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使节被囚,大怒越狱,一人灭一国,押国王、王妃等120000人,回长安复命。唐太宗尴尬:能别捣蛋吗?


657年,大唐30人访印度,被洗劫下狱。使节大怒越狱,一人灭一国,押国王、王妃等120000人,回长安复命。唐太宗尴尬,“能别捣蛋吗?”

当时,印度邦国中天竺,多次派人到大唐朝贺,唐太宗过意不去,便派人护送他们回家,一来二去,便亲密起来。印度为啥要朝拜大唐天子呢?这还得从唐玄奘说起。 历史上,真的有一个俗名叫陈祎,法名为玄奘的和尚,偷偷跑到印度,但是,压根没什么通关文牒,也没有唐太宗送御弟一说,他是偷渡去的。同样,距离也没有十万八千里,而是路程的一半五万里。玄奘法师来到印度,没见到如来,而是见到了印度国王——戒日王。(也就是中天竺国国王)不得不说,玄奘虽是个和尚,嘴巴确实能说会道,将东土大唐吹上了天,还将《道德经》翻译成梵文送给了戒日王。戒日王心潮澎湃,激动感慨,“我的妈呀,得去朝拜!”这里不得不提一嘴,戒日王可不是等闲之辈,当时的天竺国(印度),分为东、南、北、中五国,戒日王为中天竺国国王。他奋勇征战半生,让其他四国臣服,并且还忙里偷闲,写剧本、写小说、写诗,是个浪漫的国王。他盛情款待玄奘,并将自己写的书,翻译之后赠送给玄奘,还挑选珍宝、侍者,护送玄奘返唐。正是有了这一层关系,偷渡的唐僧回国后,受到了唐太宗的高规格接待。同时,为了彰显大国风范,643年,唐太宗派遣使者,护送印度使节回国,而王玄策就是其中的副使。与玄奘的文化访问不同,这一次,是国家队的正式出访,因此,王玄策此行,受到了戒日王的超高规格接待,所到之地,处处焚香,烟雾缭绕,什么泡温泉啦、菩提树啦,应有尽有!并且,戒日王带领大臣,面东肃立,以示虔诚。此后,王玄策一连三次出使印度,创作了《中天竺国行记》,并带回了宝珠、大珍珠、象牙佛塔、舍利等印度宝物,并引进了印度先进的制糖工艺,成为中印一路上的主要开拓者。

然而,外交官是一个高危的职业,并非时刻风光。657年,王玄策第3次访问天竺国,不料还没入境,就出事儿了。戒日王忽然暴毙,大臣那伏帝篡位成为新王。有人说,戒日王没有儿子,才给了大臣空子;也有人说,戒日王是被谋害篡位,不管怎样,中天竺国是乱成了一锅粥。这下子,30人的王玄策访问团,算是倒大霉了。因为是篡位,新帝推翻戒日王的所有政策,包括对大唐,也是仇视敌对的态度。他们暗中伏击,不但将沿途进献的财宝抢劫一空,还将王玄策一行人抓进了大牢。换做你,你会怎样?坐以待毙?不,大唐是一个彪悍的民族,包括使节。王玄策听说,戒日王的妹妹“拉迦室利”公主,对新国王十分不屑,便想办法传话。老话说的好,得道者多助,王玄策都没怎么费口水,公主便一口答应,帮他和副使越狱。王玄策命大不死,迅速逃生,可他没有抱头返乡。常言道“壮士以辱其使命为羞”,他要干票大的!盛世大唐,给了王玄策莫大的底气,他策马奔驰,度过甘地斯河,登上喜马拉雅山脉,径直奔到陌生的尼婆罗王国,张口就要借兵。泥婆罗是大唐的藩属国,痛快答应出兵7000。随后,吐蕃国王也赞助1200。王玄策自命总管,浩浩荡荡进军中天竺。据记载,天竺国的大象军,横冲直撞,王玄策采取“火牛阵”,大象遇火,惊慌失措,数万象军溃散而逃。此后,王玄策采用云梯、弩车攻城,敌军很快溃败下来。王玄策大军破城,活捉国王,那伏帝、王后、王子等12000人,浩浩荡荡被押回长安。唐太宗一看,直接被整懵了,我让你去访问,你咋这么捣蛋,把人国给灭了?大唐的策略,是近攻远交,他们对天竺的领土不感兴趣!可毕竟,王玄策有功,便封了个“朝散大夫”,从五品下,文官十三阶。事后,史官也觉得不是啥大事儿,就没有为他单独立传。

一人灭一国,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王玄策凭啥这么牛?首先,大唐天威在外,各国惧怕;其次,王玄策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换句话说:大唐的外交官,都不是被吓大的!最后,吐蕃和尼泊罗,也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来,他们本身就与中天竺国有矛盾;二来,可以卖大唐一个人情;三来,可以瓜分土地。百利无一害,何乐而不为?不过说到底,王玄策的成功,从根本上归功于大唐的强盛。总归一句话,有国才有家,国家强盛,老百姓才能挺直腰杆子做人!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