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巴蜀经济的发展,与诸葛亮治蜀期间施行的经济政策有关


诸葛亮对蜀汉的开发。蜀汉政权建于公元221年(从会元2年夏起,实际控制益揭到公元263年亡国,共43年。蜀汉是以巴蜀地区为核心,包括今陕西南部、甘肃东尚部、湖北西南部、云南和贵州大部分地区荏内的一个与魏、吴鼎立,在我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政权。

蜀汉的建立并能与魏、吴并存数十年,是巴蜀及有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经济方癒看,中原大战,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环,巴蜀地区战乱较少,仍基本维持繁荣,地盘蚩小,实力却可与魏、吴鼎立;三国相争也是中原、荆楚、巴蜀三大经济区的角力。
三国时期,国家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从经济领域的全局观察,却处于发展之中,这一时期的中原(即黄再流域经济区)由于遭到东汉未年的战火摧残,走飾是从破坏到恢复、发展的道路;而荆楚(即长江中下游经济区)、巴蜀经济区,走的则是开发、发展直线上升的道路。
三国时期,巴蜀经济的发展与诸葛亮治蜀期闾质施行的经济政策以及对巴蜀地区开发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密不可分。诸葛亮早年寓居隆中之时,就“躬耕陇击七在《隆中对》中,他不仪用“民殷国富”、“内修政理”来表达他的经济思想,而且站在战略高度,把经济作为重要条件提出占据荆、蓋二州、鼎足三分的谋略。
之后在:辘肪刘备进行统一事业的频繁的军事行动中,也一直把经济侈为政治统一的前提。赤壁之战后,他亲赴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支持刘备进取益州,刘备占领益州后,经常出外打仗,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是兵”食,从而保证了謫线的军發供应和兵员的补充。

刘备去世后,诸務亮主持蜀国的军政事务,他倡导“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积极发展农业,在以后南征中,又令兵士种蔓菁于由中,“以济军食”。北伐时,又多次“休士劝农”、“分兵屯田“叱这些史事说明诸矗亮十分重视发展蜀汉的经济。
诸葛亮的经济政策和开发措施。诸葛亮治蜀期间所施行的经济政策及其采取的开发措施主要表现在以四个方面:
1、务农殖谷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农业是古代社会一个决定性龄生产部门,只有农业宅产发达,封建经济基础巩固,封建国家经济实力雄厚,才有可能推行样项改革措施,以及进行统一战争。
起于“布夜”的诸葛亮深知农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他说,治国就要“务立其木七“耕农”、“山林”、“川泽"是务地之本,如若“地失其常,则有枯败。

汉中地区,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候温暖,雨量丰沛,物产富饶,史称“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汉高祖刘邦攻取关中时,“箫何常居守汉中,足食足兵。
东汉木年,张鲁政权也以汉中作为根据地,在韩遂、马超之乱时,“关西民从于午谷”逃奔来汉中的就有“数万家”,因此汉中“户出十万,财富土沃”。至蜀汉后期,已是“男女布野,农谷栖亩”",成为财阜民安的富庶之地。足见诸葛亮的经济政策在汉中收到显著的成效。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一方面“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另一方面“诸夷慕侯(诸葛亮)之徳,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也务农桑,开始了农耕生活。诸葛亮对两中融区经济的开发,不议促成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纲纪粗定,夷、汉粗安”,而且也使蜀国的经济实力和兵力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
史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愿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弋后来“大将军姜维每出北征,羌、胡出马牛羊毡憧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由此可见,诸葛亮的经济政策在南中地区收到显著的成效,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南夷各族人民対诸葛亮是“爱之如祖考”在他死后,“百姓巷祭,戎夷野祀”就是有力的印证”。

2、盐铁官营和发展织锦业。诸葛亮在重点发展农业的同瞇,又根据益州地区资源丰富的特点,充分笼挥贺源饿势,大力发展手工业生产。西汉时,蜀地就有织锦业,扬雄的《蜀都赋》中说:“尔乃其人,自造奇锦”。
这说明蜀锦已自成特色,但这时数量少,并不出話。到东汉吋期,蜀锦有了较大的发展。公孙述“自立为蜀王,都成都"之时,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另一方面又设置锦官,专门组织和管理蜀锦的生产和调拔七于是"阊阖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蜀锦从而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殆侔亍上国”甚至“蜀锦勃兴”,遂使“锦绫专为蜀所有”几乎独占中国市场,“三国时,魏则布丁蜀,而吴亦资西道”。
3、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诸葛亮理想的政治社会是''粮饷"“丰",“财货"“多”,“百姓”“安”'。他说:“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上下和睦,百姓安乐”要达到这一“富国安家”的政治目的,就不能“克食于民”,否顚“人冇饥泛之变,则堂乱逆”。

为此,刘备定益州启,在诸葛亮的佐助下把成郡屬近一些荒芜土地归还给因故乱黑灾荒逃亡的农民。“令安居复业”刘备还在诸葛亮的佐助下“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以防止阍人对百姓的过分剥削,同討,诸葛亮组织兵士屯,以增加军粮收入,纖轻农民氣損;
在平定南中后,诸葛亮“不留兵,察运粮”以安定当地少数民族的情绪,为了缩减军事开去,诸葛亮还实行“减兵省将”,把兵员輕制在一定数量之内,对军队实育定期的轮换制,即所谓“十二更下,在者八万"即使在战争频繋岁月,也坚持大部分兵力在爵线作战,一嘟分换回后方,以保证有一定的劳动力从事生产。
诸葛亮体养生息的政策,不仅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阶级矛盾也得到缓和。这一时期,曹魏因为“百姓凋弊”光“民不堪役”。海多次羨生民变,孙吴也因“良田渐废七“租入过重”口,统治者“肆行残暴”、“虐用其民”乌造成“人民穷困"笔"不复堪命”刽,官民冲突屡有发生。
而这一时期的蜀汉,夜民苦于政府赋役剥削严重,各种自然灾荒,以及地荒芜、农民流亡的情况,史籍无直接记载。相反史籍记载的是诸葛亮“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丞相诸葛亮连年出需,调发诸郡,多不相救,又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

磚当蜀军得知后主刘禅投降邓艾,并敕令姜雜降曹魏时,“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这些记载虽有夸大溢美之处,但诸葛亮轻徭薄赋的经济思想及其政策,对入民生活的粕对安定’阶级矛盾的相对缓利,无疑地是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4、壬张谨身节用,反对奢侈浪费。作为蜀汉丞相、百官之长的诸葛亮严于律已,带头为官清廉,不增私产,他家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也“蓄财无余、妾无副服"。随身衣食,悉仰于官",内无余帛,外无赢财这种清俭的作风和豪强地主的“田亩连于方国”不可比拟,就连曹操、孙权也为之逊色,堪称蜀国官吏的表率。
诸葛亮还反对厚葬的风气“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那些达官贵人、豪室之家在婚葬之时,钱财花费之大,随葬器物之多,达到惊人的地步。可以说,诸葛亮为矫治社会不良风。树立了楷模。
汉末官僚地主嗜酒成风。刘表“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光禄大夫刘松“尝以盛暑三伏之际,僵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云以避时之暑”。故“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之称。刘备统治益州后,在诸葛亮参与下,曾一度宣布禁酒,“酿者有刑”,“吏于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

由于诸葛亮带头反对东汉以来官吏贫残昏暗,浮华虚伪的腐败庸俗作风,从而使蜀国的吏治比较清明,举国上下,“人怀同厉”,节俭成风。大小官员,皆“清素节约”成,“恶衣蔬食""宅舍臀薄,资财无余",有的甚至“岀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其家属子女“皆令布衣素食”,死之日"家不积财”。
结语
虽然,诸葛亮的经济思想及其开发措施,是为蜀汉最高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巴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