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昆虫避暑有“凉方”



枯藤老树昏鸦,晚饭有鱼有虾,空调wifi西瓜。炎炎夏日,蝉声唧唧,人们吹着空调,吃着瓜,以此来躲避这令人窒息的酷热。
憨厚老实的大水牛,把笨重的身体整个浸在水塘里,来抵挡炎热的酷暑。狡猾的小泥鳅,把身体钻进泥浆里不吃不喝进入夏眠状态。
那么,在太阳暴晒的野外,小小的昆虫是如何应对炎热夏天的?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草丛中经常有虫子“不小心”掉落到地上。
它们是被热晕了吗?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01
真相
真相是,它们不是被热晕掉地上,而是自己选择掉落到地上的,这其实就是它们避暑的方法之一。
02
体温调节
据科学家的统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一种昆虫会像人类或者哺乳动物那样,用出汗的方法来调节体温,昆虫的个子很小,它们的身上没有像鸟儿和哺乳动物那样的羽毛和体毛,特殊的保温和隔热的构造,因此很容易散热而降低体温,同时也容易接受外来的热量而增高体温。
所以,作为变温动物,昆虫自身的体温主要是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气温低则体温低,气温高则体温高。
在暴晒的野外,昆虫选择掉落到地上,就是为了寻找更凉爽、潮湿的地方,给自己降温,这种避热行为可以提高昆虫自身的存活几率,但这个行为的过程往往需要消耗能量,并对刺吸式昆虫的取食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发育延迟和繁殖减少。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03
热驯化
在大自然生存的昆虫自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只要不是突然暴露在极高温度下,昆虫都会通过适应性驯化来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
比如我们把一个22度下的昆虫,直接把它放到38度下,它可能40分钟就死了。
但如果我们把这个22度下的昆虫,放到34度下,先放半个小时,然后再放到38度下,它可能过两个小时还不死,它逐渐有一个适应性驯化的过程,通过在非致死温度下进行热驯化,来提高自己应对极端高温的抵抗能力和耐受性。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04
快速进化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气候变暖使得耐热的昆虫存活可能性更高,大部分繁殖快、发育快的昆虫就通过“优胜劣汰”提升整个种族的平均耐热性,也就是通过进化性适应保证生存,尤其是对这种个体特别小,繁殖特别多,发育特别快的物种,一年能发生好多世代。
蚜虫就属于这类昆虫,麦蚜在我国主要有3种: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
以往,麦长管蚜与麦二叉蚜是危害小麦最多的蚜虫,其中,麦长管蚜主要食用小麦灌浆后的颗粒,对产量损失特别大,而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对高温的耐性较差的麦长管蚜越来越少,比较耐热的禾谷缢管蚜越来越多,禾谷缢管蚜体色有点发黑,主要食用小麦根茎部,对秧苗期的作物影响更大。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05
利用发育阶段差异
化解高温的危害威胁
大家都知道,卵、幼虫、蛹、成虫属于昆虫的不同发育阶段,我们也叫它不同虫态,其耐热性是不一样的,而不同虫态往往世代重叠在一起,同时存在于自然界中。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高温会将不耐热的虫态杀死,而耐热的虫态则存活下来,过些日子高温过去了,耐热虫态再继续发育,发育到成虫再繁殖,它整个物种就能保存下来。因此世代重叠的昆虫可利用这一发育过程中耐热性的差异,来避免种群在极端高温下全军覆没。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