也有清新自然的雅绿色房间,鲜活灵动。
主卧以沉着的暗色调为主 ,质感细腻的墙饰搭配金属壁灯,夜光摇曳,透露着柔和而大气的意式风格。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多彩的卧室
每栋建筑均带有约600平米的花园,院落四周种植了不同层次的乔木、樱花、紫薇、桂花等树木,它们将随着四季流转,呈现出斑斓的景观季相。


随季节流转的花园景观。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日本学者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写道,“建筑的意义不是屋顶和墙,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空间”。建筑所引发的共鸣远不止设计本身的美,更在于它传递出来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
置身于天湖屿的飞檐流瀑之中,“生活”的涵义正在扩延:它始于源远流长的嘉陵江水,经由移步异景的台地园林,最终落脚于“人”的安居。

沿江而立的艺术独栋。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如此,天湖屿顺应着“建筑-人-自然”的哲学链条,汲取自然肌理,不露声色地融入环境之中。它以有机建筑,来承载恬淡的生活,终究,不过是营造一处得以安放人心与存在的现代家园。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坦柔
撰稿:坦柔
摄影:图片由香港置地提供
校对:Eva
设计:阿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