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在帝国主义的撮合下,蒋介石返回南京与汪精卫共掌国民政府大权的同时,也展开了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迫害。
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抓走,舆论界震惊,极右分子们弹冠相庆,叫嚷着要把他“立即处决”。
坐在监狱中,陈独秀看着窗外的弯月,心里满是对家人、妻儿以及国家未来的担忧。
想到自己的第三任妻子,陈独秀的心中满是内疚:“我欺骗了兰珍,她年纪轻轻,还会来找我这个在押的老头吗?”
陈独秀
当陈独秀被押往南京后,却看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身影——他的妻子潘兰珍风尘仆仆、通身狼狈、泪眼汪汪地隔着铁栅栏看着他。
“你到底姓李还是姓陈?你还是我的先生吗?”
握着妻子的手,陈独秀的眼圈也红了:“是我对不起你……”
老夫少妻惺惺相惜结良缘
潘兰珍是个苦命女子。
出生于江苏南通的她自小家境贫寒,常常饥一顿饱一顿。
4岁那年,家乡发生了特大水灾,冲毁了农田,无数人流离失所,为了讨生活,父母带着她背井离乡,一路走走停停最终停留在了上海,靠父亲一个人做苦工养活全家。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潘兰珍从小就尝遍了生活的辛酸苦辣,早早地就学会替母亲分担家事,13岁时就进了纱厂,当一名童工贴补家用。
时间一天天过去,潘兰珍很快就长到了17岁,脸上虽有风霜的痕迹,但依旧青春逼人,圆脸大眼睛,让人怜爱。
潘兰珍
很快就有人上门说亲,有些流氓甚至来骚扰潘兰珍,她烦不胜烦却毫无办法,只能忍气吞声,恰在此时,一个工头出现,承当起了保护者的角色,赶走了纠缠他的流氓。
潘兰珍还以为遇上了一个好心人,没想到对方是披着羊皮的恶狼,工头找到一个机会强暴了她,还威胁她不准说出去。
没多久,潘兰珍就发现自己的肚子鼓了起来,她很慌张不知该如何是好,周围人那鄙夷的眼神像刀子一样往她的心里扎。
好不容易撑到了足月,潘兰珍生下了一个男孩却不幸夭折,工头还对她又打又骂,不堪忍受的她想要逃跑,却又迫于生计,最后来到了父亲所在的烟草公司去做工,好歹逃离了那个火坑。
又是一天放工回家,身心俱疲的潘兰珍坐在离家不远处失声痛哭,却听到一位男子的轻声安慰,她抬起头来,发现来人是住在她家后面的李先生。
在潘兰珍的眼中,李先生是个体面的文化人,知书达理,与人为善,对待街坊邻居都是顶顶好的。
因为是邻居,两家人逐渐熟悉了起来,李先生听说了潘兰珍的遭遇后并没有用鄙夷的目光看她,反而很同情她,还温柔的鼓励她坚强自爱,好好生活。
那时的他们只是两个苦命人的相互安慰,在李先生看来,潘兰珍是一个需要被呵护的晚辈。
渐渐地,两人之间的感情变得暧昧,从同情到关心,再到产生了一些说不清的情愫,两颗孤寂的心越来越近……
那时的潘兰珍不过22岁,李先生却已经51岁了,但两人还是不顾世俗的眼光,勇敢地走在了一起。
潘兰珍每天给李先生煮饭、烧水,整理字画古董,打扫卫生,照顾爱人的饮食起居,李先生则教她识字写字,原本大字不识几个的潘兰珍也渐渐能够读书看报了。
两人的生活一直简单而幸福,但还是有些波折。
1932年的秋天,潘兰珍和李先生商量想要收养一个孩子。
恰巧那时有一位妇女带着4岁的女儿逃到了上海,却又患上疾病无钱医治,眼看着时日无多,就想找个好心人收养女儿。
潘兰珍知道后很是心动,她觉得李先生年事已高,恐怕两人不会有孩子了,但一个家庭里还是要有一个孩子才算完整,就想收养一个。
没想到向来好说话的李先生居然发起了脾气,怎么都不愿意,问其原因又不说话。
潘兰珍急得哭了出来:“孩子才是我们将来的真正依靠呀!”
见她哭了,李先生一下子慌了手脚,安慰一番后答应收养那个女孩。
两人把孩子取名为凤仙,随潘兰珍姓,还从省吃俭用的积蓄里拿出50块大洋交到了女孩的母亲手上,作为收养孩子的回报。
孩子的到来给这个小家增添了许多欢笑,但也带来了不少烦恼,两人没少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争执。
又吵了一架后,潘兰珍赌气带着养女回到了江苏南通老家,连声招呼也没打。
在老家待了几天后,潘兰珍的气也消了,正要带着孩子回上海时,却被一张报纸上的内容吓傻了。
那时一份新闻时报,上面刊登着国民党逮捕了陈独秀的消息,占据了头版头条,还附上了陈独秀的照片。
潘兰珍一眼就认出,照片上的人正是她的李先生!
原来当年陈独秀的第二任妻子病逝,只留下了一双儿女,又恰逢蒋介石悬赏3万元大洋通缉他。
心灰意冷的陈独秀不得不隐姓埋名,四处逃亡,后来潜伏在了上海,找了一间小房子隐居下来,对外宣传是南京来的“李先生”,专心研读马列专著,著书立说。
没想到在这里陈独秀遇到了潘兰珍,心门再次敞开,可没等他过上几年安稳日子,国民党再次袭来,将他逮捕入狱,潘兰珍和养女回了娘家逃过一劫。
此前潘兰珍也听说过陈独秀的名讳,只知道他在工人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从没见过,如今知道了陈独秀就是自己的李先生后,她感觉就像是在做梦一般。
冷静下来后,潘兰珍把女儿托付给家里人,收拾起了行囊准备回上海:“先生现在需要我,我不能离开他!”
狱中相守5年
陈独秀被捕后,极右分子呼吁国民党中央,要处决他,经过几番纠缠后,陈独秀被押赴南京,关在了老虎桥监狱。
坐在脏乱的牢房中,陈独秀的表情十分平静,无论国民党如何威逼利诱,他都没有弯下过挺直的脊梁。
陈独秀早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但却对国家未来、对家人放心不下,特别是他的爱人潘兰珍,一直被他蒙在鼓里。
“她年纪轻轻,还会来找我这个在押的老头吗?”
让他没想到的是,潘兰珍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赶回了上海,把家里摆放的字画、瓷器、照片、古董等都整理好,保存起来。
得知陈独秀被转走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南京,当两人在狱中相见时,陈独秀都惊呆了。
陈独秀很感动但也很生气:“你快回去,好歹上海还有工作。你想想,我在监狱里还能给你什么呢?”
潘兰珍却怎么都不听劝,执拗地守在监狱附近:“先生在哪,我就在哪!”
她毅然辞掉了在上海烟厂的工作,在监狱附近租了一个小房子,每日做了饭菜送过来。
1933年4月26日,江苏高等法院以“危害民国罪”判处了陈独秀有期徒刑13年。
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13年?陈独秀不愿意让年轻的妻子苦等,就劝她离开这里再觅良人。
潘兰珍铁了心般,依旧每天送饭菜,陈独秀患病时她衣不解带的照顾,常常等陈独秀睡着了才会悄悄离开。
因为陈独秀的身份,宋美龄等国民党高官对他都比较优待,对于潘兰珍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典狱长等看守人员也被潘兰珍的不离不弃所打动,从不驱赶她。
牢狱生活很枯燥,陈独秀和外界也断了联系,没有了烦心事他静下心来著书立说,把监狱变成了自己的书房,尽管身在牢狱,思想却早已飞出牢笼,奔向天际。
陈独秀拜托潘兰珍跑腿、采购和联络,还经常和朋友们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达尔文传》等等书籍,阅读量大的惊人。
尽管他称自己是看得多,写得少,但还是潜心写出了如《老子考略》《孔子与中国》等重要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一晃5年过去了,潘兰珍也陪陈独秀一起坐了五年的牢,这期间潘兰珍有无数次机会可以离开,陈独秀也绝不会有半分怨言,可她始终不离不弃,一往情深。
有人得知了这件事后,曾用老夫少妻做文章来抨击陈独秀,称他文章虽好却道德有限。
陈独秀的表弟得知后还来到监狱里,委婉地提醒他要注意检点。
陈独秀却坚定地说:“我可以告诉你,潘女士是我的夫人,是我晚年爱情的归宿,是我陈独秀深深爱恋的女性,是我离不开的伴侣。”
本以为要等上13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陈独秀才能够获得自由,没想到1937年,日本飞机在南京上空轰炸,陈独秀所在的监狱也未能幸免,他躲在桌下逃过一劫。
后来经过中共代表的奔走努力,陈独秀被提前释放,结束了5年多的监狱生活。
当陈独秀再次行走在阳光下时,他激动得不能自已,和妻子潘兰珍长久地拥抱在一起。
颠沛流离身不由己
出狱后,陈独秀曾抵达武汉,后又辗转到重庆,最后停留在了四川江津县。
因为陈独秀的身份特殊,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掀起一阵风波,树大招风,各色人等纷纷上门拜访,有的人话语中夹枪带棒,也有人阿谀奉承。
陈独秀向来不屑于这些,就带着妻子不断地辗转最后停留在了江津县,原本要在一个好友家暂住,却在好友的太太那吃了一个闭门羹,陈独秀也不愿多纠缠,和潘兰珍一起租住在一间小屋子里。
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安庆没多久就失守了,陈独秀的三儿子陈松年带着祖母和妻儿一起流亡到了四川投奔他。
一家六口挤在一起,难免会有矛盾,但潘兰珍吃得了苦耐得住烦,对双目失明的婆婆很是照顾,给她梳洗、修剪指甲、按摩捶背,连陈独秀这个亲儿子都自愧不如。
潘兰珍年纪小,和陈独秀的三儿子、三儿媳一起相处难免会有磕磕绊绊,但潘兰珍永远都是温柔而包容,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家庭矛盾和社会影响还不是最难的,最困难的是一家人经济拮据,又遇上通货膨胀,常常处于饥饿之中。
为了节约开支,夫妻俩在屋外种上了土豆,虽然不算多,但刚好够充饥,荤腥就更不要想了,只有朋友接济的时候,会带一些鸭子、鸡来,一家人才能打打牙祭。
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一次潘兰珍和陈独秀商量,希望能够从陈独秀一直保留着的2万元稿酬里面拿出一些,就当是借的,能以后有钱了再归还。
陈独秀却发了好大的一通火:“不能!那2万元决不能动!”他站起身来,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大声喊着:“他陈立夫只要不收回成命,我陈独秀绝不会为五斗米折腰!”
原来,陈独秀曾撰写了《小学识字课本》一书,但时任国民党教育部长的陈立夫认为“小学”两字不妥,逼迫陈独秀修改书名后再出版。
陈独秀气急了:“自汉代始即称文字学为小学,章太炎也以为小学之名不符,主张改称语言文字之学,何其繁琐也!”
陈独秀始终不肯让步,把国民政府教育部预支给他的2万元稿酬甩在一边,存在一中介人手中,除非陈立夫妥协,否则他绝不挪用一分一毫。
文学上的事情,潘兰珍不是很懂,但她了解并尊重丈夫的意愿,于是再也没提起过。
其实陈独秀本可以过上优渥的生活,不必如此穷困潦倒的。
刚出狱没多久,国民党就派出各路人马来当说客,希望能够拉拢他,统统被他拒绝了。
蒋介石还派出亲信,答应给他10万元经费和5个国民参政委会的名额,只希望他能够组织一个反共拥蒋的新党。
陈独秀对此嗤之以鼻,把派来的人痛斥了一番:“蒋介石杀了我们的许多同志,还杀了我的两个儿子,还想要我去拥蒋?我陈独秀与他不共戴天!”
1927年,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牺牲,第二年,次子陈乔年也英勇就义,陈独秀一直为两个儿子而骄傲,也对国民党极为痛恨,恨不得生啖其肉,自然不肯做蒋介石反共的枪手。
共产党也曾派人拜访过陈独秀。
1939年春天,毛泽东希望能够把陈独秀接到延安来,继续共事,也能够照顾他颐养天年,特此派出了周恩来去劝说。
陈独秀得知了周恩来的来意后,摇头拒绝了:“大钊死了,延年死了,我也落伍了,你们要开会,我怎么办?我还不如就待在江津,实实在在做点学问。”
周恩来还想再劝,陈独秀就先拍了拍他的肩:“恩来,你和润之的好意我心领了。……到延安,非我所愿,请君勿复再言此事。”
见陈独秀如此固执,周恩来也明白了,于是拿出了100银元放在桌上:“独秀先生,这是我们从互济会里拿出的一点钱,请你一定要收下。”
陈独秀也拒绝了:“互济会是我当年提议创办的。它的钱只能用来营救狱中的同志和照顾烈士的家属,这钱我怎么能收呢?请你带回去。”
陈独秀的一切决定,潘兰珍都是默默支持,即便穷困潦倒,她也没有丝毫的怨言,尽心尽力地照顾一家老小,还曾因为无米下锅而典当自己的戒指和耳环。
潘兰珍的贤惠、善良,陈家人都看在眼里,陈独秀的孩子们都很尊重她,称呼她为母亲,孙辈们都喊她奶奶。
尽管潘兰珍悉心照料,但陈独秀年事已高,各种各样的病症都找了过来,身体也一点点地衰弱下去。
1942年5月的一天,陈独秀按照习惯用蚕豆花泡水喝,这是他从一个土郎中那听来的方子,说是能治疗高血压,可万万没想到这小小的蚕豆花成了催命符。
这天上午陈独秀在写作时突然昏倒,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后才苏醒过来。
5月12日,陈独秀不慎吃了已经变质的蚕豆花,当晚就上吐下泻,后来的几天病情不断严重,一直不见好转。
5月24日,陈独秀感觉到自己的大限将至,就把家人们叫到了身边。
陈独秀最放不下的就是潘兰珍,他先是和妻子道歉,说自己这么多年来对不住她,之后又交代了三件事情:
今后一切要自主,生活务求自理;倘若有合适之人,可从速改嫁,安度后半生。
他还叮嘱妻子:“教育部寄来之款(之前提到的2万元酬劳)不可动用,切不可那我的名声去卖钱。”
最后,陈独秀对三儿子交代说:“爹愧对你母亲,愧对你姨妈(第二任妻子),也无颜见江东父老,就让爹做一个孤魂野鬼吧。”
交代完后,陈独秀陷入了深度昏迷,一直到27日夜晚,缓缓停止了呼吸。
丈夫的离去对于潘兰珍来讲是无比沉重的打击,每当回忆和爱人的点点滴滴都会带来撕心裂肺般的痛楚。
潘兰珍几次哭到昏厥,但一想到丈夫的嘱托,她又重新振作起来,在四川一家农场劳动,靠着微薄的薪资自主、自立的生活。
后来还和养女潘凤仙一起在上海团聚,继续做工养活自己,从没靠过任何人。
1949年10月31日,潘兰珍因患子宫癌而病故,享年42岁。
潘兰珍一直都记得爱人的叮嘱,至死都没有动过那2万元的酬劳,也没有用陈独秀的名声去赚过一分钱。
乱世中的爱情常常经不起考验,可潘兰珍和陈独秀的情缘却突破了重重阻碍,永远成为了后人的一段佳话。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风雨相伴十二年——陈独秀与潘兰珍
中国共产党:陈独秀的坎坷晚年二三事
澎湃新闻网:潘兰珍:陈独秀晚年的温情
通州区史志网:潘兰珍与陈独秀的情缘
19年前,挖掘机师傅挖出5个金属桶,1人葬送生命,43人遭受伤害
1988年千斤粮食被烧,16岁女孩仅凭脚印判断凶手,结果正如其所言
2022年7月13日,广西一渔民手持“九齿钉耙”,抓获四名偷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