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Ta总是对我所做的一切都百般挑剔?一旦我做的事情不能令Ta感到满意时,Ta就会说是我能力不足、是我不够好?为什么Ta总是要求我把事情做到100分?如果你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人,无疑Ta是一名完美主义者。表现出“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人,即“完美主义者”们,总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总是力争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
然而,完美主义是不是一个心理问题?完美主义者者真的快乐吗?我们该如何与内在的完美主义倾向相处?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01
越来越“完美”的世界
研究表明,完美主义倾向逐渐成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心理学通讯》(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当今大学生在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上保持完美的动力,与前几代相比显著增加了,这可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研究分析了4万多名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学生的数据,时间跨度从1980年代后期到2016年。研究人员总共测量了三个维度的完美主义:一是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也就是一种对自我的不合理的完美渴望;二是社会施加完美主义,也就是感觉到他人的过度期望;三是他人导向完美主义,也就是对他人设定不切实际的标准。研究发现,最近几代大学生自我报告的每一种完美主义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前几代。具体来说,从1989年到2016年,自我导向完美主义得分上升了10%,社会施加完美主义上升了33%,他人导向完美主义上升了16%。
研究人员认为,年轻人越来越追求完美主义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交媒体让年轻人产生了自己要比其他人更完美的压力。此外,获得良好教育,设定崇高的职业目标以及赚很多钱,也是年轻人追求完美的表现。很多年轻人觉得完美主义是必要的,追求完美主义能让他们感到安全、社会联系和价值感。而事实上,完美主义的增加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比十年前的那一代年轻人更容易抑郁和焦虑。
02
追求完美的底层动力是恐惧
当然,这世界上的很多人也都渴望完美且害怕缺憾,但不同的是,完美主义者对于“完美的渴望”和“缺憾的恐惧”都是极致的。Slaney等研究者于2001年提出完美主义者对完美的极致渴望,体现在他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与表现的极高要求上。不仅如此,这种高标准还是不断提升的,他们会在达到了某些既定的标准之后,对自己或他人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高标准就会激发他们表现得比别人更自律(也会希望他人也能够自律),也不断试图做得比别人更优秀、更成功。同时,完美主义者也极度恐惧“缺憾”,一旦出现不完美或者有缺憾的状况时,他们就会认为这完全是“人”的责任,是由于自己或他人自身的缺陷。
完美主义倾向是一种消耗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譬如:由于过分担心错误的出现,害怕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也常常因为一些疏失就过度自责,完美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同时,完美主义者也不是“美好的恋人”,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很容易表现得过分敏感,对于另一半的意见或看法,他们总会觉得对方是带有攻击性的。因此,他们也会表现得更自我防备,通过对伴侣的疏离来避免不完美的暴露。Staff等研究者在2016年通过调查发现,相比于没有任何一方是完美主义者的夫妻,至少有一方是完美主义者的夫妻中,不论是完美主义者自己,还是他们的伴侣都对这段婚姻的满意度评价较低。
03
快速识人术——完美主义者喜欢“咬指甲”
值得一提的是,完美主义者还会有一些不同于常人的行为表现。蒙特利尔大学2015年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完美主义者更倾向于经常绕头发,或者咬指甲。研究显示,那些缺乏耐心的人,或者说很容易就感到无聊的人们,常常出现重复性的针对身体的行为——BFRB(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r),例如撕死皮、咬指甲和拔睫毛等。
首先,参与者们回答了一些关于情绪体验的问题,表达他们对无聊、愤怒、内疚和焦虑的体验有多深。然后把参与者放到营造这些情绪的场景中,比如让他们在非常无聊的情况下被单独晾在房间里。结果发现,48名被试中,有24名存在BFRB行为,另一半则没有这些习惯。在实验中,那些有BFRB的人觉得紧张和消极的时候,更能感受到自己急于想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的急迫感。而这些动作的深层原因可能正是完美主义。当完美主义者未达成目标时,更容易沮丧、焦急和失望。同时,完美主义者会对生活感到更多的厌倦。
04
如何与“完美主义”和平共处
后天的行为和认知的矫正,还是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帮助你去改善,甚至超越。譬如:完美主义者可以学习原谅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有优缺点。这并不是说你可以自暴自弃。你可以不断学习与进步,但是在无能为力的时候就应接收现实,承认自己的局限。不要浪费时间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同时,尽你所能做到最好。不要因为害怕他人的批判而影响发挥。优秀的定义很广泛,优秀不等于完美。在过程中学习,而不只追求完美的结果。正确饮食和锻炼是为了健康,而不只为了理想的体重。如果过于担心别人的评价,害怕自己不完美,这种完美主义就具有自毁性。
最后,修正认知可没那么容易,以上这些自助的行为,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在螺旋中持续上升。
参考文献:
[1]Bailey, E. (2014). 20 Signs you might be aperfectionist. Health Central.
[2]Benson, E. (2003). The many faces ofperfectionism.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Cha, A.E. (2016). Your perfectionistparenting style may be detrimental to your child. The Washington Post.
[4]Dahl, M. (2014). The alarming new researchon perfectionism. Science of Us.
Flett, G., Blankstein, K.R., Hewitt, P.L.,& Koledin, S. (1992). Components of perfectionism and procrastination incollege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2), 85-94.
[5]Gregoire, C. (2013). 14 Signs yourperfectionism has gotten out of control. Huffington Post.
[6]Hewitt, P.L. & Flett, G.L. (1991).Perfectionism in the self and social context: Conceptualization, assessment,and association with psychopath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60(3), 456-470.
[7]Moser, J.S., Slane, J.D., Burt, S.A., &Klump, K.L. (2012). Etiolog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xiety and dimensions of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in young adult female twins. Depression and Anxiety,29, 47-53.
[8]Sara, B. (2013). An exploration of adaptiveand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as it relates to intimate relationships.Improving life.
[9]Shrivastava, R. (2012). Are you aperfectionist? Tips to overcome perfectionism. Cognitive Healing.
[10]Staff, P.T. (2003). The perfectionist’sflawed marriage. Psychology Today.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