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霭龄是如何缔造了宋家王朝,又是如何一步步将宋家毁于一旦的




作者:着陆的兔子
编辑:丹尼尔李
1906年的一天,一大群记者将美国白宫围得水泄不通,镁光灯闪个不停,唯恐漏掉了这场交谈的任何细节。
当罗斯福总统困惑地盯着一名女孩时,中国代表团负责人温秉忠,赶紧上前介绍:“这是我的外甥女,正在美国自费留学,她对您十分敬重,我就把她带来了。”
总统笑着说:“美国是自由之邦,任何人来到美国,都会受到最热情的欢迎。”
此话一出,女孩毫不客气地说:“总统先生,您怎么能说美国是自由之邦呢?我为求学而来,可刚到旧金山,就被粗暴地拒之门外,在港口的船上整整呆了四个星期。”
没等总统解释,女孩接着说:“把一个15岁的女孩拒之门外,这不会是总统的命令吧?如果有美国姑娘到中国,她们绝不会受到这样的对待,这不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一番话怼的总统哑口无言,只好转身走出休息厅。
第二天,“中国女留学生向总统抗议美国的排华政策”的标题,攻占了美国各大报纸的头版。
这个在众目睽睽下,怒怼总统的女孩就是宋家长女宋霭龄,这一年她16岁。

这时的她还不知道,多年后自己会成为宋家命运的操纵者,亲手将它推到了顶峰,又亲手将它毁于一旦。

宋霭龄学成归来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父亲的秘书,这时她才知道,父亲还有一个隐藏身份——同盟会要员。
自己要做的工作是,协助父亲筹集革命经费与分配、秘密联络同盟会成员,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与孙中山先生消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听了父亲的阐述,宋霭龄愣了片刻后,手按《圣经》保证道:“竭尽全力干好工作,严守秘密绝不泄露,坐牢杀头永不反悔!”
某天,宋霭龄接到了一封来自孙中山先生的信。信上再三交代,立刻筹集资金,确保广州大规模武装起义按时举行。
宋霭龄将信交给父亲,在一旁焦急等候。
父亲终于开口:“好,把上海的有钱人列个单子,我们一家一家去拜访。”
宋霭龄向父亲提议:“时间紧迫,我们分头行动。”

宋霭龄的第一个目标是大银行家、上海自治公所所长沈缦云。
不料,刚到沈家门口,她就碰了钉子。门房一脸严肃:“沈先生不在,您改日再来。”
沈缦云闭门谢客多日,这一点宋霭龄早就知道,但为确保消息可靠,她坚定地试探道:“沈先生今天在家!”
门房稍愣一下:“在家也不见任何人,您请回吧!”
宋霭龄一脸傲气:“知道为什么不见人吗?他今天等我来!”
门房一时无措:“请问小姐芳名,我去通报。”
宋霭龄听后,生气地说:“什么?你去通报,把我晾在门口,给沈先生惹眼呐!”
说着,宋霭龄便迈开步子进了门。

与沈缦云交谈时,宋霭龄的大脑飞速运转。
当沈缦云以大逆不道,满门抄斩的理由划清界限时,宋霭龄揭了对方的老底:“沈先生已经够抄斩一次的了。我这儿就有您为《民呼日报》《民立报》捐款的记载,您脱得了干系吗?”
接着就以天下大势晓之以理,最后诱之以利:“革命一旦成功,您就是一大功勋,这是名利双收,一本万利的投资啊。”
眼看沈缦云有所松动,宋霭龄立刻拿出捐单递了过去:“沈老伯,请您在这儿签字吧!”
在宋霭龄软磨加硬泡的攻势下,沈缦云推脱不过,只好硬着头皮签了字,并将捐款数额由50万加到了100万。
如果募款只能证明宋霭龄双商在线,那么接下来的两件事,足以说明她的应变能力堪称一绝。

1911年12月25日,吴淞口岸,成千上万的人翘首以盼,其中不乏新闻记者。
孙中山正准备上岸时,宋霭龄一把拉住了他,并示意他穿成这样出现在公众面前,有失领袖尊严。
这么短的时间,去哪儿去找适合的衣服?
宋霭龄飞快地在人群中扫了一眼,将目光定格在沪军都督府代表的军装上。
这套衣服不但板正笔挺,而且符合时宜。此时正与清政府交战,着军装更多了份威严感。
1912年元旦,孙中山从上海出发,到南京宣誓就职,宋霭龄作为秘书紧随其后。
刚抵达车站,宋霭龄忽然接到一份情报,一伙清军潜伏在城内,准备伺机刺杀孙中山。
宋霭龄瞧着眼前人山人海的景象,心里嘀咕起来:大庭广众下,如何将这个重要情报传递给孙中山?
哪些是刺客,哪些是群众,如稍有不慎引起骚乱,就等于给刺客建立了天然屏障。
宋霭龄灵机一动,赶紧写了个纸条,转身塞给孙中山身后的黄兴:发现敌情,总统不能走预定路线!
孙中山在安排下,乘专车进市内铁轨,直接开到了总统府。
宋霭龄出色的业务水平,受到了孙中山的赞赏。孙中山的成熟与魅力,也点燃了宋霭龄内心的情愫。
一个因公,一个为私,注定了两人的不同频。
宋霭龄几次三番明示与暗示,得到的却是直接或间接的拒绝。一气之下,宋霭龄辞去了孙中山秘书一职。


宋霭龄怎么也不会想到,曾以年龄差拒绝自己的孙中山,会与二妹发生“叔侄恋”,最后还成了自己的妹夫。
宋霭龄知道自己辞职,会使孙中山的办事效率大幅下降。于是,将刚回国的宋庆龄,推荐给了孙中山。
可以说,宋霭龄的这个举动间接成就了孙宋联姻,也使宋家门庭里多了一位国父。
1914年的一天,宋霭龄被告知,今晚有一位重要客人要来家里吃饭。黄昏时分,这位客人出现在了宋家,父亲向众人介绍:“这位是孔子第75代孙、山西首富孔祥熙先生。”
也许是因为成长于商人家庭,宋霭龄对钱特别敏感,“山西首富”这四个字撼动了她的心。
晚餐过后,宋霭龄与孔祥熙促膝长谈,她发现眼前这个男人虽然大自己十几岁,但他赚钱的本领足以让自己托付终生。
长谈后没多久,两位新人带着众人的祝福,走进了婚姻殿堂。
孔宋的结合,相当于在聚宝盆中栽了一棵摇钱树。

婚后短暂的磨合,两人达成了统一共识:在当今社会,钱固然重要,但要想成为巨富,必须要有权!
如果说二妹的婚姻是自己无心插柳,那小妹的婚姻就是自己精心设计的。
1924年底,孙中山在北京一病不起,被确诊为肝癌晚期。消息一出,国民党内就上演了一场权力争夺战。
孔祥熙与宋霭龄合计着谁将会成为接班人,一番分析、排除后,二人将宝押在了手握军权、又有野心的蒋介石身上。
如何将蒋介石拉拢过来?宋霭龄眼睛一转:美人计!
此时,宋美龄正与刘纪文热恋,宋霭龄为何如此有把握?
其实在她决定使用美人计的那一刻,心里就认定:小妹不赞成也得赞成,这次的婚事对宋家太重要了!
宋美龄起初当然不同意,年龄太大、私生活混乱、土包子一个,都成了拒婚的理由。
宋霭龄只好拿出当年对付沈缦云软磨加硬泡的那套,适时还给宋美龄上上弦:“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今天不是你同蒋介石结婚,是同统治中国的皇帝结婚!”
双商在线的宋霭龄,没有即刻拿出逼迫的姿态,只是言尽而已。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举办婚礼,三十多家报社的记者挤满了宴会厅,来宾就有一千多人。
蒋宋联姻,使得宋家地位水涨船高,孔祥熙的仕途更是一路青云直上。
一通联姻过后,宋家在四大家族中就占了三分,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豪门,宋霭龄一手将宋氏推至巅峰。

欲壑难填,人心难满。站在云巅的宋霭龄,不仅没有就此满足,反而继续长袖善舞。

国民党迁都重庆,宋霭龄预感日军包围重庆是迟早的事,到时生活必需品必定供不应求。
她利用孔祥熙的政治权力,将大批药品、商品运到重庆,囤积起来。等到物资紧缺时,将货物高价卖出。这一倒腾,几十倍的利润流进了自己的腰包。
早在迁都重庆之前,宋霭龄就抓住最后的机会在上海大捞了一笔。
那时,宋霭龄建立了一家名为三泰的公司,专做公债生意。他们对外放出消息,政府要发行新公债,对旧公债停止付息。
中小业主与普通群众一听到消息便慌了起来,赶紧把手里的旧公债向外低价抛售。
等三泰公司将这些旧公债收购的差不多时,财政部出面澄清:国家发行的公债坚持原定利息不变,必要时到期还将给与若干百分点的优惠。
这样一来,旧公债价格立刻蹿升,三泰公司趁势将价格哄抬,再悄悄抛出。
一收一抛,自导自演,三泰公司赚了几千万。
一笔笔国难财让宋霭龄赚得盆满钵满,老百姓却吃了大亏,叫苦不迭。

宋子文因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剿共,与他发生激烈冲突。
蒋介石一怒之下,铆足劲打了宋子文一耳光。得知弟弟受了委屈,宋霭龄一拍桌子就要找蒋介石讨说法,最后让宋美龄压了下来。
时移世易,现在的宋霭龄为了牟利,竟然不顾弟弟死活。
抗战结束时,宋霭龄在上海股市上又故技重施。她低价收购公债后,向外制造舆论,声称政府对战前公债将采取实物比价的优惠方法兑付。
消息一出,不到一个月时间,100元面额的公债就涨到了8400元,宋霭龄赶紧将手里的公债以8000元的价格全部抛出。
这一次,宋霭龄轻轻松松赚了1500亿,却给弟弟宋子文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当行政院长宋子文得知公债疯长的消息时,如遭雷击,他清楚此时的政府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比价兑付,而不按这个价格兑付,又必将损害政府信誉。
如果此事处理不好,宋子文的结局如何,聪明的宋霭龄不会不知道。
为了钱与权,宋家同室操戈、分崩离析,这样的结局不禁令人唏嘘。

用宋霭龄自己的话解释就是:“钱这个东西非常奇怪,搅得你脑袋发昏,不知道是人掌握钱,还是钱掌握着人。”

纵观宋霭龄的一生,不得不佩服她的商业嗅觉与政治头脑。
其实,宋霭龄并不是天性狡黠之人,从她在美国留学时发生的事情,就可窥之一二。
一次历史课上,宋霭龄对美国战争的完美回答,让教授连连称赞:“我认为,现在可以说,宋霭龄小姐已经是一位优秀的美国公民了。”
宋霭龄忽的站起来:“教授,我想我应该澄清一下,我不是美国公民。我是中国人,我家祖祖辈辈都是中国人,而且永远是中国人。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宋霭龄激昂的言语仍在耳边,她的行为却早已偏离了航线。

她曾使宋家地位攀至顶峰,却因机关算尽,将宋家毁于一旦;她曾是革命的坚决拥护者,后来却成了大发国难财的投机者;她曾为是中国人而自豪,最终却只能在异国了却余生。
不知宋霭龄晚年,是否梳理过这矛盾的一生:爱我所爱的,怎么都成了离我最远的。是人生皆如此,还是人心有不同。
排版:小鹿
校对:天山月

倾情推荐阅读文章




点击阅读全文,全网首发头条哟~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