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喜乐小语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冬天来了,我们经常会说到如何避寒。
很多朋友都知道,冬天不怕冷的人,一般都意味着阳气充足、或者说阳气调和。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看,虽然更常说阴阳调和,但由于阳气运动、温暖这个属性,我们日常会更多关注阳气的调和。
所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阳和”是一个很不错的境界。
在中医方剂里,有一个以“阳和”为名的方剂,那就是阳和汤。
在前两天的文章中,我们说了它是一个治老寒腿的方子,能散寒温经、活血。
今天,我们就一起从它的配伍组成中,去领悟前辈先贤的经验精髓。
我们先从它的汤头歌诀开始说起:
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从歌诀可以很容易知道阳和汤的组成:熟地、 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
从组成来看,阳和汤相当精练,除了鹿角胶稍微不常用之外,其余的都是常用之品。
按照书中的介绍,阳和汤的适应证候主要就是一个:阴疽。
何谓阴疽?也就是一种疮疡疔疖类问题,大致属于现代科学所说的皮肤肌肉组织被细菌感染发脓一类。
之所以称之为“阴疽”,主要就是这种“疽”没有典型的红肿热痛,而是以漫肿无头、肤色不变、痠痛无热为主。
病者全身也会有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迟这些阴寒表现。
阴疽之所以和阳证疮疡的“红、肿、热、痛”不同,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机体的阳气不足。
有的还伴有营血亏虚,所以才有口不渴、舌淡苔白等阳气阴血都不足的表现。
其中的口不渴,主要就是阳气不足的体现,而脉沉细或迟细,却是阴血不足之像。
因此,阴疽虽然也属于痈疡肿毒,但却是其中的阴证。
它的特点在于“未成脓、难消肿”。
在我们的常识里,疮疡疔毒一开始就需要“清热消解”,如果发脓已成而溃破,就得排脓生肌。
但阴疽却几乎全部打破这些规律,因为它有“三难”:未脓难消、成脓难溃、溃后难收。
而王洪绪创立的阳和汤,刚好就是针对阴疽的这“三难”而设:
阳气不足,不能温通经络气血,导致气血瘀滞。
但同时又有阴血不足,气血瘀滞的局部不能得到温通,更失去濡养。
就相当于一个荒漠寒冷的高原,即使有点生物,也是毫无生机可言。
阴血不足,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水流必定是缓慢的,甚至会出现沉淀。
放在机体来说,气血津液不足则涩,再加上阳气不足不能温散,于是便凝聚而成痰浊,甚至寒痰胶结。
我们从阳和汤的组成可以看出,全方:
既能温阳气(肉桂、麻黄),又能补精血(熟地黄、鹿角胶),还能散寒化瘀(白芥子、麻黄)。
所以说它是一个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方,也就适合用于阴疽之证。
由于阴疽的病因根本在阳气不足不能温化通调,但兼有阴血也不足,且病位较深。
那么它的治法就得温阳补血,配合散寒通淤。
就阳和汤“补”的方面而言,可以说是温补结合。
熟地黄偏温,虽然主要是滋阴养血,但也还能培补阳气。
鹿角胶既能温阳,又能补益精血。
这两味都是在温补阳气的同时,还能补益阴血,和附子之类的温阳是有区别的。
阳和汤“通”的方面来说,就是指炭姜、肉桂、白芥子、麻黄这四味辛温之品。
它们的温热更在于“通”,肉桂的“走而不守”,白芥子达皮里膜外,麻黄更是发散走表,炭姜也是温阳走散。
这样的温通结合配伍,也从反面说明了阴疽一症和阳证疮疡的不同。
按照《黄帝内经》所说,阳证疮疡肿毒主要是营气不从而逆于肉理。
而阴疽则是阳气不足兼有阴血亏虚,这样的治法也就和阳和汤温通的配伍完美契合了。
这也是本方“阳和汤”的真实含义,和理中汤、肾气丸之类的温补是不同的。
实际上,它的“温阳”,更应该看作是“布阳和”。
就像是不但要把冷了的锅炉烧热,还要让锅炉里的热气动起来,从而使得补起来的阳气温煦全身百骸,这是阳和汤。
扩展阅读:
一个治老寒腿的方子!帮你散寒温经、活血
一个千古名方,升阳气,适合手脚冰凉的朋友
四味中药,帮你提升体内的阳气,祛风,御寒,除湿
⊙注: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中医喜乐心】后台的优选商城小程序【喜乐心选】已开启。里面都是我们精心挑选、试吃、品味后确定的我们认为性价比很高,口味非常好,坚持吃能调理身体的产品。
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购买
现在全场双十一活动,优惠多多
您的支持 成就我的坚持
文章好看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