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名红军战士在贵州凭空消失成迷
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集中了百万军队,向红色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军事“围剿”。
第五次围剿期间,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依靠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负责军事指挥。他们放弃了过去反“围剿”行动中有效的防御方针,使红军困于被动的地位。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行动失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毛主席决定放弃长江南北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宁转移,从此开始了长征的序幕。
为了掩护主力军撤退,红六军团建立了。1934年9月,任弼时带领第六军团开始西征。队伍抵达贵州时,以为已经突破重围,可是,多方传来消息,有国民党的围剿势力已经接近,为了保护主力部队的撤出,便派出一只800人的队伍拖住前来追捕的国民党军队。
就在突围后,这支留守的部队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时中央也派人调查,可是始终没有结果。这件事情就如此被历史封存下去。直到70年后才有了转机。
2001年的一天,贵州石阡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又铸在翻阅当地资料时发现:
“一百多名红军跳崖,这支部队全军覆没”
有这么个内容,可是却没有记载是哪个部队,什么番号。这时有着丰富红军历史储备的杨又铸敏感地察觉到这是不是当时在贵州消失了的那800人的部队,阻击敌人掩护撤退的红六军第52团。
于是他开始四处走访,查询资料,在经过多方考察后,杨又铸终于查清了这800人消失的来龙去脉,也了解到了一百多名红军跳崖的事迹。
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可是这一百多名战士跳崖却被历史封存。自此,一段沉睡了将近70年的英勇事迹再次被唤醒,800人在贵州离奇消失的疑云再次被拨开。
“四面楚歌”
1934年,由于判断失误,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中央红军经过讨论决定进行战略转移。于是中央红军开始了25000里艰苦卓绝的长征。号召全国红军队伍向陕甘宁地区会和,在这种情况下,成立了红六军团,为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开始探路。
1934年8月,任弼时、萧克等率领红六军从湘赣等地开始西征。英勇的红六军多次在红军部队之前突破敌人的包围圈,为我军主力部队突围提供有利的条件。
10月初,红六军行军至贵州石阡县甘溪一带,想要短暂休息后再次行军。但是由于条件落后,情报出现了偏差,敌军已将在甘溪一带布防,且在红六军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成了合围态势。
湘,桂,黔三路敌军早就注意到了红六军的动向。笃定红六军一定会经过石阡一带与红三方面军汇合。于是,湘、桂、黔三路军决定在此联合“围剿”红六军,企图在石阡一带将红六军团彻底“剿灭”。
加上我军行军疲劳和弹药的缺乏,在激烈的战斗中红六军损失惨重。在经过一周的时间,红六军被三省敌军全力合围,被24个团围追堵截后,被迫转战于石阡等地的崇山峻岭之中。部队在不久后,由当初的9000余人只剩下3000多人。
奉命于危难之间
转战山林后,红六军战士吃尽了苦头,利用地形便利躲避着敌军的追捕。在山林中激战两天后,我军已经是弹药匮乏。
在山林的迂回战中,红六军战士以不怕死的精神换来了部队大部分革命力量的存活。就这样在敌军的围追堵截下,我军以血流成河的代价突破包围,走出山林。
因为当地军阀对红军政策宣传都是穷凶极恶,说红军“欺凌百姓,偷抢捉拿”,于是在出山林后的突围任务也非常艰巨。因为物资匮乏,想要与百姓交易换取资源也遭到了拒绝,甚至还被多次驱逐。在不能补充资源和休息的情况下,红六军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
正当此时,湘系敌军和驻守困牛山的黔系军也开始对红六军撤退路线进行堵截。加上当地反动的民团,红六军再一次陷入了敌人的包围中。
面对敌人的包围网,萧克审时度势。认为如今敌我差距越拉越大,敌军军队装备精良,物资充足,如果再不突围,这个地方将会成为红六军埋葬之地。于是决定向南撤退,再次前往甘溪,从那里跨过石阡县,向黔东南根据地进发。
为保存部队大部分力量,萧克也作出决定:
让红十八师五十二团殿后,掩护主力部队向南突围。
萧克过后又对红十八师师长龙云说:
“你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拖住他们。必须要给我军士兵争取到半天的时间。”
师长龙云知道此次任务关系到全军的性命,于是找来五十二团的团长田海清,开始部署对敌作战方略。
这只部队800余人在红十八师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的带领下,利用有利地形和前来追击的敌人展开激战,与前来围剿的湘系敌军和黔系敌军对峙不下。
在红五十二团的牵制下,红六军团先后突破了湘系敌军和黔系敌军的重重包围。在途中一直遭遇地方民团和敌军的追捕。红六军团一边回击一边撤退。
此后,红六军团撤退顺利,向南撤退到甘溪后进军黔东南根据地。红六军团在红五十二团的掩护之下,脱离了险境。
被困“困牛山”
红五十二团在红六军突围后为了给部队争取撤离时间,便开始建立阻敌南进的防御工事,为的就是拖慢敌军追捕的速度,让红六军更顺利的与红三军会师。
可是敌我兵力差距太大,再加上敌人飞机大炮的装备优势,就只用了几个小时,原来有800多红军战士的五十二团,左后就只剩下400人不到。
看形势危急,龙云和田海清果断带领剩余的战士边打边撤退。可是为了不拖慢红六军行军速度,龙云和田海清一致认为,往红六军撤退的另外一个方向撤退,以迷惑敌人。
最终,他们决定向西边撤退。这时候龙云向剩余的战士传达了自己的想法:
“我们的主力部队正向南突围,但是我们的身后都是敌人,我们不能再跟随队伍南撤了,为了让大部队离开,我决定向西而行,此次行动,可能会牺牲。”
红五十二团的战士平均年龄都不到20岁,但是接到这个命令后,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都意志坚定,斗志昂扬。
向西撤退后几个小时,红五十二团的战士来到了贵州石阡的困牛山。困牛山群山连绵,地形险恶。但是在龙云的意料之中,敌人也被他们往大部队撤退的另外一个方向引诱过来。在山脚之下,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敌军人数众多,我军被压制后,龙云与田海清决定撤退上山,守住困牛山。直到山顶时,战士们向后望去,后面的敌军并没有减慢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敌人的身影已经越来越明显。
在如此的情况下,龙云认为如今的五十二团也要像大部队那样做出抉择,应该一部分突围,一部分断后,这样才能保住五十二团的战斗力量,最终决定让二百余名战士随龙云由山道向外突围,田海清率领剩余的二百余战士断后。
激烈的战斗爆发了,山下的敌军和反动的名团都向山顶冲锋,但我军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红军在不断牺牲和受伤,物资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敌激战将近两天,为龙云突围的队伍争取了时间。
在战斗的第二天,团长田海清不幸中弹身亡。此时山上的战士悲痛欲绝,化悲痛为力量对敌人发起猛烈进攻。
由于红军阵地久攻不破,狡猾的敌人使用了阴险毒辣的“损招”。他们让当地的百姓换上军队的衣服走在国民党的队伍前面,向红军的阵地步步推进。
次日,敌军再次向阵地逼来,可是这一次走在国民党军队前面的都是手无寸铁的百姓。
红军战士们看到眼前向他们逼过来的都是老百姓,个个都气愤无比,可是又不能伤害百姓。国民党就在这群无辜的人的保护下,一步步地向红军的阵地逼近。
战士们担心误伤百姓始终没有开枪,但是战士们战斗的意志还没有摧毁。随着进攻的号声吹响,战士们拿起了刀冲向了老百姓后面的国民党军队。
将近一个小时,在国民党装备优势下,留下断后的红军战士只剩下百余。这几天几夜不休止的战斗,让战士们几乎快站不起来了,物资和子弹早就已经没有了,可是往山下看去,敌人和蚂蚁一样还在往山上靠。
看到如此情形的红军战士,敌人得意地开始喊话:
“放下武器,乖乖投降。”
眼看这绝望的时刻,悲壮的一幕,发生了。
失踪即牺牲
不肯投降的红军战士被逼到了困牛山的悬崖边上,身前是步步紧逼的敌人,身后是悬崖峭壁。
百余名红军战士面临生与死的选择,但是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
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孩子们扔掉了手中的枪支,百余名战士没有一丝犹豫的向山下跳去。就这样,这百余名战士,全部都英勇地牺牲在了这里。
而龙云带领的另外一批战士,从山路突围出去不远处,也碰上了敌军的追击。因为决定突围时,将武器弹药全都给了山上断后的部队,所以此时这支队伍连枪支都配不齐。
但是战士们还是不畏牺牲地进行反抗,经过战斗,几乎全军覆没。只有龙云师长在几个战士的保护下突围了出去,而保护他的士兵也全都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
龙云脱离危险后,打算去与黔南地区部队会合。可是在重重关卡的敌军包围圈内,敌人还是认出了他,没有给他死亡的机会,抓了起来,严刑拷打。
可是龙云革命意志坚定,无论是什么刑罚都没有透露出关于我党的战略计划。1932年2月,在敌人数日的折磨之下,龙云牺牲了,年仅32岁。红十八师五十二团800名战士,在不断反抗后,全军覆没。
红五十二团800名战士的全军覆没为红六军南撤突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934年10月,红六军剩余3000名战士突出重围,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会师,红六军的西征也就结束了。
然而,红五十二团就这样悄无身息的消失了。中央也派人寻找,可是一直都没有下落。除了当时信息的不流通,其中主要的原因红五十二团已经全部阵亡。
如此,这断历史就沉睡了70年。到2001年,红五十二团才“醒”了过来。
坎坷的真相,英勇的壮举,杨又铸揭露真相
杨又铸关注这件事后,带着他的猜测,还有对英雄们的敬仰,查阅了不少的相关事宜,最终他来到了贵州省石阡县困牛山村。
来到困牛山属实不易,困牛山村地处于石阡县和思南县的交界地带,两县对于这个村的记载都不多,甚至在石阡县询问此地都没几人知道。所以,当时中央派人来调查红五十二团的情况,只能从石阡县的县志中调查,可是县志里对于这个村几乎没有提及。
所以,中央的调查就没有了结果。
虽然找到了这个地方,但是这里并没有任何记载关于红五十二团的资料,那如此又怎么知道当地的事情呢,杨又铸把目光放在了村子里的老人身上。
接下来的几个月,杨又铸走遍了附近所有的村里,向当地的老人询问了当年的经过,这一问便得到了红五十二团消失的真相,甚至他还找到了红五十二团幸存下来战士的后代。
村里其中一位老人说,他是亲眼目睹了红五十二团留守下来那百余名年轻战士跳下山崖的英勇壮举。
据老人描述,当时他还是个小孩子,因为国民党久攻不下红军的阵地,让百姓在他们前面去逼迫红军投降。他的母亲就在那个“逼迫”红军投降的农民队伍里,而他也正好在母亲的怀里。
说到这里,老人流下了眼泪,说:
“他们是为了保护我们才死了,娃娃兵们一群群的往下跳,后来有人去看,有的人跳下去,都插在了树桩上”
杨又铸听到老人的描述,对红军战士跳崖的壮举,深有感触。内心的触动驱使他寻找烈士真相的心更加强烈了。为了得到更多的线索,他继续拜访当地的老人。
村里的老人们目睹了战斗的激烈,在这战斗中才彻底改变了当地百姓们对红军战士的看法。经过一些目睹情况的老人讲述,杨又铸也知道了除了山上跳崖了的百余名战士,突围出去的五十二团也没有存活。
后经过各种考证,也知晓了龙云带领突围出去的战士在去与部队会合的路上也遭遇了敌人。全军覆没,龙云被俘,最后也是没有了音讯。
杨又铸了解来龙去脉后觉得这70多年的谜团就快被揭开,可是都是村里老人口述,他也不能够信服。正当他为此发愁时,在当年的战斗遗址,他遇到了当年五十二团百余人英勇跳崖的幸存者何步荣的后人陈德昌。
为何会有幸存者呢,就要从当时跳崖开始说起了。
当百姓们看到红军为了不伤害百姓不投降英勇跳崖的壮举后,对红军的印象也发生了转变。
在最后一面五十二团的战士跳下悬崖后,国民党军队就立刻丢下了他们压迫在前的百姓,前去追击突围的龙云队伍。
这时,这些老百姓就顺着山路下了山,去为红军战士收敛遗体。来到山崖之下,百姓们都对眼前的景象感到无比震惊,山涧中全是红军战士的遗体,都是体无完肤。
后来,百姓们在半山的树藤上发现一名身材较小的红军战士,他还没有牺牲,只是受了伤,这个人就是幸存下来的何步荣。
何步荣身上的伤痊愈后,他还想回到原来的部队,但是经过他多方打听,他的部队已经全军覆没了。师长龙云也已经被俘,而那个时候,红军正在转移,想要回到部队的希望也变得非常渺茫。
于是,何不容最终决定留下了,照顾那个救了他的农民,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因为怕被反动派发现,于是救了他那个农民为他改名叫陈世荣。
就这样,这名五十二团唯一的幸存者就留在了困牛山村里,成家立业。多年来,他一直在战友牺牲的山涧中对战友进行祭拜。
然而,不幸的是在杨又铸发现那个没有记载的“一百多名红军跳崖,军队全军覆没”的消息时,陈世荣就离开了人世。
在与陈世荣后人的交谈中,杨又铸证实了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在听完这些故事后,杨又铸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在确定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杨又铸搜集的大量历史材料,交给了有关部门,经过多方调查考证,在2004年,困牛山百余红军跳崖壮举和五十二团800军士英勇就义被证实,就此真相大白。
红五十二军800军士不是离奇消失,而是英勇就义!
尾声
2009年,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落成,供后人纪念五十二军英勇就义。
在党的历史篇章里那800军士并没有消失过,他们用自己的血和肉在长征的画卷上划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向红军五十二团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伟大的先驱,崇高的信仰。
参考文献:
《困牛山壮歌》.石轩
《最悲壮的场景,困牛山百名红军跳崖》.喻丹
《800名红军在贵州失踪,中央多次寻找未果,时隔70年后真相被揭开》
1935年400红军掩护主力撤退,因未收到撤退命令,一直打到1947年
1959年,江西省于都县一位农妇看到一份关于陈毅的报纸,大喊自己是陈毅之妻,但陈毅的妻子张茜正在国务院工作,那这名女性又是谁呢?
1969年中苏冲突后,苏联百万大军持核南下,最后为何撤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