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居然要杀375头羊!羊皮纸是怎么制造的,当时中国造纸术已经传入欧洲,为什么西方人还要用羊皮制纸?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提升了造纸的成功率,也降低了造纸的成本,而西方的羊皮纸制作过程却相当复杂,价格不菲。历史上最早使用羊皮纸的人,是安纳托利亚古国帕珈马的国王欧迈尼斯二世。 原本当时的欧洲人都是用莎草纸,但埃及托勒密王朝为了阻碍帕珈马发展文化,产生竞争力,于是严禁向帕珈马输送埃及的莎草纸,公元前170年左右,迫于无奈的帕珈马人就只好使用羊皮救急,后来就慢慢地发明了羊皮纸。 羊皮纸的制作工艺并不简单,光挑选羊皮都是一个技术活,不是什么羊皮都可以用来造纸,而中世纪时期的农场动物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病症,这些症状一般会反应在皮肤上,这些羊的皮就不能用来制作。 除了挑选羊皮外,有时候也会用小牛皮制作羊皮纸,不过大多数还是用羊皮,等挑选到满意、没有瑕疵的羊皮之后,就等屠户屠宰后剥皮了,剥下来的皮放入水中浸泡至少一天,再捞起来去除毛发和脂肪。 一般情况下,制作工人会让羊皮自然腐烂,这样脱毛比较省事,但如果有急单,或者羊皮纸供不应求的话,工匠们就只能进行手工脱毛。 这个过程当然不是徒手进行拔毛,而是需要用月牙形的刀片,将羊皮上过的毛发和脂肪刮去。 所以为了方便刮毛,一开始浸泡羊皮的清水会换成石灰水,而浸泡时间也要从24小时,变成3-10天左右。 浸泡羊皮的时候味道非常难闻,可以说是恶臭,但工匠们却不能将羊皮丢进水里就不管了,而是需要每天对羊皮进行搅拌,使石灰水和羊皮有充分的接触,腐蚀到位,才能方便脱毛。 这个过程中会改变羊皮中原来的纤维结构,所以这个过程也叫作“鞣制”,但跟皮革的鞣制不同,皮革鞣制后抗腐烂,而羊皮纸后续还要进行防腐工艺。 等羊皮终于可以捞起来之后,就需要用刀刮毛了,这个过程必须非常小心,否则很有可能会刮坏羊皮,使得羊皮的价格大打折扣,等毛发刮干净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后,再进行防腐处理,这时羊皮纸才初步制作完成。 别急,到这里的羊皮纸还不能用来书写,如果一些客人对羊皮纸的颜色有需求,这时就需要调制天然染料对羊皮进行染色,然后将架子夹住羊皮的各个角,让其挂在特质的木框架上风干。 晾晒的时候还需要用夹子将羊皮的各个角夹住,然后绷紧,这样能让羊皮纸更平整地展开,从而变得更大更薄,所以也有人戏称,这是一种“拉皮术”。 在将皮展开之后,工匠还需要用特制的刮刀不断刮羊皮,将羊皮里多余的水分和油脂去除,加快干燥时间。 等干燥后,羊皮也不着急拿下来,还需要将羊皮纸刮得更加光滑,也更薄,便于书写。当然,这个过程也要十分注意,否则羊皮纸会被刮破,在中世纪时期,工匠们面对破了的羊皮就只能一针一线地进行修补,然后将羊皮纸存储在温度均衡的环境中。 但这还没完,手工师傅要需要用锤子敲打紧绷的羊皮,以延展它的压力,捶打的同时还要不停往上浇水,让它保持湿润。 等到羊皮全部风干,彻底变得坚韧紧实之后,再一次将羊皮表面的皮脂和碎屑刮去,羊皮纸这才算制作完成。 一张制作精良的羊皮纸,不仅柔软坚韧,而且方便折叠,还能保存很长时间,但由于工艺麻烦,所以羊皮纸价格不菲,最好的羊皮纸叫做“犊皮纸”,中世纪时,一般只有特别重要的书籍,才会使用犊皮纸抄写。 而且一本书肯定需要不止一张羊皮,羊皮看起来不小,但经过处理,能够用来写字的部分也就只有100cmx80cm之间。 在公元3-13世纪期间,制作一本《圣经》需要的羊皮纸量非常大,安达卢亚修道士制作的塞维利亚圣经,就用了750张尺寸48cmx33cm的羊皮,而每两页羊皮用的是一个对开页,以此计算,这本圣经至少用了了375头羊的羊皮,价格可是相当不菲。 虽然后来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后取代了莎草纸,但一开始欧洲的造出的纸质量不高,所以重要书籍仍然用羊皮纸制作,把一张普通大小的羊皮纸折叠四次后,大小就和十二开纸相当,也和平装书、iPad相同,所以后来许多电子设备的大小都取决于羊皮书的大小。 如今,羊皮纸经过硫酸处理后,由于强度好,一般多应用于机械零件、仪表、化学药品等内包装上。
希特勒六大变态实验,成千上万的少女惨遭折磨,生不如死
房梁上挂有一只存放了53年的死猪,曾有富豪出价几十万买,却被当地人一口回绝
配种的公猪,它们幸福吗?拥有上万后代,却一辈子没见过母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