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何一国的文明,都应该首先学习一国的地理环境。虽然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起决定作用,但是却起到了基础作用。世界许多著名的历史著作的开篇就是介绍地理。比较遗憾的是中国的历史著作对于地理环境的介绍比较敷衍,大多数只是简单用地理学的语言描述一下地理位置、地形状况、气候等。地理环境对我们中国的社会发展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影响?大多数著作只是简单提到两句,或者没有提到。而我是十分认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因此试图通过这篇文章来分析下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文明的影响。一,封闭的地理单元,自足的农耕文明,是中国走向闭关锁国的根源
中国位于东亚地区,而中国则独占东亚大陆,因此本文以“东亚大陆”来称代表中国所在的土地。东亚背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总体而言,东亚的地理位置是相对封闭的,其北是冰雪茫茫的西伯利亚、其南是瘴疠未开的热带雨林、其西是黄沙漫漫的戈壁和沙漠、其东是茫茫无际的大海。于是乎,东亚大陆相对于亚欧大陆的其他地区来说,又是单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
封闭的地理状态,限制了中国的对外联系,同时也避免了其他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在古代史上,入侵中原的一般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而游牧民族征服了中原也会被农耕文明同化。而南亚文明、西亚文明、欧洲文明等是无法对中国形成威胁的,因此中华文明十分安全,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连绵不断。不过,没有外来的威胁,也让中华文明缺乏社会变革的外部刺激,整个文明出现稳定和缓慢的发展状态。直到近代,中国才遭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另外,东亚这个封闭的单元的面积大,可以用“地大物博”来形容。从面积上说,东亚大陆的面积超过了1300万平方公里,算是辽阔无垠了;就地形而言,有水域、平原、山地、高原;气候而言,有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大陆气候、高原气候;就植被而言,有森林、草原、沙漠等。不同的地理环境提供不同的资源,也就使得中国能够生产任何一种生活必需品。
中国内部的资源能够实现中国的自给自足,使得中国不需要依赖于世界。偏偏中国的经济又是以的农业为核心,于是整个中国的经济都是比较封闭的。在比较封闭的经济条件下,中国的物资来源基本都是本国生产的。为了让本国能够生产更多的生存生活物资,统治者就试图减少从事于流通流域的人员(商人),让更多的人从事于农业生产,于是就产生了“重农抑商”政策。
封闭的地理单元阻碍着中国人的对外交流,限制了中国人的对外联系;地大物博的局面给中国人提供了一切所需,减少了中国人对外探索的欲望。于是乎,东亚内部的人十分具有优越感。我们将这个地理单元称为“天下”“海内”“中国”,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文明昌盛之地,海外是蛮荒之地,华夷观念就此形成。中国的统治者认为中国是无所不产,因此不重视对外贸易,甚至将对外贸易视为建立宗藩体系的工具,推行了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
二,农耕、游牧对峙的二元格局: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础
由于气候、地形的不同,东亚地区总体上可以分为游牧地区和农耕地区。农耕地区主要位于长城之南,主要包括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这里东面太平洋,以季风性气候为主,雨热同期,十分适合农业生产,是中国文明的核心地区。长城之外地区由于受到地形、气候的影响,成为了游牧文明地区,主要分为大漠(蒙古高原)、西域、满洲(东北)、青藏四大地区。
游牧地区从三个方向包围着农耕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外围空间。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说,游牧民族流动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是文明的传播者。东亚早期文明的对外交流也主要以游牧民族为中介进行的,游牧民族甚至给东亚带来了许多先进的文明成就,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例如,黄河上游地区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过渡地区,该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区。青铜冶炼、小麦种植、佛教文化等就是通过这里的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地区的。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性格具有天然的差别。农耕民族依赖于农业,追求生活的稳定,思想较为保守,而游牧民族依赖于畜牧业,其经济生产不稳定,于是需要对外掠夺和扩张。在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不稳定,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野还不是十分明显,民族之间的融合、转变、交流十分频繁。夏朝和商朝早期也处于不断的迁徙之中,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并不稳定。秦汉开始,农耕地区基本统一,建立了大帝国,游牧地区有同样如此,由此开始了两大民族长期的对峙、战争、融合。
游牧民族善于征战,因而时常“入主中原”。但是由于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落后,又使得入主中原后就很快接受农耕民族的文化,逐渐被同化。这种局势使得中国只有王朝灭亡的轮回,没有文明中断的悲剧。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长期对峙,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十分有利。首先,刺激了农耕民族军事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进步,加强了对外交流;其次,游牧民族带来了异域文化和新鲜血液,让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第三,游牧民族的扩张性有利于中国疆域的扩张。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中国两大民族就形成了一个二元制的超级大帝国。
二,中国地形、气候对中国古代宗法、专制型社会的影响
中国的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心都位于农耕文明地区,因此必须重点探讨农耕地区的地理环境。中国的农耕文明区域,北到辽河流域、南到珠江和红河流域、西到河西走廊、东到大海。这个区域的气候温和甚至炎热,降雨丰富,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因此十分适合农业的发展。但是这些地区内部的差距也比较大,总体上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以黄河流域为核心,还包括黄淮、海河、辽河等地区。古代北方地区的森林覆盖较少,大部分地区都是茂盛的草地、草原。因此黄河流域的开发难度较小,只是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南方地区主要包括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南方的气候更加温暖,降雨量更加丰富,但是由于森林密布,地形崎岖,增加了开发的难度。因而,历史上中国农业的开发是从北方开始,逐渐向南方扩张。到了唐宋之后,南方的潜力发挥了出来,逐渐成为了中国的经济重心。
南北方的地理条件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但是南北方都属于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夏季容易出现洪涝和干旱,需要强大的国家力量来组织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进行了救灾,以及抵御外患。长期以往,中国就形成了集权式的政体。这说明,中国集权主义、专制主义是建立在中国的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
另外,中国的地形也是专制王权形成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平原面积虽然不占据主导,但是却比尼罗河谷、两河流域有更大的扩展空间。在广阔的平原上,早期的各大氏族部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氏族的影响也根深蒂固。即使是在国家已经形成的夏商周,中原大地上的社会细胞依然是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出现了“方国联盟”的局面。中国的文明,就是建立在氏族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人十分重视血缘观念、宗法观念和家族观念。战国之后,氏族瓦解,而这这些观念则转化为了儒家的忠孝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
宗祠
氏族的长期残余也是专制王权产生的社会基础。国家的构成是一个个氏族,国家的管理模式也是“家长氏”“宗法氏”的,被称为“家国一体”。国君既是一族之长,也是一国之君,而各级贵族就是家庭中的成员,必须服从于君主。从秦朝到清朝,虽然氏族已经瓦解,但是家国一体的统治模式却被延续了下去,演变为了君主专制。
欢迎关注公众号:北斗维斟。本人喜欢历史,文化,文学,诗词等,自从毕业以来一直在阅读,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多有创作。我创立了的“北斗维斟”,主要在于深度解读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欢迎你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