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喜乐小语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黄褐斑是一种以褐色斑片为主要表现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黄褐斑皮疹形状不规则、境界清楚,好发于青中年女性,影响美观,缠绵难愈。
《诸病源候论》有本病的相关记载:“面黑皯者……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
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化生、输布于心肺,则气血化生不足,肺失宣降,不能正常转输水谷精微,气血不能上输于面部。
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部,故而出现面部斑片,部分患者又伴有乏力、失眠等症状。
本病基本病机为颜面气血失和,是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应以补益气血为本。
《医学真传·气血》曰:“气为主,血为辅,气为重,血为轻,故血有不足,可以渐生,若气不立,即死矣。”
当机体处于血虚状态时,气随血脱,若不及时补气,便会“顷刻亡矣”。
故补血必先补气,运用大剂量补气药物的同时佐以少量补血药物。
“则阴阳有制,反得大益”,这也是当归补血汤中当归用量较少,而黄芪用量较大的原因之一。
我们昨天也提到了运用大量黄芪,能够补肺脾之气,助血液生成,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使气血上荣于面部,色斑得消。
举一个案例来看,魏某,女,37岁,主诉:双面颊部淡褐色斑片1年。
患者1年前双侧面颊出现淡褐色斑片,日晒后加重,无瘙痒及疼痛,曾外用氢醌1个月,无明显改善。
刻下症见:双面颊部硬币大小淡褐色斑片,边界清楚,形状不规则,月经量较少,有血块,平素疲乏,睡眠可,大便干燥,舌暗,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黄褐斑。中医诊断:黧黑斑,肝肾不足证。
处方:黄芪30g,酒女贞子10g,墨旱莲10g,枸杞子10g,玫瑰花10g,合欢花15g,丹参30g,白芷6g,僵蚕6g,红景天30g,升麻10g,甘草6g,火麻仁30g,炒杏仁9g,白芍30g,酒大黄10g。
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半月后二诊,患者偶有疲乏,大便干燥稍有好转,舌暗,苔薄白,脉细。
前方黄芪改50g,僵蚕改10g,加生槐花10g。14剂,煎服法同前。
半月后双侧面颊部色斑变淡,自觉疲乏稍有好转,舌暗,苔薄白,脉细。
本病与肝、脾、肾功能失调相关,气血失和为其根本病机。
患者为中年女性,冲任失调,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颜面气血失和而生斑。
同时,该患者平素月经量较少,有疲乏症状,结合舌脉,辨证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治疗以补益肝肾、理气活血之法。
方中以黄芪为君,意在生津养血、行滞通痹。
黄芪与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同用,具有补益肝肾的作用;
与白芍合用养血生血;与玫瑰花、丹参、红景天同用活血化瘀;
和升麻同用有升举阳气的作用,可使气血上荣于面部。
黄褐斑易复发、难治愈。近年来,中医药内调用于黄褐斑治疗获得良好疗效。
比如桃红四物汤加减,可以养血生血、祛瘀活血、使气机顺畅,尤其适合气滞血瘀型黄褐斑。
在中药调理的同时,广大女性朋友也要调节好情绪,少熬夜,少吃寒凉和过于辛热的食物,静心养气,也会改善很多。
扩展阅读
从一例黄褐斑医案,认识中医自内而外的美白
【中医美容】经常熬夜的人容易出现的四大皮肤问题
一个润燥通塞、滋阴养血,治疗噎堵、腹胀、便秘的经典名方,竟有祛斑之效
本文部分内容引用《中医学报-大剂量黄芪在皮肤科的应用》(2022年08期)文章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您的支持 成就我的坚持
文章好看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