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庆年间,天花在安徽流行,很多人因此死去。在安徽的一个小乡村里,一个考了多次科举都没有中的读书人在路边听到了哭声,他赶过去一看,发现是个女孩,并且还得了天花。
他见小女孩非常可怜,便将她带回家中,由于自己平常也研究医药典籍,他便根据一些古籍记载的方子治好了女孩,然后将女孩收为义女。由于女孩得过天花,脸上有麻子,容貌也就因此显得丑,附近的邻居也时常笑话她,认为她长大后肯定嫁不出去。不料,女孩长大后嫁给了自己的义兄,也就是读书人的三儿子。读书人的三儿子考上了秀才,虽然秀才不能当官,但在乡村里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周围的人觉得他娶了自己的丑妹妹,是读书读傻了。对此,经常在茶余饭后把这件事当谈资,笑话他们。
可是,李文安内心却十分坚定,老父亲李殿华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因为李氏父子都认为李氏非常贤惠。
李氏在被李殿华收养后,为了报答李殿华的恩情,便主动承担家务事,甚至去农田帮忙。李氏也因此没有裹脚,这同样遭到了邻居的嘲笑。
李氏不为所动,不计辛苦,不计操劳。有一次,因为太累,直接在灶台那就睡着了。李文安看见非常震动,为其盖上被子,防止其感染风寒。
李氏嫁给李文安后,专心相夫教子,操劳家务。李文安则一心准备科举考试,期间也曾不中,但李氏没有骂他或是怨恨他无用,反而一直安慰他,使他重燃信心,最终在38岁那年考中了进士。
而李氏也为其生下了六男二女,其中第二个儿子就是李鸿章。李文安由于当时还未考中举人或进士,对于当时处于中农的李家来说,孩子多了,也有些养不起。当时没有朋友圈,所以人们只好用写诗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于是李文安就写了首诗:“难得多累怨丁添,烦碎高堂问米盐。”
李氏看到后很生气,说:“我让孩子们发奋读书,将来都成栋梁之才,哪还怕什么贫穷。”
李鸿章回忆儿时生活时曾说:“前吾祖父穷且困,至年终时,索债者如过江之鲫。祖父无法以偿,唯有支吾以对。支吾总非长久之计,即向亲友商借,借无还期,亦渐为亲友所厌。其时幸有姻太伯周菊初者,稍有积蓄,时为周济,并劝祖父以勤俭,并亟命儿孙就学,吾祖父从其言,得有今日。”
在李氏和其祖父的勤俭节约和咬牙坚持下,李鸿章一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李文安在34岁那年考中了举人,给家里的生活带来了不少改善。4年后,李文安又考中进士,从此,李家逆袭成功,生活也大大改善。
李氏为此常常劝诫子女要保持平常心,不可自满。
或许是母亲的言传身教,他们的儿子李鸿章很是争气,24岁就考中了进士。
当时,跟李文安同一年考中进士的还有曾国藩,林则徐的儿子林汝舟。在古代,同一批中进士的被称为“同年”,由于这些人一起进入官场,且是主考官的学生,他们大部分会相互扶持。
李文安看出曾国藩必定会出人头地,所以与其结交时格外用心。而这也使得他的儿子李鸿章等人日后拜在曾国藩的门下打下了基础。
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最后被曾国藩等人消灭。曾国藩也由此进入清朝的权力中枢,他的门生李鸿章等人也水涨船高,跟着老师进入了中枢。
李鸿章后来担任湖广总督,由于当时李文安已去世,李氏便跟着李鸿章一起生活,住进了总督府。
后来,李鸿章换防,去北方担任直隶总督。而李氏却没有动身,还是住在湖广总督府。因为接任的湖广总督也是她的儿子,也是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当时的人们都非常羡慕,说:“人家李家是总督换防而老太太不用换防。”
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朝不得不倚仗汉官,因为旗人早已是烂泥扶不上墙。光绪皇帝就多次赏赐李氏很多东西,像玉如意、绸缎等。
后来,李氏83岁那年病重,光绪皇帝赏赐她八两人参养病,同时下旨给李鸿章一个月的假期去探望母亲。
李氏在光绪发出圣旨的当天就病逝了。
光绪帝知道后又下了一道旨意:“内阁奉上谕: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李瀚章之母,秉性淑慎,教子义方,今以疾终,深堪轸恻,朝廷优礼大臣,推恩贤母,灵柩回籍时,著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到籍后,赐祭一坛,以昭恩眷。钦此!”
在李氏的灵柩返回家乡的时候,当地的官员都想讨好李鸿章兄弟,纷纷跪拜以示尊敬。李氏去世后,清朝追封她为一诰命品夫人。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
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而李鸿章能有这样的成就,与其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不知李氏的灵柩回到家乡后,那些当年嘲讽她的邻居会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