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中的古代地域文化特色


《诗经》中的《国风》,基本都是采诗官到各地采集的民谣,经过乐官整理之后而编订的,分为十五国风,不过某些篇可以合并,他们能够反映一个地域的风俗和文化风格,对于我们了解周朝地方文化很有意义。
1,《周南》《召南》《陈风》:南国之风
《周南》、《召南》主要采集的是周以南地区、汉江流域的民歌。在周朝,将江汉地区、江淮的小国统称为“南国”“南土”等,其中还很可能包含楚国。司马迁曾对这里的经济环境进行论述“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由于江汉地区地广人稀,森林广布,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因此这里开发程度也很难。而这里的人们虽然不是特别富裕,但是生活也不窘困,因此容易产生浪漫主义的情怀,瑰丽神秘的思想,斑驳陆离的艺术。老子、庄子、屈原都是楚文化的代表,他们在艺术上都具有一致的地方。
周南召南各篇中,多少也带有南国之风,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采蘋》:“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2,《郑风》《桧风》、《邶风》、《鄘风》、《卫风》:郑卫之音
郑国和卫国都是周朝在商故土建立的封国,大约位于河南的东部。其中《邶风》、《鄘风》、《卫风》都是卫地的歌谣,《郑风》《桧风》是郑国歌谣。该地产生的歌谣大多反应男欢女爱的情怀,流传十分广泛,被称为郑卫之音。在礼乐制度时代,郑卫之音被认为是“淫乐”、“亡国之音”。当然这一带流行这种歌谣是有历史原因的,《吕氏春秋》载:“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宋之衰也,作为千锺”。孔子曾说:““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不过,我们不要把文艺上升到政治领域来批判,光是看他们的艺术成就,这样的话,郑卫之音就是优秀的爱情诗了。当然郑卫还有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值得一读。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郑风》中的《褰裳》、《风雨》、《子衿》《溱洧》;《邶风》中的《柏舟》,《绿衣》、《燕燕》、《击鼓》、《凯风》、《谷风》、《静女》;《鄘风》中的《载驰》、《相鼠》、《桑中》、《卫风》中的《淇奥》、《硕人》、《氓》、《木瓜》。

3,《魏风》《唐风》:山西古调
魏和唐都是汾河流域的封国,而这一带是中国古文明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地带。因此这里的人民生活比较艰辛,除了饱受剥削,还有沉重的兵役负担。司马迁论述道:“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比较优秀的作品有《鸨羽》《伐檀》、《硕鼠》三篇反应当时社会矛盾(剥削和兵役),《绸缪》、《葛生》两篇是美好和凄惨的爱情诗篇。
令人意外的是,反应山西地区风格的竟然没有《晋风》,
4,《秦风》《桧风》《豳风》:秦人古腔
这几章都是秦地的歌谣,在关中腹地。司马迁写到:‘’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地重,重为邪。”秦人重视农业生产,后来商鞅在这里实行农战政策,也是实现了秦人的心愿。另外这一带处于西戎的进攻之下,秦国的分封就是为了对付西戎。在长期的斗争中,秦人形成了好斗、爽快的性格。其代表性的诗篇有《七月》反应关中农民的农业生产,《东山》反应关中人参加兵役事情,《黄鸟》反映了丛葬制度对秦人的伤害,《无衣》反映了秦人英雄团结奋战的精神,《蒹葭》反映了秦人朴素的爱情。


5,《齐风》《曹风》:大国之音
《齐风》和《曹风》反应了齐地的风俗。司马迁说道:“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春秋后期,吴国公子季札至鲁,鲁国乐师歌《诗》给季札欣赏,当到《齐风》时,季札称赞道:“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限量也。”。可惜的是,先存的齐风没有几篇诗,可能被删除的特别多,特别是表现大国之风的几乎没有了。里面主要翻译人们安居乐业生活,讽刺政治的黑暗等等。

6,《王风》:亡国之音
《王风》主要记载了周朝动迁洛阳后的歌谣,这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郑玄《诗谱》。其音哀以思,后以象征王道之衰微。最著名的一篇《黍离》写了周朝故都镐京的残破景象。

7,《国风》中的疑问
传统认为,诗经本来有3000多篇,后来被孔子删减到只有300多篇,那么问题来了:
1,孔子讨厌郑卫之音,为什么郑卫之音的篇章达到了《国风》的三分之一。
2,孔子十分崇拜礼乐文化,而保留礼乐文化最多的是鲁国,也是孔子的家乡。为什么《国风》中没有《鲁风》
3,作为主要几个封国,宋国,晋国,燕国为什么没有诗篇?而齐国的诗篇为什么也特别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