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大南坡:一个村庄的秋收


第一次看到“修武”的名字,有一种大刀阔斧的感觉,是一种从深厚底蕴中开辟出“新路径”的魄力。
这个扎根在中原腹地的村庄,在时间流变中形成了自己的山川风貌。自2020年一场名为“乡村考现学”的综合性展览起,位于河南修武县的“大南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聚合着当地历史、文化、旅游与风物,大南坡通过教育、设计与思想力量让我们看到中国万千村落可能存在的“另一种面貌”。

一年之后,我们再次来到大南坡,想看看这里有什么变化——当中国的一个典型村庄走向众人视野后,它的改变究竟如何影响着当地的人群和生活?这其中的能量又从何而来?

“南坡秋兴”第二年
如果说第一年的「南坡秋兴」是用一种既深刻又完整的“叙事手法”让人们初识当地的农业、历史、文化及风貌。
那么今年的「南坡秋兴」则通过更加鲜活可爱的“互动形式”,让天南海北的人们走进村庄内心,破除隔膜,切实感受了一把当地生活。


村民(上)与来客(下),河南修武大南坡村 / 摄影:宋崇飞
整个十月,仅仅为期两天的活动,却让村头村尾人头攒动。如我们所见,也出乎意料,这个曾以挖煤而兴的乡村,竟头次因旅游而“兴盛”——今年一月,大南坡已成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除开去年就已呈现的碧山工销社、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大南坡艺术中心等改建内容具有接待游客能力;还有很多村民也参与其中,这其中绕不开的一定是“牛爷爷家的院子”。
牛爷爷一家都在大南坡生活,今年活动期间更是呈现出地道的“大南坡村民家宴”。


牛爷爷家的院子“村民家宴” / 摄影:背心©一筑一事
78岁的牛秉富是大南坡的文化人,他上过初中,当过教师、村干部;好客热情的性格让来客们守着他家的小院儿不想走,人们一波又一波,跟爷爷聊吃食、聊生活、聊艺术、聊变化。
作为南坡怀梆的成员,牛爷爷与村民们找到了乡村美学的意义,他聊:“艺术啊,艺术就是让人改邪归正……”大家掌声雷动,听得津津有味。而今年的新变化不止南坡怀梆的艺术气氛高涨,还有村民自营的民宿“牛大爷的院子”也如火如荼;以及方所书店的工作人员也全都是当地人参与运营……

由村民自营的民宿“牛大爷的院子” / 摄影:徐薇
不难发现,经过一年的时间,村民自营、村民自主的内容和现象越来越频繁。在村口的碧山工销社,新增了许多当地村民的“创作品”。
在此次「南坡讲堂」中,作为乡村手工代表的杜娟,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热爱手工的她编织了很多玩偶,她说自己期待可以开一家工艺品店。现在,她的创作品被呈现在工销社里。还有村里的“巧手奶奶”,她喜欢编织五颜六色的提篮,这些独特的“艺术品”也在其列。

碧山工销社里南坡村民的手工艺品 / 摄影:背心©一筑一事
碧山工销社楼下,新来客「Localand本地食馆」也已落位。这个来自西安的品牌,从一本在地杂志到如今先后于西安、成都、大南坡落地的复合空间,一直记录着人与记忆、城市有关的事。而接下来,它又会怎样书写大南坡的记忆?值得我们期待。


「Localand本地食馆」 / 摄影:三金
在方所对面,新增了一间音乐教室。此前,大南坡的少儿艺术教育仍主要在美术领域,这次五条人捐助音响、影碟、卡拉OK以及各种乐器,借“南坡秋兴”之机,大南坡音乐教室就此创设。


大南坡音乐教室迎来了首批老师:小河与五条人。他们与大南坡的小朋友一起创作了一首名叫《森林里的一棵树》的歌。/ 摄影:宋崇飞
正如我们所见,村庄的生活正在变得更加富足,无论是村民的自发性与创造力唤醒沉睡的山村,还是在外来新客的流量带动之下,大南坡正以前所未有的整合形式发生改变。
抛开那些宏观课题,不再去讨论学者口中“从城市化转向乡村”,大南坡所践行的是一步一步地爬上陡坡、踏过土地,量出生活真实的厚度与高度。

我们“共振村声”
从村口一直往里,一路上阵列海报中的“共振村声”赫然眼前,这四个大字正是本次活动的主题。
“共振村声”的不止是村民和大南坡计划引入的品牌,也不仅是新增的空间内容,还有让人印象尤深的文化事件。

南坡怀梆剧社在宗祠 / 摄影:邱子©一筑一事
音乐的共振
大南坡艺术中心往前的赵氏宗祠,是现在南坡怀梆剧社的排练室。从去年五月,怀梆戏再次登台唤醒村民久违的记忆,直到年底大南坡团队决定给村里的怀梆剧社做一套唱片。
土生土长的怀梆戏要出唱片,怎么出?谁来出?
——这事儿丝毫没耽误。
“从今年3月,丁路和张鑫到大南坡录音和录像开始,再到张晓舟提议可以由摩登天空来出这套唱片:从这张《南坡怀梆2021》开始,Modernsky Worldmusic厂牌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一个新的唱片系列——以村、寨、乡为单位,以田野录音和人类学视野,去进行调研、录制、出版。”



南坡怀梆唱片首发 / 摄影:李耀(上),赵泽旭(下)
以音乐为坐标,我们走到一个懂得欣赏和保留「传统文化」的阶段——有人开拓新篇章,有人追根溯源,一个是现代化的艺术呈现,一个是深挖本地特质的心境,看似两端的彼此却互相创造出新能量。
这样的共振,不仅让方言和经典从山村传唱出去,也让音乐开启了一个新方向。

南坡怀梆唱片首发 / 摄影:李耀
2006年,张晓舟在深圳和广州策划了一个民谣音乐节,命名为“重返大地”,时隔15年,受左靖的邀请,张晓舟为大南坡策划了第二届“南坡秋兴”的音乐行动,并将之命名为“从大地出发”。
重返和出发,是同一条道路,重返是为了认清来路,出发是为了创造未知的未来。而“大地”并不仅仅指向怀旧的乡愁,早在35年前崔健已经道破了“乡愁”的现代性命运——“脚下的地在走,身边的水在流(《一无所有》)”,不断出发的,是大地上川流不息走动的人,流动的人。


秋兴音乐会 / 摄影:王艺达
“共振村声”的标语,高挂在大南坡的戏台。不仅是城市的人们要来共振村声,而且“村声”的共振也将波及城市。

五条人、小河在秋兴音乐会上合作演出 / 摄影:三金
展览的共振
在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的一个空间里,花花绿绿的色彩盖满了整间屋子,这个由广州美术学院师生指导的儿童画展《你的歌,我来画》是大南坡小朋友根据小河和五条人的歌制作而成。


儿童画展现场「你的歌,我来画」 / 摄影:徐薇(上)、《中国那么美》剧组(下)
除了孩子们根据音乐完成的绘画作品之外,部分春季课的实践成果也在共振村声展厅呈现,其中包括有大南坡植物图册、门帘的故事。
大南坡美育课程开展一年,儿童们在不同类型的艺术课中逐渐开始建立自己多元的思考,真诚又可爱的想象力是她们与世界的共振方式。

共振村声厅 / 摄影:背心©一筑一事
电影的共振
大南坡“孩子们的电影节”展映单元,总共由8支影片构成,这些作品都是大南坡小学的孩子们在黄骥导演指导下,独立拍摄、剪辑、“宣发”的首支影像作品。

孩子们的电影节展映现场 / 摄影:王艺达
这是一场独一无二的电影展映,铅笔字歪七扭八组成的电影名、手工绘制的电影海报和门票,它被大家称为“南坡秋兴现场最特别的惊喜”。

孩子们自己制作的电影票 / 摄影:方凌霄
从校园故事、家乡戏、手工艺,再到图书馆、牛爷爷民宿,孩子们的电影故事让人意犹未尽,也让我们走进大南坡的内心和这里的日常生活。

老村小馆前大南坡的儿童们 / 摄影:宋崇飞
而与孩子们充满轻松、快乐和期待的电影故事相反的,是深夜展映的贾樟柯最新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在深秋几近零度的广场上,这部围绕着中国作家与其乡土情结、写作故事的电影慢慢落幕。追根溯源,在县城和村庄中寻找儿时记忆似乎引人共鸣。在贾樟柯的电影中,这一代作家与自己的家人、与时代环境的关系,从乡村中开始,也在乡村中寻找到答案——我们这一代人与自己故乡之间的羁绊如此深刻。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电影放映,分享嘉宾:梁鸿、王亦梁、吴琦 / 摄影:三金

一个村庄的秋收
其实中国人关于“乡村”的话题从未停止过,从梁鸿笔下的《中国在梁庄》,让我们看到城市化进程中村庄面临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人物故事;到近几年关于“乡村营造”、“乡村建设”议题的兴起。
“乡村”在我们的印象中,朴实、可爱、具有某种根源性。


大南坡 / 摄影:背心©一筑一事
但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提及乡村早已不用宏大叙事,不必强调追溯“农耕文明”,也无需将其与「都市化」二元对立,我们的乡村正以一种轻盈的方式发生变化:
大理喜洲“卸下了人造猎奇式的装扮,回归到乡村美学的本质,从而使跨民族的人们都产生共鸣。”;大理凤羽“像编辑一本杂志一样,去重新编辑这里的大地、群山、溪流”;莫干山裸心谷通过一个个小而美的项目“吸引更多城市中的理想主义者们进入乡村工作、居住、社交,能更自由自在地嵌入到有品质、有活力的乡村生活中来。”;彭州小石村“透过对村民日常的持续运营,对村内公共体系的再造,以及与专业人士的相互信任,所走出的一条更坚实而持久的再生之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大理喜洲、大理凤羽、莫干山裸心谷、彭州小石村
贵州黄岗村因“百美村宿”的公益项目“拾起乡村脉络,探索乡村运营的商业逻辑”;浙江松阳,用八年时间“结合在地文化,从学术、人文与商业融合的视角,完成了旧街区更新、老屋改造,业态激活和文化重塑,由点及面,触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乡村振兴运动。”;南京蒋山村,不单纯聚焦于乡村旅游,而是建设村落自身的产业基础,正如背后的建筑团队所言:“我们去优化乡村的生活环境,让村子里缺失的一些城市现代生活或精神体验再次出现,丰富村民的生活,那也是一种‘振兴’的方式。”

“百美村宿”公益项目

南京蒋山村
还有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乡村”,正在以各自的地方特色、文化历史、乡土风味为原点,创造着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放眼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一代选择重返乡村、留在村庄,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建设乡村。他们热爱风物、热爱农田、热爱当地的文化,她们也热爱鲜活的生活与自然的可爱……
“乡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比如越来越多的地方特色乐队走向大众,以各自的“方言”为坐标,更广泛地让人们听到某个村庄、地区的声音;比如越来越多的电影节、摄影展在县城和村庄开始,讲述人与村庄、人与故乡之间的羁绊和感情。

大南坡 / 摄影:背心©一筑一事
我们从电影、音乐、综艺还有短视频……各种各样的媒介认识乡村、走进乡村、感受乡村。
就像最近由腾讯视频播出的纪录片式综艺《中国这么美》,让我们看到通过“音乐+旅行”这样轻盈的方式,走进某个村落,是一次挖掘在地文化、对外发声的好机会。可爱的乡村被推向幕前,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乡村建设的可能与路径。

五条人乐队、张晓舟和嘉宾们在村民家宴上 / 摄影:《中国那么美》节目组
这档综艺通过痛仰乐队、五条人乐队、九连真人、康姆士乐队、低苦艾乐队、张尕怂、李敬进、小河、陆晨、钟立风、莫西子诗、蛙池乐队九组音乐人及其朋友的不同视角,去往中国的九个城镇与乡村,观察并体验当地生活。
其中有一期便在“大南坡”进行录制,和五条人、小河一起记录这里的日常生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大南坡「南坡秋兴」“共振村声”活动
围绕乡村建设的“新尝试”带来了改变,产生火花,改变了或多或少一部分的世界。“新”不代表必须形成一套经验系统,而是由新的方式、新的一代认识乡村,以“新视角”诠释乡村,不要着急定义,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更重要。
我们从乡村中选择、实验、创造,通过艺术、设计、建筑、运营的多元方式,形塑着十年后大家共同留下的文化。




大南坡 / 摄影:邱子©一筑一事
时至今日,大南坡或许还未形成人们所说的“理想乡村”,它也不该以村庄未来发展的“满分案例”来评判。大南坡是典型的中国乡村,但它也无法被轻易定义——过去,它的土壤培育了我们的文明;当下,它承载着我们精神上的“丰收”。
站在大南坡的第二年,期待它未来每一年的“秋收”。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邱子 
撰稿:邱子 
摄影:详见图注
校对:慧莹
设计:阿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