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台湾老兵没钱没子女,离家70年想回大陆,问侄子:你还养我吗



2019年的一天,家在湖南常宁的邓友爱接到了一通来自海峡对岸的特殊电话。
电话那头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老人拿着老式的电话坐在床头,小心翼翼地询问道:“你能接我回家吗?我没钱了,你还会养我吗?”

按理说,90多岁的高龄应是老人安养天年的阶段,可这位老人却孤身在外,无妻无子。
打电话的这个老人是谁?离家70多年,他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要请求邓友爱接他回家?而邓友爱又会如何作答?
远赴台湾,两岸相隔终难见
这个老人名叫邓雪桂,是邓友爱的亲大伯。
1923年的时候,邓雪桂在湖南常宁的一个落后的小山村里出生。邓雪桂在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兄弟姊妹。
在战火纷飞的那个年代里,家家户户最大的心愿就是好好活着,然后填饱肚子。由于生活艰苦,邓雪桂身为家中的老大,并没有读书上学,而是从早到晚地跟随家中父母在地里务农。
饶是如此,邓家的负担依旧很大。
家里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看着每天惆怅的父母,邓雪桂决定去当兵。

你说他不怕死吗?
当然不是。
邓雪桂只是觉得,比起在家饿死,还是战死来的光荣些。
1945年的时候,22岁的邓雪桂看见了国民党的征兵告示。早已下定决心的邓雪桂背起行囊,告别家中父母,选择参军入伍。
他历经枪林弹雨,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最终在抗日的道路上,幸运地存活。
当时的邓雪桂以为一切都结束了,可国民党却亲手撕毁了曾经的协定,同为中国人的邓雪桂被迫将枪口对向了自己的同胞。

邓雪桂不明白,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意义何在。
但他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想太多也没有什么用。
1947年的时候,邓雪桂得到了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
那个时候开始,他的母亲便时常守在村口,盼望着他的归来。

熟悉的声音在空中响起,妇人的眼中一亮,只见许久未见的孩子正不断向她奔来。
青年欣喜地喊着:“妈,我回来了!”
妇人泪流满面地看着,见到孩子的那一刻,心里压着的石头终于得以放下。邓雪桂告诉他的母亲说:“这样的日子马上就会结束,到时候就是真正的天下太平,没有纷乱,没有饥饿。”
妇人没有附和,而是无言地摸了摸邓雪桂的脸,说:“菜要凉了,赶紧回家吃饭吧。”
妇人以为她的孩子至少能住个一两天再走,可是邓雪桂刚到家没一会儿,饭还没吃几口,部队那边便传来紧急归队的要求。
当时的邓雪桂如往常一般,站在村口的那条小道上与他的母亲告别。
此时的邓雪桂并不知道,这一别,便是永远不得再相见。

这场内战中,国民党的军队节节败退。
当无力回天的蒋介石下令“引退”台湾的时候,邓雪桂也需要跟随部队一起撤离。1947年的时候,邓雪桂和很多士兵一样稀里糊涂地便踏上了那条让他几十年来无法归家的船。
行驶在海面的船帆扬起又落下,无数的国民党士兵站在了海峡的对岸,与昔日的故土和家人两岸相隔。
告别大陆,漂泊在外,国不成国,家不成家。
当时有很多人都想回去,回到自己的父母或妻儿的身边,但是因为两岸的紧张关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背井离乡的士兵,只能每天来到海峡的边缘,遥望大陆的那个方向,慰藉心灵。而邓雪桂更是时常牵挂他的家人,只要思起,便常常哽咽在心,泪流不止。

余光中曾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而大陆却在那头。
父母健在不能养,妻儿安好不能聚,这种有家却无法归家的感觉,何其悲痛?可是远在大陆那边的亲人,又何尝不是呢?
盼儿心切,母亲至死不得见
整整四十年的时间,湖南常宁的某个小山村里,总有一个妇人日复一日地守在村口的那条小路上,而这人便是邓雪桂的妈妈。
邓妈妈的膝下一共有四个孩子,其中三个都已平安长大,成家立业。可是妇人并不开心,因为她还有一个孩子,漂泊在外,生死不知,始终没有归来。
1947年的时候,自从邓雪桂探亲归队之后,便与他的家人失去了联系。
当时的妇人就每天站在村口,望着远方小路,期盼着孩子的归来。

起初,很多人也不相信邓雪桂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死了,但时间久了,见邓雪桂始终未回来,他们便也觉得邓雪桂其实就是死了。
后来,就连邓雪桂的父亲也相信他的孩子早就死了,可邓妈妈还是守在村口。
每次,当村民们看见依旧守在村口的妇人,便劝她说:“别等了,你儿子不会回来了。”
可邓妈妈不相信,妇人时常说:“我儿子没有死,他会回来的。”
当时的村口小路上有两棵小树苗,邓妈妈便经常站在那两棵小树苗边等着。
刚开始时,邓妈妈的心还能平平静静。
但随着脚边的小树苗一天天长大,头上的青丝也变作了白发。
村里的一切都未曾改变,却唯独少了一个叫她妈妈的孩子。

不知从何时起,每当村民们路过这里的时候,便时常听到,树下的一位妇人悲痛地在那呼唤:“我的儿啊,你在哪里?这么久了,你怎么还不回家?”
每次听到这些话时,路过的村民们都会叹息几声,默默离去。
因为每天以泪洗面,邓妈妈最终哭瞎了她的两只眼。可饶是如此,邓妈妈还是坚持拄着拐杖,守在村口处的那条小路上。
从1947年到1987年,整整四十年的呼唤,身为儿子的邓雪桂却一句都没能听到。
临终之际,邓妈妈含着泪还在同她的小儿子说:“你去村口瞧瞧,雪桂是不是回来了?”
直到最后,这位母亲也没有如愿以偿地见到她的孩子。

怀着莫大的遗憾,在1987年下半年的时候,邓妈妈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彼时远在台湾的邓雪桂并不知晓这件事情。
已是花甲之年的他还在为回乡一事而四处奔波。
1987年11月的时候,迫于压力,远在台湾的同胞被允许回家探亲。

得知此事的邓雪桂开心的一夜未眠,可由于登记问题,邓雪桂并不能随着第一批人立马回到祖国大陆。于是他写信一封,拜托一位同乡的朋友给他的家里人捎封信。
游子归家,子欲养而亲不待
1988年的时候,远在湖南常宁的邓雪桂的弟弟还沉浸在母亲去世后的悲伤中。
这时,原本清冷的家门口忽然传来喧闹的声音,邓雪桂的弟弟好奇地推门一瞧,只见村子里的好些人不知为何全都向他家走来。

邓雪桂的弟弟一愣:“这是发生什么事了?”
这时,一个坡脚的陌生小老头,笑嘻嘻地走上前向他询问道:“请问你是邓雪桂的家人吗?”
“你是……”
“我是邓雪桂的朋友,是他托我来给你们送封信的。”
邓雪桂的弟弟一愣,邓雪桂?那不是他的哥哥嘛!
邓雪桂的弟弟惊喜不已,连声道谢之后,他拿着那封千里迢迢而来的家书,急忙冲到了老父亲的屋子里,冲着床上腿脚不能动的老父亲说:“爸!我哥来信了,他还活着!我哥他真的还活着!”

那一刻,邓爸爸激动地伸出手:“快拿来我看看。”
上面的字歪七扭八的并不好看,但邓爸爸却一眼识出这就是他孩子的字。老人扶着胸口,想起先他而去的妻子,悲痛地说道:“要是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你妈也不会带着遗憾而去了。”
回信的时候,邓雪桂的家人表示一切安好。
唯独有一点,邓爸爸骗了邓雪桂。

邓爸爸谎称邓妈妈和他都还健在,就等着他回来了。
邓爸爸害怕如果邓雪桂得知邓妈妈不在之后,就不想回来了,所以他撒了谎,并催促着邓雪桂快点回来。邓爸爸也不知道,自己这副身子还能撑多久,他和邓妈妈一样无比想念他们的孩子。
时隔40多年,第一次收到家里回信的邓雪桂,颤颤巍巍地打开信封。
他的家人是否还安好?
爸妈是否都还健在?
拆开信封的邓雪桂,在得知家里人一切都安好之后,他激动地湿了眼眶:“我可以回家了,我终于可以回家见爸妈了!”
为了可以回家,邓雪桂开始省吃俭用的攒钱。
在台湾度过了40多年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坐上了回家的船只。

可是当邓雪桂好不容易到家的时候,他见到了父亲,见到了其他兄弟姐妹却唯独没有看见他最想念的妈妈。
邓雪桂好奇地四处张望着:“爸,妈人呢?”
他的家人忽然静默下来,这时邓雪桂的弟弟表示说:“妈已经去了,就在你回来的几个月前。”
得知这个噩耗的邓雪桂伤心不已。

除此之外,他还有些愤怒,邓雪桂质问说:“你们为什么要骗我!”
邓爸爸说:“我们怕你知道这个消息后就不回来了。”
邓雪桂跟着他的家人来到他妈妈的坟前上香。

邓雪桂跪在坟前,给自己的母亲磕头,地面上全是细小的石子,邓雪桂磕满额头都是血也不愿停下。邓雪桂悲痛地同他母亲说:“妈,是儿子来晚了,儿子不孝,儿子回来看你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坟头上的邓雪桂泪流不止,这个遗憾,他终生都难以圆满。
满腔慈情,倾尽所有报家乡
邓雪桂费了好多天,心情才得以平复。
尽管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但父亲和其他兄弟姐妹却都还健在。邓雪桂看着依旧破落的小山村,再想想台湾那边的富饶。
邓雪桂决定要帮助村子里的人早日脱离贫困。

他拿出身上的钱,每家每户的敲门,给他们送钱。鼓励他们走出小山村去外边打工,随后他又亲力亲为地帮家里的弟弟妹妹们起屋盖房子。

当时的村子里的学校十分简陋,邓雪桂见娃娃们学艰苦,便寻上村长同他说:“现在是文化的时代了,娃娃们得有书念,念好书未来才有出路。”
在邓雪桂的建议下,村子里开始张罗着建新学校。
当时还有村民觉得邓雪桂是钱多站着说话不腰疼,可谁知事后的邓雪桂却一口气拿出了几百块来资助这个学校的建立!

这笔钱对当时的村子来说可不是什么小数目,顿时村子里的所有人都开始佩服起邓雪桂来。因为邓雪桂归来,村子一改之前的穷苦状态,尽管日子还是不富裕,但生活质量却有了提升。
当时的村民都十分欢喜邓雪桂的到来,今天这家请他吃饭,明天那家请他吃饭。邓雪桂是每四年回来一次,一回来便会帮扶改善村子的情况。
邓雪桂来时,全村欢迎,邓雪桂走时,敲锣打鼓放鞭炮,一路相送着离开。

有一次,邓雪桂的弟弟问他啥时候带着家里妻儿一块回来看望他们。
可邓雪桂却同他们说:“我没有结婚。”
邓雪桂的弟弟妹妹们皆是一惊,他们孙子孙女都有好几个了,做大哥的邓雪桂却没有结婚!
邓雪桂的弟弟担心的问道:“这是咋回事啊,哥?”
邓雪桂笑着表示说:“没有遇到合适的。”
当时,村民们看邓雪桂出手阔绰,为人大方,村民们便以为邓雪桂在台湾那里定然混的不错。那个时候的弟弟妹妹也是这么认为的,都下意识的觉得可能是自家哥哥太挑,所以没有结婚。
但事实上,邓雪桂在台湾那边穷的连牙膏牙刷都买不起。

面对记者采访时,腿脚不便的邓雪桂苦笑地同记者说:“那时候我们当兵一个月才几十块钱,这里光是香烟就五毛钱一包,十二块钱才能买二十四包香烟,就我这样的条件,有哪个普通老百姓愿意嫁我?”
尽管自己过得艰苦,但每次回乡的他却还是大包小包的给家里的弟弟妹妹们带东西。

他将自己几十年来积攒的养老积蓄全部拿出,帮扶自己家乡的发展,照顾后辈们的生活。可他自己却甘愿挤在几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婉拒亲人,鲐背之年欲归根
第四次回来的时候,年事已高的邓爸爸离开了人世。
邓雪桂的心悲痛不已,最后亲自为父亲操办了后事。

现在家中父母全都走了,弟弟妹妹也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邓雪桂便想着自己年岁也不小了,还是赶紧回到台湾,以免给弟弟妹妹们添麻烦。
临走之时,邓雪桂的弟弟还在竭力的挽留他,希望邓雪桂可以落叶归根的留在村子里。邓雪桂的弟弟说:“你现在年事已高,台湾那边没有半个亲人,要是生病了,谁照顾你?”
可邓雪桂却推辞的说道:“这里的蚊子太多,旱厕我也上不习惯,台湾那边有公厕,比这里要好一些。”

邓雪桂都这样说了,做弟弟的也不好阻拦。
可谁知,自此之后的邓雪桂却再也没有回来过。当时的村里人都觉得是邓雪桂过惯了台湾那边的生活,所以才不习惯他们这小山村的日子。
但事实上却是,邓雪桂的腿脚不便,难以走路。
他想回家,但他能走的最远距离便是屋子外的几百米处。
回家之路,对于他来说变得遥遥无期。

2019年的时候,邓雪桂的眼睛看不见了,腿也走不动了。
每天的食物来源只能依靠周边的一些邻居帮忙去买。因为害怕太过麻烦他人,便请求那些邻居每隔三四天,帮他买一次菜就好。
已是96岁高龄的邓雪桂,到现在身边还是没有半个人照顾。
每天的他只能拄着柺棍在屋子里自己洗衣做饭。

曾经,他所居住的这条街道上,住了好几个来自湖南的老兵,但现在整个街道上却只剩下他一个人。邓雪桂说的话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当地人根本听不懂,而当地人说的话,邓雪桂也学不会。
没有文化,也无法谋求一份好的工作,离别家乡的七十多年,邓雪桂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

以前的他曾想着,自己无儿无女,只要不拖累弟弟妹妹,死在外边是最好的。可是当得知自己的弟弟妹妹也相继离世之后,邓雪桂内心中的那种“落叶归根”的想法却越发浓烈。
2019年7月的时候,邓雪桂跟远在湖南的侄子打了电话。
邓雪桂颤着手拿着家中老实电话,小心翼翼地同他的侄子说:“你能来接我吗?我想回家。可我没有钱了,你还会养我吗?”

接到这个电话的邓友爱无比震惊,这么多年来,他们家一直没有忘记大伯对他们的帮助。早在很久之前,邓友爱的父亲便多次催促邓雪桂回来,但都被他给拒绝了。
邓友爱的父亲时常跟他说:“没有你大伯,便没有今天这个幸福的家。”
在听到他的大伯主动提出想要回家的想法后,邓友爱想都没想便表示说:“你回来,我养你。”
得到侄子肯定的回答后,邓雪桂却反而忧心忡忡起来。

他担心回去后的自己会是侄子一家的负担,便迟迟没有了后续行动。反倒是他的侄儿早早就开始收拾起屋子,还打算在屋子里重新建个厕所。
可见邓雪桂没有了后续消息后,邓友爱却开始着急起来,他担心自己的大伯又临时变了消息,便寻来记者,请求帮忙。

因为家庭原因,邓友爱无法亲自去台湾看望邓雪桂的情况。但记者却可以驱车乘飞机前去寻找邓雪桂。
也是这一刻,邓雪桂隐藏多年的秘密才得以暴露。
原来他在台湾的生活并不好,一直以来他孤苦伶仃,生活困苦。

记者问邓雪桂想不想回家,老人坐在床上,情绪复杂地说:“想他有什么用,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回去的。”
记者问他,想回去吗?
邓雪桂下意识地低下头,眼里含泪,开始默不作声。

后来在记者的帮助下,步履蹒跚的老人带着他为数不多的行李,踏上了归家之途。相似的船只,他曾乘坐过好几次,但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将落叶归根,永远也不会离开他的故乡。
对于大伯的归来,他的侄子邓友爱则欣喜地说:“村子里的那条路就是大伯的归家之路,以前是奶奶在等,现在是我们在等。即使大伯不愿回来,我们也会一直等下去。”

虽然邓友爱并不是大伯的孩子,但他觉得不论是为了亲情,还是感恩,有太多的理由让他去负担大伯的余生。有这么一个善良的侄子,想必老年生活必然不会差到哪去。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完-
编辑|小云 配图|小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