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清热名方白虎汤,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这些发热都能用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喜乐心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中医用白虎汤治疗温热病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伤寒论》中就用白虎汤来治疗热病极期,明代的缪希雍和清代余霖都是擅治瘟疫的大家,两者的共同点就是擅长使用白虎汤。
原方为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
这么一个配伍,看上去非常的简练,目的也很专一,那就是清胃热,同时兼顾滋阴,滋养被气分大热所灼伤的阴津。
白虎汤是古代常用的急症用方,善能清热,抗炎、解渴、止汗等,适用于以恶热、自汗、大渴、脉滑而厥为特征的疾病。
白虎汤所治,究其原因是水湿困脾,中焦湿热盛从而引起的发热,其根本原因是湿热,根本病位在中焦。

方中以石膏为主,能清解肺胃肌表大热,滋阴的知母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知母常被用来治疗烦躁口渴、身热便秘、干咳等证。
石膏配上知母后,更能加强其解热的作用,能治高热、昏迷、痉厥之证。
再配上扶正和中的甘草,益胃生津的粳米,诸药合用,能使热去阴平、邪退正复、以愈其病。
白虎汤所对应的“大热”,中医在随证加减时也有一些要注意的:
首先,发热之后的伤津可能会导致筋脉失养,甚至肝风内动,所以常会配伍一些平肝熄风之品,以防止热极生风或者肝风内动。
如果此时热虽在却已经不是特别壮热,同时大汗、大烦渴、脉洪大都开始有所衰减了,可却又出现惊厥抽搐等风证,此时就得考虑羚角钩藤汤之类了。
白虎汤适应的“四大症”,又有了动风的先兆,也可以用白虎汤再配伍羚羊角、水牛角之类熄风镇惊。
此时主要还是清泻气分之热,而息风镇惊只是为辅。
如果热邪进入气分这种大热,胃肠之内大多原本还有积滞,于是导致成热实互结,此时就应该配合承气之类了。
有时候虽然没有积滞,但气分大热之时,津液的耗散也是很明显的,大量出汗,大渴饮引其实就是引阴自救,这时候就得注意生津止渴了。

历代中医认为,白虎汤使用时要注意,如果表证未解,或者没有汗出,也是不适宜的。
此时还得以解表为主,辅之以清泻里热。
最后,没如果脉不是洪大而是浮小、或者干脆就是沉细脉,说明正气亏虚比较明显。
比如血虚发热时,似乎和白虎汤证有点类似,却只能用当归补血汤之类,这是最需要甄别的,不能误用。
此外,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当然也不能用。
上述几点,都是在使用白虎汤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于白虎汤的化裁,比如正气不足时,有人参白虎汤,加人参的目的是益气养阴,在清热生津的基础上再补气,也就能气阴双补。
针对的主要就是既有白虎汤证,又已经出现明显的津伤,口渴严重,背部微微恶寒,提示有一定的气虚。
所以用白虎汤清气分之大热,同时加人参,使全方变成清气分大热,而又能兼补气阴。

还有一个白虎加苍术汤,针对的是湿温病,是一个清热祛湿之方,配伍燥湿的苍术,相当于有“四大证”的同时,还有胸闷、苔腻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虽然也会有汗出,但夹湿以后的汗出会有点不畅。此时加苍术以燥湿,适合气分有热还挟湿的。
《温病条辨》将不可使用白虎汤的情况总结为“四禁”:“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脉沉者不可与;不渴者不可与;汗不出者不可与。”
使用白虎汤时要特别注意舌象和脉象,舌干燥无津,脉要滑数有力或洪大。
扩展阅读
当身体过寒过热或寒热错杂时应该怎么办?
口渴一定是有内热吗?
石膏没有生津的功效,为何还可除烦止渴?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或学习参考,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使用。
end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