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薪28万,曾保护美国总统的“中国保镖”李旭,是怎么炼成的?




作者:小海洋
编辑:蓝橙
有一位70后,名叫李旭,被人称为“中国第一保镖”!
要知道,每个行业高手无数,保镖行业里更是不缺少武功好的人,每年退役的特种兵、武警兵、武术学院生数不胜数。
李旭能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其实力和名誉肯定是达到了顶峰。
而对于保镖行业,我们大多是从电视、电影中了解到的,对于其中的细节知之甚少。现在,我们通过李旭的经历,来看看保镖高手到底是如何练成的?


1990年,李旭的一个刑警朋友介绍他到美国公司应聘保镖。
李旭武术功夫了得,便想着去报名试一试。
当时那个年代,中国武术已经被李小龙给带火了,学习武术的人很多。更何况李旭去应聘的那家公司,开出来的待遇非常好,所以几乎有1千人来参加面试。
李旭看到那么多人,开始焦躁不安,害怕还没等到面试就失去了机会。于是,他跨步走进面试的房间,大声讲道:“我能打败你身边所有的人。”
话语一出,众人投来异样的眼光。
虽然这样引起了面试者的关注,但最终想要成功胜任,还是得靠实力。
李旭凭实力,来到了最后一轮面试。此时,参加的人仅剩10人了。
老板将他们一起带到一个大办公室里,然后对着所有人说:“从现在开始,你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当做是我的保镖,身边的人全是歹徒,然后保护我。”
面对老板奇特的面试方式,李旭很快明白,他是想试探我们之中谁的能力更强。
李旭立即站出来挑战,打倒一起过来面试的人。其余人见此情况,纷纷开始动手。
混战一会后,最终只有李旭和一位姓孙的人脱颖而出,成功被录取。因为他们两个人是里面最能打的人。
而李旭之所以能有这么厉害的武功,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他的爷爷。
李旭出生在武术世家,祖上曾是清朝带刀侍卫,这也注定了他的童年都是在习武中艰苦度过。

从5岁开始,他就跟着爷爷习武,每天凌晨3点起来练习,练到五六点才停下来,准备去上学。
而每天上学的时候,他的腿上还绑着钢砂,这些都很好地锻炼了他的体能。
后来,李旭还系统地学习铁砂掌、摔跤、刀工心、对抗等。
小时候碰到一些混混同学,他都是一个打好几个的。
虽然李旭功夫了得,但在和平年代作为保镖,不是每天都要打打杀杀,更主要的是保护好雇主,将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杜绝掉,也就是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
工作一段时间后,李旭对于这一点越来越清晰。
以前,他觉得保镖就是经常打架,现在他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保镖,好的身手固然主要,但更加需要学会察言观色,并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最合理的判断。
李旭曾讲过一个例子,当时他陪老板出去应酬,在半路上,老板突然想上厕所。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行为,但却很容易难倒武术高超却缺乏保镖经验的人。
当时李旭跟在场的保镖就是,他们都呆呆的,不知如何是好?
因为跟老板进厕所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在陌生环境中,又怕老板出事。
后来还是李旭的老板告诉他们的:“不用跟进去,但是要提前进去检查是否安全。”这是他老板从美国职业保镖手中学来的。
这份保镖工作,让李旭学习到很多作为保镖应该具备的素质和知识。
李旭也从看车和负责外围的保镖,上升为老板的贴身保镖。

1992年,李旭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辞掉这份工作,跟着朋友来到阿联酋迪拜,这是中东最富裕的城市。
迪拜这个地方有许多人都喜欢练习武术,而李旭又精通武术,所以便想着到这边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他加入一家武馆,专门传授中国武术。
可当时迪拜学习中国武术的人少之又少,李旭为了发扬中国武术,经常在空手道馆和跆拳道馆穿梭,挑战各位高手。
尤其是与迪拜空手道冠军的对打,更是让李旭一战成名。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中国练习服,跟着李旭练习中国武术。
积攒了一定的经验后,又加上自己想家,李旭便在1994年底回到中国,并在北京的京广桥开一家贝森拳击俱乐部。

由于经营得当,李旭的武馆很快在当地火了起来,他还因此认识到许多退役运动员跟退伍特警、武警人员。
在跟退役军人接触过后,李旭对军队的极强纪律性和高强度练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决定去参加特种部队训练提升自己。
虽然这种训练是短期的,但也是十分艰苦的,特种部队的训练标准是1500米山地障碍跑,是普通部队的3倍多。
但从小吃尽苦头的李旭,不仅完全接受得了,还十分享受,并且他还常常脱颖而出,是众多人里的佼佼者。
例如,在野外追踪与生存的训练课上,教官会在100多人中,挑出几名成绩优秀的人扮演潜伏者,其余所有人扮演追踪者。
并要求在规定时间里,追踪者必须抓到潜伏者,才算任务成功。
而李旭不仅被选为潜伏者,还经常以这种身份获得胜利。

后来,他还特地跑到香港参加“飞虎队”的特种训练。
在当时,“飞虎队”就是精英中的精英,是无数人向往又敬仰的神秘组织。
在飞虎队,李旭学到了更多实战技巧、反恐作战、搜救等知识,这些都对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保镖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期间,李旭从朋友身上了解到,美国有一所专门训练保镖的政要保护学院,这所学校被称为“美国总统保镖的摇篮”。
从这里毕业的保镖,几乎已经是达到职业的天花板。
李旭为了进入这所学校学习,开始疯地学习英语。因为只有学会英语,才能听懂教练的话。
对于从小成绩不太好的李旭来说,学习英语简直困难无比。
这期间,他多次想要放弃,但一想到能接受世界顶级保镖教练的训练,又热血沸腾,狂背句子和单词。
经过长时间的苦学,李旭如愿以偿学会英语,并正式进入美国政要保护学院,成为了这所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学员。
在这里,他接受到专业知识训练,并学会更多的职业理念与服务意识。
毕业后,李旭“脱胎换骨”,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政要级别保镖。
有了这层背景,李旭接到许多国家领导的委托,这让他在保镖行业里的名声越来越大。
李旭还曾给美国总统当保镖,要知道,能给美国总统当保镖的,往往都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特战精英部队出来的人。
而李旭能胜任这一职位,也是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保镖的实力。
但李旭还不满足于此,为了更上一层楼,他先后到40多个国家,接受短期的专业军事训练。

这期间,他获得了国际认证的个人保护专家证书。
并且在从事保镖的20多年生涯里,他从未让一位雇主发生过性命危险。

巅峰时期,李旭还被股神巴菲特特邀,作为他的贴身保镖,出席国外典礼,每小时工资为28万元。
在护卫的时候,李旭透露过一些保镖行业的细节,他说:“除了几名贴身保镖进行贴身保护,还有10多位隐藏在人群中。”
在这群保镖中,只有贴身保镖才能佩戴招摇的墨镜。
而戴墨镜,给我们的印象常常是很酷,但实际上墨镜是有战术意义的,它可以防止光线转换时瞬间的不适应,还可以挡住敌人的各种喷射危险物质。

从美国政要学院出来后,李旭更加意识到:优秀的现代保镖不是光有功夫就行的,他需要用智慧保护雇主,提前规避所有可能发生的危险。
他在一次次护卫中,将这一点“吃透”。
有一次,李旭到英国保护一个领导,当时他们在半路上被一个醉汉拦住。
李旭先是确认周边情况后,就下车和醉汉交谈。他要考虑,这位醉汉的出现是一场有预谋的拦截行为,还是普通情况。
几句话后,醉汉竟然乖乖离开了。
原来,李旭给了一点钱,请他让路。
因为如果用驱赶的方式,说不定会产生不必要的意外。
而给钱愿意离开,也证明了对方只是普通的醉汉。
保镖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后,李旭发现国内保镖行业不仅落后,还很混乱。
因此,他下定决心,以自己多年的经验出一本书,命名为《中国第一保镖》。
李旭还在国内成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安保公司,团队名为九命特卫保护组,而他自己则亲自担任组长,专门保护各国政要与富豪,提供指定团队安保服务。

正常情况下,他的团队有三层保护措施,外围反击小组,周边的秘密保镖和贴身保镖。
他的团队里,叉腰和把手抱在胸前,都是禁止的,因为这样在礼仪上显得不妥。
如果保镖发现有人拽着委托人不放,就会悄悄把手放在对方身上,然后轻轻一掰,在人要倒下时,就假装扶一下,然后问对方需要什么帮助吗?
因为在李旭的公司里,员工必须以雇主的人身安全为第一。
而李旭,通过是使用一款用喉部震动发音的麦克风,身上则放着一只防身笔和手电。
在细节上,李旭也做得很好。每次出门执行任务,他都会带着两条领带,为的就是避免和委托人一样,当发现跟对方一样时,他就立马换掉。
有一个例子,也体现了李旭团队这方面做的非常好。
那时候,李旭和他的同伴陪一位美国富豪,去北京的一家外资电子屏幕场家。
期间,李旭他们干了一件完全不需要做的事情。
当时因为下大雪,车子无法开进院子里,离委托人停留的饭店距离有很远的地方。
而李旭他们,拿起铲子从停车处到饭店门口,挖出了一条可以行驶的道路,并把车子开到饭店门口,提前打开空调。
当委托人吃完饭出来后,发现了这一幕,十分吃惊。
李旭的团队,正是凭着这份专业的精神与细心的服务,越做名声越好。
李旭的朋友曾问他:“如果碰到职业恐怖分子来袭击你的委托人,你真的会舍命相救,甚至为此丢掉性命吗?”
李旭毫不犹豫回道:“不管结果如何,一定会的。”
他的朋友不明白:“你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要为了不相识的人,搭上性命?”
李旭斩钉截铁地说:“这是保镖的责任和荣誉!”
这种舍命为主的保镖精神,是李旭看得比命重要的东西。
早在当年,李旭曾被一位雇主怀疑,那位委托人说:“你们保镖拿着高薪,但关键时刻一定会怕死的。”
李旭听到这句话,直接拿起匕首,往胳膊上捅两刀,直到至今,这两道刀痕依旧十分清晰。
回忆起这件事,李旭说道:“当时年轻,这种做法很冲动,但我只想证明保镖不怕死,为了这份荣誉,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很多人的眼里,一提到第一保镖,都会想到俄罗斯保镖、美国的。李旭致力于保镖行业,就是希望有一天提到第一保镖时,人们会想到中国。
以李旭现在的实力,肯定属于保镖高手,但比到世界第一称号,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对于保镖高手李旭的实力,大家肯定会很在乎,他是否真的像电影一样,以一挑十。
关于这个问题,李旭说过:“我试过一个人打倒30个强壮的汉子,还在特种部队时,做到将筷子插入到3公分厚度的钢板里。”
360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说起来很轻巧又顺口,但即使是从小学起又具备天赋,想达到这种层次,道路依旧是艰苦重重。
而行业与职业的天花板,也正是由这样一群人不断去打破,走向新的高度!

参考资料:
人物:《“我是最敏感的警报器”》
李旭:《我是中国第一保镖》
北京纪事:《李旭:保镖是用脑子的职业》
排版:老路

倾情推荐阅读文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