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都亡了,商朝频繁迁都到底躲谁?考古显示:商朝避的并非洪水



自然不掺杂半丝人情,谁抵抗它,谁就被一脚踢开;谁顺从它,谁就承受其恩典。
----雨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自然总是无情的,有许多的自然灾害,所以我们要保持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懂得顺从自然法则,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自然灾害。

其实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有许多的手段来提前预知灾难或则是避开灾难。但是在古代可远远没有这样的科技和技术,因此在面临自然灾害时,许多国家只能不断的逃避以此求得生存,但即便是这样依旧有许多的国家灭亡。
就像我们一度认为商朝频繁迁都是为了躲避洪水一样,但是近些年来的考古却显示商朝避的并非洪水。这就让我们感到十分的困惑,夏朝都亡了,商朝频繁的迁都到底在躲谁呢?

商朝的来历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二个朝代,有着五百多年的通知历史,可以说是非常久的时间里,那么他们来自于哪呢?
其实对于他们究竟来自于什么地方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消息,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商朝的始祖契和夏禹帝舜是同一时期的人物。

据记载当时禹治水十分的艰难,幸好有契不遗余力的帮助这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因此禹重重的奖赏了契,不仅给他许多的财富,还给他划分了一片土地,让他可以带着他的族人在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
随后契便开始带着族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虽然他们的规模不比夏那样的庞大,但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平稳的发展着。他们学会了如何将牛驯服,并且让牛耕地、拉车装货物等。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他们工作的速度,并且减少了人力成本。

此外他们还学会了进行商业贸易,那个时候虽然没有钱币,但是他们可以以物易物。用自己剩余的物品去换取一些自己需要的物品或者是一些稀罕玩意,就这样,他们的族群慢慢的开始壮大起来,到了夏朝末期时,他们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国家了。
那个时候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生性残暴,手段残忍,不顾百姓们的死活,每日只知道吃喝玩乐。这也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而契的第十四代孙子也就是汤,眼看夏朝气数已尽,又觉得自己国家人马众多,国力雄厚。

于是他开始招兵买马准备攻打夏朝,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只见汤一声令下,无数人马瞬间冲入夏朝城门,而夏朝早已是腐败不堪,自然是无力抵抗如此多的人马的。夏朝的国君桀也在逃亡过程中被杀死,彻底宣告了夏朝的结束。
而汤也正式开始建国,定都于毫,国号为商,这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商朝了。毫无疑问商朝的建立不仅改善了百姓们的生活,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当时人们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频繁迁都躲避谁
按理说商朝建立后,国君们皆是勤政爱国,民心所向,商朝应该十分的鼎盛才对。而且首都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放弃自己原有的都城频繁迁都呢?
一开始专家们都认为他们是在躲避自然灾害洪水等,确实,商朝最开始的都城紧挨着黄河边,而黄河频繁的发生决堤,导致许多百姓们都不能正常的劳作,国家的生产水平也逐渐下降,所以当时的国君决定迁都。

但是我们要知道一点,商朝迁都一次两次可能是因为洪水,但迁都多次躲避的绝非是洪水,这一点从考古证据中也能够体现出来。那么是因为外敌吗?但是当时强大的夏朝灭亡已久,他们也不可能是躲避夏朝。
所以综合来说只有一点可能,那便是商朝的内部出了混乱,众所周知,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多少人在无权无势时可以忠肝义胆,但一旦有了权势,就会沉沦。

而商朝也正面临如此情况,在君王一代一代的更迭下,有些王侯们开始剥削王室来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好处和利益。这让商朝的国君如何能忍,但是他又不好跟诸侯撕破脸,因为这些诸侯们都是有着自己的领土和手下的。
因此国君只能做出迁都这个决定,一方面是在繁忙下可以转移这些王侯的注意力,还有一方面是因为新搬的都城可以远离这些王侯们的势力,这样皇室就不必再处处受管制,也可以更好的制衡这些王侯们。

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搬了新的都城后,国君又发现宗教的势力太大,百姓们更加信奉宗教而非王权,这对于王权的集中也不是一个好事,为了改变现状,所以国君只能下令再次迁都。
这样频繁迁都的行为,到了盘庚这一代终于是有所缓解了,因为盘庚十分的精明能干,他并不急着迁都,而是将各地情况都事先考察好,再分析一番朝中的局势,权衡一番后,最后决定迁都到殷。此后就在此稳定了下来,二百多年再也没有迁过都。所以不得不说盘庚的决定是英明和伟大的。

结语
所以综上所述,商朝频繁的迁都也并不是因为什么自然灾害,更多的则是因为内部的矛盾不断,阶级之间的对立,导致国家的不稳定,因此才频繁的迁都。
就像上文中说过一句话,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是啊,守天下就意味着要治理国家,让百姓们都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同时还要处理朝中官员们的贪污腐败等。所以说即便是在我们生活的今天,也要更加理解国家所作的一切决定都是为了我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