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石材质的美,是构成汉代玉器审美形式与风格的基础


审美视域中汉代玉器的新发展。汉代玉器审美形式与风格的形成是该时代玉器创作内、外部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汉代玉石材质的美是构成汉代玉器审美形式与风格的基础;玉不琢不成器,玉器审美形式和风格的发展成熟还直接取决于一个时代治玉工艺的发展和进步;

玉器在中国古代礼制、宗教、伦理道德、人的等级身份地位、人格象征等方面独特的地位,使得玉器的繁荣与否,玉器的品类、器型、形式与风格的发展和这一时代的玉器生产和用玉制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玉器品类的繁荣还得力于汉代用玉思想的多元包容和审美意识的新发展。
这些都是形成汉代玉器特有的审美风貌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因素。正是它们促进了汉代玉器品类和器型的空前繁荣,出现了丧葬用玉、装饰用玉、生活用玉等丰富的玉器种类,这些玉器种类是承载汉代玉器审美形式和艺术风格的物质载体。
汉代玉料材质的扩充。玉器美的基础首先是玉的材质的美。两汉时期,光泽细腻温润、的和田玉已成为玉雕的主流材质,并在汉迄清两千年间占据着绝对地位。
和田玉丰富的自然物理特性引起汉代人丰富而深邃的审美和文化体验,从而带来汉代佩玉等各种玉器品类的繁荣,促进了汉代玉器审美形式与风格的发展成熟。新的玉器材质是汉代玉器审美形式和艺术风格发展变化的的物质载体。

矿物学把中国玉定义为宝玉石,并按矿物成分分为宝石、玉石和彩石三大类。玉石为其中一类,“主要包括硬玉(翡翠)和软玉。硬玉是由碱性单斜晶体的辉石类矿物集合体组成;软玉则是有透闪石系列的矿物集合体组成。两者均为链状矽酸矿物。”中国是产玉大国,玉石种类和矿藏数量多,分布范围广。
《山海经》中记载中国古代产玉的地点有200余处,山海经有神话演绎性质,不可全信,但中国确实是一个玉石种类和玉矿数量较多的国家。在古代,北起黑龙江流域,南至珠江流域,东自胶东半岛,西迄帕米尔高原,很多地方都有玉矿分布。
现有资料和近年研究成果表明,汉代以前的玉器材料使用绝大部分是就地取材,玉石原料来源比较宽广,如辽宁省辽东半岛的蛇纹石使用至少在距今六千年前;南阳独山玉有4000多年的开采历史;新疆以产玉而闻名于世,历史绵延,细腻温润的和田玉自古就是玉中精华,为中国历朝历代玉器的用料首选。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阑,其山多玉石''。明宋天工开物谓“凡玉入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和阑葱岭"。迄今发现的最早和田玉玉器出自安阳殷墟妇好墓,殷人已识其美与价值。至西周时期,和田玉更是王室贵胄们的祭祀、聘礼、会盟、殓葬等各种礼制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春秋战国以后的和田玉器出土数量明显增多,质量更好,分布更广,可见新疆和田玉已经大批量来到中原地区,并逐渐成为制作玉器的主要玉料。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在漫长的采玉、选玉过程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并经过长期筛选,终于选择了与众不同的新疆和田玉。
汉代也曾大量使用蓝田玉,在史料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关于蓝田玉的记载。西汉早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公元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建立都护府,古称“于阗”的和田即为西域都护的辖区,汉朝控制了昆仑山脉的玉料,使其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
东汉时班超再次打通这条线路,使得中原与西域的来往更加便利,和田玉的供应得到保障,改变了汉代以前玉器就地取材的境况,开创了后世以和田玉为主导的制玉格局。据文献记载,汉代玉石原料产地主要有西域的于阗地区和长安附近的蓝田,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等也得到了广泛的采掘。
两汉玉材来源很丰富,除和田玉和蓝田玉外,还包括玛瑙、水晶、松石、琥珀、珊瑚、青金石、蓝宝石等类玉材质,如来自西域的青金石和南亚的蓝宝石,就是在此时登上玉器舞台的。两汉时期,礼仪用玉、祭祀用玉和佩玉都采用极好的和田玉,而丧葬的殓玉多采用玉质较差的蛇纹石玉(岫玉)、大理岩、煤精以及玻璃料器等。

新疆和田玉得以进入中原地区,成为西汉玉器繁荣的根本保证。汉代非常重视材料的选择,和田白玉被大量使用,以至于汉代墓葬出土的和田玉器非常多,一般来说,玉按矿物成分分为宝石、玉石和彩石三大类:第一类是矿物单晶体的宝石,是指色泽艳丽、透明或半透明、硬度大、化学性质稳定,粒度大于3硼以上的单矿物晶体。
第二类是玉石,包括硬玉(翡翠)和软玉。硬玉是由碱性单斜晶体的辉石类矿物集合体组成,软玉则是阳起石系列的矿物集合体组成。两者均为链状矽酸矿物,又被称为“真玉”。第三类是彩石,主要是指硬度较底的一些矿物集合体。
不仅包括岫岩玉、南阳玉、青金石、绿松石和孔雀石等,也包括寿山石、青田石、大理石等石类,并将其称为“假玉”。对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玉石的定义,与矿物学中的玉石概念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在外延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广义的玉石概念与矿物学中的玉石概念在内涵上就有很大区别。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玉定义为:在历史上长期被用来琢磨玉器的那些质密、色美、物稀、贵重的材料和玉器的总称,是包涵有天然自然属性、人工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的美石和玉器。

玉石则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色泽艳丽、硬度较大、化学性质稳定特征的单晶体和集合体,包括矿物学中所称的玉石类的软玉、硬玉,宝石类中的钻石、红宝石、蓝宝石、水晶、玛瑙、煤精等和彩石类中的岫岩玉、南阳玉、蓝田玉、青金石、绿松石、孔雀石等。
玉包括高等级的玉器如陈设玉、装饰玉大多是使用新疆和田玉,不少雕琢精美的剑饰用料也是和田白玉。如徐州狮子山出土的“金缕玉衣”由4000多块玉片连缀而成,均系和田玉。
和田玉玉质坚硬,色泽温润如脂,雕琢出来的玉器熠熠生辉。从出土的和田玉器看,即便因为千年掩埋本色殆尽,但精光内蕴,玉材本身的温润显露无遗。如果把秦汉以前出土的玉器和汉代进行比较,不论是从玉质、玉色还是沁色程度上,都能得出和田玉优于其他材质的结论。
文化概念中的玉内涵较为宽泛,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解释为“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上(石)和艺术上(美)两方面阐述了“玉”字的概念一一凡是质地坚韧、光泽晶润、色彩绚丽、组织致密、声音悠耳的美石即可称为玉。

如果说玉是“石之美者”的认知,是表面的、感性化的,那么,“温润如玉”就是对玉的内在美的进一步挖掘和深化,以玉比德更是对玉质内涵的审美。可以说,随着古人对玉材认知、体验的不断丰富提高,体现了人们玉器审美能力的提升。
新疆和田玉大约在夏商周时期就输入中原地区,成为中国治玉的主要材料,上层社会崇尚和田玉,而贬低其他玉材,对中国玉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仅以和田玉的材质优势是无法对等于它被赋予的审美价值内和思想内涵的,其中既有雕琢工艺技法和艺术形式的审美因素,和田玉自身物理属性的思想延伸同样也是其地位的形成主要原因,玉的概念远远超出了矿物属性,不再是物的存在,而是思想、品德的象征。在汉代,和田玉依然保持着主要为皇权贵族阶层所用的使命。
春秋之前,玉的主要品性是神性,为祭拜天地沟通人神的礼器,孔子关于“贵玉贱珉”的玉德理论将玉从神论的象征含义推向社会伦理,将玉人格化,确立了德玉的儒家玉文化的基本,这种转变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进步。
西汉时期,儒家仁、智、义、礼、乐、忠、信等观念比附玉的儒家道德观念逐渐被接受,形成“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十一德、九德、五德等玉德学说应运而生。从技术层面看,玉材具有“美、润、韧”三大特性,汉代以白玉、青白玉或黄白玉为上等玉料,多作为配饰用玉,而以碧玉、墨玉为下等玉料,主要作为葬丧用器。
结语
从出土的帝王诸侯墓玉器中看,材质优的白玉用料器物多作为墓主尊贵身份的象征,多用以敛葬中的装饰器皿,而青碧色的玉材则用于玉衣、玉匣、九窍等敛葬品。可见,玉材的选择也与使用功能相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