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毛主席逝世,当时科技不发达,遗体怎么处理的?至今栩栩如生



在1976年9月9日凌晨,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南海病逝。
悲伤笼罩了整个北京,但还来不及悲痛,中央便以华国锋为代表,就毛主席遗体处理一事展开讨论。

毛主席生前说过“死了人,大办其酒席,实在可以不必”,不但如此,毛主席曾经还带头签署过《火葬倡议书》,他的遗愿就是在他离世后,可以将他尸体火化,一切从简,将骨灰洒向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大河山川。
但是由于全国人民的强烈建议,和中央各级领导的一致决定。他们将“违背”主席的意愿,将主席的遗体完整地保存下来,供世人瞻仰。
时间过去将近半个世纪。在如今的毛主席纪念堂里,毛主席的遗体依然神采奕奕,栩栩如生,人们还是能看到这位历史伟人伟岸的身躯。

那么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是如何将毛主席的遗体保存下来的?
遗体防腐和保护
当毛泽东主席去世后,毛主席的遗体如何保护,成了一个重要的难题。
在主席去世后第3天将要进行追悼活动,而且对于活动过后遗体的维护也有着严格的要求。这样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交给谁来处理才是最合适的。中央针对毛主席遗体处理问题的紧急会议结束后,经过各部门的讨论,确定了人选。

最终决定让医科院基础医学党支部书记、50年代的留苏研究副博士徐静来接受毛主席遗体防腐和保护这个任务。
在毛主席去世后三个小时,卫生部的人终于找到了在宿舍睡觉的徐静。而来找她的人没有和她多说一句话,只是告诉她有任务需要她去完成。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徐静也不敢多问,慌忙地下楼登上汽车,便朝着中国医学院方向开去。
车一到医学院门口,徐静刚下车,原卫生院部长刘湘屏已经发动了自己的汽车,带着徐静往西边方向开去。不一会儿,徐静就看到了中南海的红墙,此时的徐静也没有多想,在等待着领导对自己的安排。

车开到了中南海的北门,刘湘屏快步向里面走去,徐静紧随其后。然后在一个不算大的房间里,见到了在此等候多时的中央领导汪东兴。看到两人后立马起身说:
“我要向你们宣布一个不幸的消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今天凌晨逝世了。为让全国各族人民都能够瞻仰毛主席的遗容,现在需要你们进行遗体的保护工作,时间就在15天,你们有什么需求吗?”
徐静听到了这个消息,先是震惊然后又感到万分悲痛。在原地迟疑了很久冷静下来后她感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思考过后,她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是需要回到医院和同行的专家们共同研究方案;
第二是需要查看毛主席的遗体;
第三需要时间准备必要的器械和药品。

汪东兴听到她的要求后都同意了。随后,刘湘屏和徐静走进了毛主席的卧室。
室内光线昏暗,室内温度也很低。毛主席的遗体就放置在中央,徐静走近后,打量了毛主席的身高,轻轻掀开盖在遗体上的毛巾,看看皮肤的状况;轻轻地触摸了皮肤,活动了关节,然后将她看到的情况都记在了心中。
即刻回到医学院后,徐静将任务与医学院领导进行了汇报,经过研究决定组成三人小组。由徐静负责,然后组员是陈克铨和张炳常。
徐静将她所知毛主席遗体的情况如实上报后。与张炳常商讨了执行的方案,陈克铨负责需要的药品和器械。在空闲时间,徐静还拜访了解刨学专家和病理学教授,二位都是参加过孙中山遗体处理的前辈。
一切准备就绪,在第二天早晨10点,徐静三人组准时来到了中南海。

在毛主席卧室旁,中央领导以华国锋为代表正在等待着徐静的报告。徐静一进来华国锋便让徐静汇报关于对毛主席遗体保护的方案。
于是徐静做了对于毛主席遗体保护计划进行了详细的汇报,讲述方案的依据和实施办法。华国锋听后对徐静的方案表示极力赞同,并做出指示:
“要长期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世世代代让人民群众瞻仰。”
在汇报结束后,三人组迅速地进入到毛主席的卧室。将室内进行了打扫和消毒,摆好一切器械,方便开展工作时操作。等到三人忙完环境的布置已经来到了中午,因为时间紧迫,三人还没有休息,就开始了遗体的维护工作。

工作开始后,三人就遇到了难题。主席遗体手臂的摆放位置难住了三人,是端放在胸前还是应该下垂。三个人摸不到头脑,因为事关重大,于是便向上级领导请示。后来决定按照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手臂自然下垂。
三个人各司其职,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对遗体进行整理,对皮肤破口处进行缝合,进行防腐液的注射。听起来容易的步骤,却让三人从早晨忙活到了下午。保护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工作完成后,三人开始对遗体进行观察,记录下细节的变化。
从下午的保护工作完成后,三个人就一直在遗体旁边观察。看皮肤颜色变化、韧性,看关节的活动程度;甚至细微到脸颊的皮肤纹理也将它记录下来。
因为中央领导的意思就是要将毛主席的遗体长期保存下来,如果有了这些数据方便以后维护遗体的人应对遗体变化而出现的问题。

因为要长期保存遗体,所以防腐液的注射量是巨大的,但是防腐液注射后毛主席的遗体就开始出现了浮肿。徐静心里也慌了,第二天主席的遗体还要让人民瞻仰,而遗体浮肿的话怎么能够让人民看到毛主席的遗容呢?
张炳常了解防腐剂会导致浮肿的情况,告诉徐静这个情况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而徐静放心不下,三人依然守在遗体前。
到了第二天清晨,遗体的浮肿现象果然消除了。在遗体从中南海运往人民大会堂时,遗体整体的效果已经达到了三人的预期,三个人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前来吊唁的人们瞻仰遗体,势必会提高人民大会堂的温度,这样会对遗体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但是强行降低室内的温度,前来瞻仰的人会有一些体弱多病的老革命前辈,这势必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影响。

于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遗体,也为了让来瞻仰遗容的人们的健康。专家和领导决定给遗体罩上一个密封的玻璃罩,使遗体能够拥有独立的环境。就这样,毛主席遗容瞻仰仪式从9月11日早开始了。
由于遗体的保护需要室内温度低,演出乐队也换成了哀乐播放;室内灯光也都全部调暗;还调来了中国科学院化学院的专员监测玻璃罩内的变化。从11日开始,人民大会堂内关于毛主席遗体保护的相关人员就一直没有松懈过,一直到了18日追悼大会结束。

大会结束后,毛主席遗体保护的继续工作又迎来了新的难题。遗体存放在哪里?怎样继续保护?
针对这些问题,徐静三人组和中医院的领导商量后选定了某家医院的地下手术室。随后按照遗体保护的需求,对整个手术室进行了改造,将这个地下手术室做成了一个密封低温的环境。
手术室改造完成后,称为“769”保护室。在追悼仪式后两天,毛主席的遗体被运送到“769”保护室。
为了实现毛主席遗体的长期保存,中央批准成立了遗体保护科研领导组。除了原来的保护人员还吸收了全国各大医学院的领导和专家。
在长时间的研究后,一致决定了采取液态和气态相结合的办法。平时就将遗体存放在液态中,如果有需求再用气态保存。防止遗体因为外界因素出现“变质”的情况。
这几十年的时间表明,这个方法是成功的,遗体的防腐保护情况一直很好。
如今的毛泽东纪念堂里,水晶棺中的毛主席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和曾经一样依旧是光鲜亮丽。除了遗体保护组人员的观测;有效防腐方法和防腐药剂以外,承载遗体的水晶棺也功不可没。
水晶棺
在毛主席逝世的第二天,中央领导便下达了指示:
“要尽快组织力量研制一个世界一流的水晶棺。”
要求必须气势恢宏,庄重大方,而且对地震、损耗等要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于是在1976年9月13日,中央领导和相关专家成立了“水晶棺小组”,北京市计委副主任韩柏平任命为组长,玻璃厂党委副书记肖秧为副组长。经过多次商讨,列出了关于毛主席遗体保存水晶棺所要具备的条件。
外观上必须要大气端庄,气势恢宏,而且能够清晰地看到棺内的遗像;材质上,必须采用水晶制成,除了坚固抗震外还要能防止破坏;棺内必须低温真空;时间上必须符合中央的规定,在1977年9月9日前必须完成。
这样看来,造成这样的一个水晶棺,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为了制作出符合条件的水晶棺,于是在韩柏平和肖秧的商量下,决定先用利于把握的光学玻璃制作模型水晶棺。先用光学玻璃进行实验和检测,再用提纯的水晶原料制作成真正的水晶棺。

这个提议经中央同意后,便艰难地开始了对水晶棺模型的制作。
在1976年的11月,第一个光学玻璃制作的水晶棺在北京完成了。为了满足所需条件,韩柏平和肖秧开始对光学玻璃样棺进行测试。
经过地震测试、密封性测试后,全部都符合中央领导和医学保护遗体的要求。就这样这个光学玻璃样棺和将来要用在水晶棺下的配对装置都陈列在了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待着领导的审查。只要审查通过,即可按照这个玻璃棺开始对水晶棺的制造。

同年的12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一起来到了革命历史博物馆,审查水晶棺的样棺。华国锋看后对于玻璃棺表示满意,只不过在这中间也出现了问题。
因为倾斜度的不合理,管壁上出现了对遗体影像的反射,从正面角度看去,在水晶棺内如同有很多影像,让人看后觉得模糊不清。
审查过后,中央领导提出了难度更大的任务。要做出真正的水晶棺,倾斜度调整后不能出现对遗体的反射,要做到棺内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去都只有清晰的毛主席遗体。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在韩柏平和肖秧的带领下,北京玻璃总厂全体职工在1977年的2月做出了第二个玻璃样棺,解决了遗体反射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为水晶棺的制造做出样本,同年7月,第三个玻璃样棺也横空出世。
第三个玻璃样棺在领导审查后,完全符合设计的要求。这样一来,真正用水晶制作的水晶棺也提上了日程。
水晶棺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水晶原料,要制作全世界一流的水晶棺就需要在保证水晶的数量的同时还要保证水晶的质量。

于是国家地质局决定由江苏东海县来提供水晶矿,东海县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水晶矿产地,水晶的产量占全国的一般,而且水晶的质量也是全国第一,号称“东海水晶甲天下”。
随后东海县为水晶棺提供了大约50吨的熔炼水晶。在1977年的8月,北京605厂,完成了水晶棺的整体组装。
水晶棺完成后,如何让在棺中的毛主席显得生动有光彩,成了现在水晶棺小组的主要任务,这也是毛主席遗体在多年后看上去依然神采奕奕的主要原因。
人们在瞻仰毛主席时想要看到毛主席遗容的生动,取决于棺内外的光线。于是经过专家和领导的商量,水晶棺小组决定为毛主席进行彩色配光整容。

彩色配光整容是让人民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光辉形象的关键。于是有着相关工作经验的同志们反复的在多种不同的条件下做了大量的实验工作。
将毛主席生前的彩色照片通过投影到水晶棺上,在由水晶棺的反射覆盖在主席的脸上,这样在人们参观时就能看到主席脸上依然和曾经一样生动且有光彩。
1977年8月,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建成。
8月18日,水晶棺在车队的护送下,运到了纪念堂门口。在多人的合力下,将水晶棺移到了毛主席纪念堂的瞻仰大厅,等待着毛主席的遗体进入水晶棺。
8月20日凌晨,运载着毛主席遗体的运送车从“769”保护室出发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经过医疗保护人员的维护后,升入了水晶棺。
自此,毛主席的遗体就存放在了水晶棺中。在毛泽东纪念堂里,气势宏伟的水晶棺一进门就映入眼帘。主席安详的睡在了水晶棺里,在棺内棺外彩色光的照耀下,脸上还呈现着那伟大领袖的荣光;站在纪念堂外,依然是那么的神采奕奕,光彩动人。

尾声
“在水晶棺中的毛主席,并不像是离开了我们,而是安详的睡着了。”
这是多少人经过日日夜夜的努力才看得到这样的场面。无论是为了主席遗体保护的医护人员,还是为了水晶棺制作的工匠和采取水晶矿的工人,都值得我们敬佩。

是因为他们整日的奋斗才让后人们看到了一代伟人充满活力的面容,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才让我们目睹了伟大领袖身上散发的荣光。
毛主席遗体的处理工作,是我们的前辈用行动书写了历史的传奇。
我们要永远铭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努力,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美好的今天。
参考文献:
《毛泽东水晶棺采选料揭秘》.上海滩
《毛泽东遗体保存始末》.王恩收
《我对研制毛主席水晶棺工作的一些回忆》.韩柏平
《酿得风采驻宇环——毛主席遗体保护与徐静波士》.白承杰
1935年400红军掩护主力撤退,因未收到撤退命令,一直打到1947年
1959年,江西省于都县一位农妇看到一份关于陈毅的报纸,大喊自己是陈毅之妻,但陈毅的妻子张茜正在国务院工作,那这名女性又是谁呢?
河南女孩王娜娜,19年前被她人冒名顶替上大学,后来结果如何?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