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真面目,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
1978年,黑泽明回首往事,撰写了自传《蛤蟆的油》。他自喻是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
在书中,这位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导演,讲述了自己从“孩提时代一个孱弱的‘夜哭郎’”,经历琐碎的童年、迷茫的少年时期,后受到电影启蒙,成为电影从业者,得遇恩师,执导《罗生门》,走向世界的前半生旅程。
在对少年时代的回忆中,有一节“大正的声音”,小羊印象深刻:
对于那时的每一种声音,我都有难忘的记忆。
当看到声嘶力竭拖着凄凉的腔调沿街叫卖蚬子的孩子时,我感到自己是个幸运儿。当卖辣椒的从盛夏似火的骄阳下走过时,我正站在橡树下举着捕蝉罩的竿子捕蝉。当听到风筝的哨音,就想到我站在桥上,手里拉着风筝绳,仰望着遨游冬日晴空的风筝。
声音唤起我的回忆,如果把孩提时代令人惆怅的回忆逐项写下来,那是难以写尽的。
现在我写着这些往事,耳朵听到的却是电视的声音、电炉子的响声、收废纸的扩音喇叭的叫声。这些,全是电器的响声。
以上我写的这些,现在的孩子们是不会有如此丰富而且铭刻于心的回忆的。
想到这里,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比从前卖蚬子的孩子还可悲。
黑泽明笔下的“现在”,于又一代人却是“过去”。时间的洪流滚滚向前,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声音记忆。
回忆过往,你能听到什么声音?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