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橙子
没想到,说来就来了。
教育“双减”政策出台后,引发了各种各样的讨论,开始我以为只是说说,毕竟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说减就减那么简单,真要落实到位怕没那么顺畅,我预估怎么也得个半年一年才能全面推进吧?
结果,开学后我女儿的学校就迅速贯彻落实了国家的要求。
一、孩子的作业真的没有带回家了。我女儿的书包都不用背来背去,直接放在教室的收纳箱里,倒是大大降低了孩子把书包背回来丢东拉西的机会,以前隔三岔五少不了满屋子给她找课本作业本的情况。
二、学校第一时间提供了晚托服务。女儿的学校早中晚三餐都有提供,还要求集体晚托至8:00。刚听说可以晚托在学校吃晚餐时,孩子高兴得不得了。
当然她高兴的另一重原因是可以在学校跟同学们多玩一会,平时就算早点放学回到家也没人陪她玩。
三、严格要求家长(家委会)不准通过各种方式给老师送礼,这点包括家长群也都第一时间收到了学校发的通知。
当然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不是也这样,总之我女儿学校是不折不扣地在按国家的要求在走,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听到很多家长陷入了更大的焦虑当中,觉得这样一刀切,孩子接下来的学习更没方向了;
因为政策出台没几天,有的一二线城市就出现了招募全科住家家教、长期家教的“英雄帖”在社交媒体上,甚至还有家长开出了“30万元起”年薪的高价,意思很明显——
你不让我送孩子去外面的培训机构,我自己花钱请名师来家里单独授课总可以吧?有钱能请保姆干家务,也能请私人教师一对一帮我教孩子。
当然,这类家长基本是有钱人,起码也是中产。这么一来,让工薪阶层的家长们集体不淡定了,毕竟更多的普通家庭养家糊口的生存压力本来就大,怎么可能拿出这么多钱来请家庭教师?
平时挤出个几千块给孩子上辅导班还能咬牙承受,但这点钱想要请到负责且水平高的一对一的私教老师,就不太可能了。
那么这意味着,孩子们的起跑线还是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搞来搞去,到最后依旧是拼爹啊!还是家长们在集体内卷呀!
孩子看起来减负了,但家长无法松绑,心理压力跟之前一比,好像更大了。
一二年级的家长们苦恼于不布置作业不进行考试,怎么才能知道孩子学扎实学透了呢?
三四五六年级的家长则担忧,减负看着一派祥和,实质暗流更加涌动,因为孩子中考的时候最终还是要靠成绩说话呀!
谁都明白,我们的中考录取率仅50%,也就是说中考过后,仅有一半的学生有机会上普通高中,还有一半的学生只能上职高,这条径渭分明的分水岭也是导致孩子人生命运截然不同的第一道关卡。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谁都会说,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当你的孩子真的因为教育分层导致成年后活在了社会的最底层,能心平气和接受的家长可能就不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双减后广大家长无所适从、难以理解的真正原因。
说完了大势,再来说说我自己,相比较学习成绩,我更看重的是孩子人格与德行方面的培养。
孩子会不会做家务,有没有爱心,是否热爱运动,心理是否健康,懂不懂得尊重人,有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才是我想放在第一位的。
我始终觉得,一个孩子只要上述方面做得好,那么学习方面也会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就算成绩一般,她的心态大概率也是健康的,向上的,这对于她在未来的人生里能够坦然面对风风雨雨,很重要。
其实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我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自己的资质和基因就是这个样子,孩子普通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啊!
所以对我来说,只要孩子不杀人放火不违法乱纪不啃老能自爱也懂得爱人,长大后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我就能接受,这是发自心底的真心话。
不过我也很清楚,大部分家长是不认可我这样的观念的,因为实在是一种没出息的想法。
毕竟我的想法不代表广大家长,这不,有的地方可能还没有实施晚托服务,校外不让补,家长们还有亲自上场给孩子补习的机会。
但这对家长自身的实力又是一层新的考验了。搞得不少家长哭丧着脸吐槽:万万没想到,人到中年,还要补课!
可家长亲自上场也得看孩子愿不愿意呀,你的水平和辅导方式孩子还不一定认可呢。
所以,回过头去看,之前孩子们学业压力大的时候,很多人嚷嚷着说要给孩子减负,说孩子会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导致高分低能,成为一个只知学习的木偶,根本没有时间和余力发展兴趣爱好;说放学时间太早没人接送影响上班;说比学赶超上这个培训班那个补习班费用开支太大……
现在真的大刀阔斧减了,又喊着尽是搞什么放养松绑,孩子考不上高中没机会上大学谁能给我负责?
总之,家长们惊恐地发现,现在双减竟然比之前不减时更让自己恐慌!
说到底,还是家长内心给自己制造了太多的焦虑。
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人人都想孩子成龙成凤,都想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很难接受孩子成年后混得比自己差,孩子若是一不小心混成了一个普通人,就觉得没面子没傲娇的资本,觉得自己的人生一败涂地……
看到这里是不是发现了一个真相,不管什么时候,实施什么样的政策,家长都会焦虑不堪?
而政策施行的真正主体,孩子们反而是不太懂得焦虑的,一边焦虑一边矛盾的,永远是眼含热泪的家长……
我可能奇葩一些,关注点并不在学习辅导这方面,而在另一方面。
女儿学校这几件事情落地后,发现这样一天下来,作为家长的我们啥也不用干了:
中餐晚餐不用做,孩子的学习不用辅导(作业都不带回家,辅导也没机会,再说晚上这么晚回来,洗漱一下差不多就要睡觉,哪还有什么时间给孩子开小灶呢?毕竟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睡眠质量也得保证不是?)
最大的感受是家长的作用削弱了,因为孩子从早上到晚上睡前都在学校度过,连餐桌时间都被挤占了,直接的后果是:家庭德育美育情育的功能没有了发挥之地。
本来我一向觉得,家庭餐桌时间是对孩子言传身教的一个最好时机,父母跟孩子坐在一起,用心品味着带有父母用温度和爱心精心做出来的食物,在细水长流的饮食浸润下自然而然地觉知到“妈妈的味道”“爸爸的味道”;
共同聊聊当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与观点,在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给孩子传递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也在一粥一饭间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树立“家”的概念和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夫(妻)的参照,对孩子成年后的感情(婚姻)观,有着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餐桌教育是最润物细无声的。以前每次去接孩子,快到家里她都特别期待“今天晚上吃什么?做了啥好吃的呀”,若是失去了餐桌这个载体,家庭教育要入脑入心,会比较困难。
再有一个就是,似乎我们提前进入到了“空巢”的生活状态中,因为孩子除了回家睡个觉,一天到晚好像什么都不需要家长参与了,整个人彻底闲了下来。
当然,好的地方也有,比如家长不需要急急忙忙接送,特别是对于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的父母来说,这是件好事;
比如,家长自己的时间多了,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专注在工作事业或兴趣爱好上面。
忽略掉家长的焦虑这一点,“双减”对孩子来说,他们是开心的,因为不需带作业回家,极大地避免了被父母河东狮吼棍棒夹击的可能性,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恢复,相信只要家长不需要辅导作业,基本会是父(母)慈子孝,和谐满满。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对于家长亲自上场辅导孩子的作业这件事,我是这么看的:
如果你确实是个学霸型家长,摸得透孩子的心理规律,也有情绪把控力,不是那种轻易就脾气爆炸对孩子吼骂不停的人,那么,在空余适当地提点指导下孩子,这个是鼓励的;
但不得不说,很多家长自己当年都是个学渣,一是水平不够,二是情绪控制力也差,一辅导学习家里就鸡飞狗跳鬼哭狼嚎,还不如不要辅导。
因为这样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导致情绪失控,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对父母也会心存怨恨,那可谓是得不偿失。
再说,如果你不是一个学霸型家长,你辅导得了小学,能辅导初中吗,能辅导高中吗?
所以我觉得,不管有没有双减,作为家长更多的应该关注对孩子的人格养成、人生观、家务劳动观、情感观(德育)方面的引导,至于学习成绩,还真的有天赋之说;
有的孩子真的不擅长学习,哪怕逼死也没用,硬逼着学,毁了孩子也毁了家长,搞得全家人仰马翻,关子关系恶劣不堪意义何在?
那么,不如换个赛道,留心发现、挖掘孩子身上学习之外的潜能和特长,然后重点加以引导,也能成才,真没准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有时,放过孩子,也是在放过自己啊。
—完—
*往期文章:《向冈仁波齐虔诚朝圣的小二姐,始终走不出一夜情的怪圈》《一代名妓的声名鹊起》《和我家楼下65岁的婆婆聊了聊,才知道有的父母在儿子儿媳妇家里做全能保姆,原来是种巨大的心理享受……》《不上床,就别见面了》《韩寒的情爱论:答应单独吃饭就是同意上床》《钱塘第一名妓的傲骨》《一夜之间,赵薇懵圈了》
商务合作微信:weichengzi2017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按钮,和橙子唠嗑长长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