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开国少将携妻衣锦还乡,发现老家有位妻子苦等了他20多年



2004年的清明节,江西泰和的一个山村里,几名老人正在村门口聊天。
伴随着一阵烟尘,一辆小车缓缓驶入了村庄,一位神采奕奕的中年人走了下来,满眼新奇的打量着周边的环境,似乎是第一次来。
“老人家,您知不知道易耀彩葬在哪里了?”
听到这个名字,村民们都变得很是激动,易耀彩是开国少将,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是这个山村的骄傲,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知道是知道,但你找他的墓干嘛?”

中年人有些不好意思:“我叫易海江,易耀彩是我的父亲,当年父亲下葬的时候我实在脱不开身,就没有回来,今年是回来给父亲修缮坟墓的。”
老人们一听他是易耀彩的儿子,一下子热情了起来,大家伙一边嘘寒问暖,一边带着他来到了易耀彩的墓地。
到达目的后,眼尖的易海江发现了异常:父亲的墓地旁新添了一个坟,而上面镌刻的名字他从来没有听说过。
村民们指着那座新坟告诉他:“这是你张妈的坟,要修一起修,否则不能动土!”
什么张妈?易海江满脑袋的问号,但见村民们态度十分坚决,他也不好直接反驳,于是打电话给远方的母亲范景阳求助。
在电话里,易海江把事情简单说了说后问道:“我爸14岁参军,哪来的张妈呀?”
电话那边的范景阳笑了:“的确有个张妈,乡亲们的话是对的,张妈的坟要和你奶奶、爸爸的坟一块修,不得怠慢!”
她还叮嘱儿子:“代我谢谢乡亲们,详细情况,以后再告诉你。”

没办法,易海江遵照着母亲的嘱咐给父亲、奶奶,还有那位神秘的张妈修缮了坟墓后匆匆赶回了家,向母亲询问关于张妈的事情。
见儿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范景阳缓缓说起了一个发生在战争岁月中关于坚守的故事。
抱回家中的童养媳
1917年2月,易耀彩出生在江西泰和的一个小山村中,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过着清贫却满足的小日子。
易耀彩自小就长得瘦弱,站在同龄人中总显得有些单薄,他打个喷嚏,父母的心都要抖三抖。
11岁那年,父母抱了一个9岁的女孩回来。
“她叫张凤娥,以后就是你的媳妇儿啦。”
在当地,有个风俗说招个童养媳回来,能保儿子平安,于是父母就招了一个女孩回来,希望能有用。
两个稚童哪里知道什么是婚姻嫁娶,妻子和丈夫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个称呼,根本不明白这其中的含义,两人相处下来更像是一家人。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两个孩子发现父母经常唉声叹气,村里的大人们也都愁眉不展,似乎发生了什么很严重的事情。
1928年,易耀彩的父母为了保护家人,守卫家乡,加入了赤卫队,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和家人聚少离多。
易耀彩有时候会吵着要跟着父母一起去,不想分开,每当这时,张凤娥都会轻轻抓住他的手,安抚着:“大人肯定有很重要的事情,我们不能给他们添麻烦。”
身心俱疲的父母也会叮嘱儿子,一定要乖乖听话不要乱跑,遇到带枪的人就赶紧逃。
然而随着蒋介石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逮捕和屠杀愈演愈烈,这个远离斗争中心的小山村也被卷入了危险之中。
为了保护好自己的这根独苗苗,经过一夜的思想挣扎后,父亲决定把易耀彩送到井冈山去,那里有红军,还有已经当了红军的舅姥爷可以帮忙照看。

“只有跟着红军才有出路,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凤娥呢?”易耀彩抓住张凤娥的手:“她不跟我一起去吗?”
“我留下,照看爹娘。”张凤娥定定地看着易耀彩说:“我和爹娘一起在这等着你回来。”
几年的相处让两个孩子之间建立了深厚的羁绊,这样的感情无关爱情,是难以割舍的亲情。
14岁的易耀彩擦了擦眼泪,带上一些干粮就跟着父亲出发了。
临走前,他抱了抱母亲和张凤娥承诺到:“我一定会回来,你们一定要平平安安地等着我!”
张凤娥看着他,双眼含泪,似乎想要说点什么,但最后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两个少年人就在这动荡的岁月中分别,他们清澈的眼中满是希望,炙热的内心对未来有着无限的遐想,然而世事无常,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再见时已是物是人非。

一人过草地,一人躲屠杀
易耀彩加入红军队伍后没多久,就发生了反围剿战役,队伍不停地在转移,瘦小的易耀彩跌跌撞撞地跟着。
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易耀彩跟随着队伍路过家乡,他原本想要回去看看,但想着自己现在还没混出个名堂,又要跟着部队行军,就没有回家。
而让易耀彩没想到的是,他错过了和家人见面的最后一次机会。
18岁的时候,易耀彩已经长成了一个成熟的大人,在部队里也有出色的表现。
也是在他18岁这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被迫放弃根据地,开始长征。
易耀彩正准备跟随部队离开井冈山,开始长征的时候,却收到了家乡的消息:他的家人都被杀害了。
原来,敌军闯入了他的老家,血洗山村,加入了赤卫队的父母被敌军抓走,钉在门板上,沉进了赣江,尸骨无存。

听到这个消息后,易耀彩大脑一片空白,站在原地半天都回不过神来,只觉得自己的天都塌了,过了许久才蹲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临行前,易耀彩向着赣江的方向跪下磕了三个响头:“爹,娘,儿子一定会为你们报仇的!”
自己的父母遭遇了不测,张凤娥也凶多吉少。以为张凤娥也被屠杀的易耀彩一边在心中向这位名义上的妻子道歉,一边带着刻骨的仇恨踏上了长征之路。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有无数的战友倒下,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易耀彩也曾面临过生死考验,但他都咬牙撑了下来。
过草地的时候,大片的草地裹着湿烂的软泥,还有许多蚊虫飞来飞去,很多战士都得了疟疾,身体不好的人都倒了下去,再也没能起来。
易耀彩也患上了这种病,连日的奔波和食物的匮乏,在病痛的折磨下,他的身体一天天垮了下去。

又一次发病抽搐时,部队提出把他留在老百姓家里。
就在易耀彩犹豫的时候,舅姥爷把他拉到一边,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不能停,留下来只有死路一条,你爸爸把你托付给我,我不能让你牺牲,就是背,我也要把你背出草地。”
在舅姥爷的鼓励和帮助下,易耀彩咬牙站了起来,在舅姥爷连背带抱下,一直紧跟着大部队。
每当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易耀彩的脑海中浮现出父母和张凤娥的脸,似乎在鼓励他继续走下去。
过雪山的时候,战士们缺少御寒的衣物,部队就想了个办法,煮了辣椒水,每人喝两碗下去浑身发热。
易耀彩觉得自己身子骨还行,区区小风抗一抗就过去了,不想去遭那个罪,舅姥爷眼睛一瞪,硬是逼着他喝了两大碗。
登上夹金山后,易耀彩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无知,寒风裹着雪花像刀子一样在他裸露的皮肤上刮过,没走多远双脚就已经没了知觉,只能机械的抬腿,全靠意志力支撑。

下山更困难,一不小心就会栽倒,舅姥爷就让他把包背在身后,几乎是连滚带爬地滑下雪山。
易耀彩跟随的是红八军团,期间和敌军几次遭遇,虽然人数上占优势的,奈何武器、物资十分匮乏,最终成功渡过湘江时,上万的部队只剩下了1000多人。
一路走来,易耀彩见识到了大自然的危险,也领教了战争的残酷,一想要有许多战友在路上牺牲,他就忍不住哭出声来。
后来罗荣桓带领部队接应到了剩余的红八军团,红八军团取消番号并入了红五军团,易耀彩也就转入了红五军团,继续从军生涯。
而在遥远的江西,易耀彩的家乡,一名女子正在田地里辛勤地劳作——她就是张凤娥!
当初屠杀的时候张凤娥下地干活,听到声响后躲了起来,侥幸逃过一劫。
敌军离开后,张凤娥看着满屋的鲜血泣不成声,她曾沿着赣江来来回回找过很多次,都没有找到易耀彩父母的遗体,她只能简单收拾了两人的衣物,立了一个碑。
跪在墓碑前,张凤娥磕了几个响头:“耀彩不在这,儿媳就替他给您二老磕头了。”

没有亲人帮衬,张凤娥过得很是艰难,她一个人下地干活,打理家中事物,身上的衣服早就满是破洞,但她舍不得换也没钱换,还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其他村民们也很可怜她,你拿一把菜,我端一碗米,能帮一点是一点,这才勉强撑了下来。
村里的老人们都觉得这个易家的儿媳很是忠贞,但年轻人们却觉得她还有另外的选择。
“现在到处都在打仗,易耀彩有没有活着谁也不知道,反正你俩都没正式摆酒,你就再找户人家嫁了吧。”
张凤娥低着头,声音很轻,但说的话却很坚决:“从我来到易家起,我就是易家的儿媳了,生是易家人,死是易家鬼,你们不要再劝了。”
分隔两地的他们骨子里有着同样的倔强,如果能够早日重逢必定能够写就一个佳话,可惜这世界上没有如果。

机缘巧合觅真爱
易耀彩时刻牢记着家人的仇恨,在部队积极表现,骁勇善战的他很快就获得了中央的赏识,进行了重点栽培,曾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来担任八路军120师358旅作战科长,此后一路升迁,1940年的时候,正式出任晋察冀第5军分区参谋长。
此时易耀彩才23岁左右,是年轻有为的香饽饽,组织上也开始给他张罗起了婚事。
一番考察过后,组织上决定让易耀彩和一位医生见一面,如果感觉合适的话就定下来。
易耀彩一直记挂着死去的父母和张凤娥,尽管张凤娥名义上是他的妻子,但两人更像是家人,而且斯人已逝,这么多年了,他也该往前走了,于是答应了下来。
见面的那天,医生有些害羞,就拉上了好友范景阳一同前往,见面后双方互相说了姓名和简历,简单了解一番后就离开了。
易耀彩当时没有表态,但第二天就找到了做媒的邓华司令员说:“昨天见面了,陪张医生来的那个女孩挺好的,换一个吧!”

邓华皱了皱眉头,但耐不住易耀彩的软磨硬泡于是前去打听了一番。
范景阳原本出生在一个富裕人家,后来渐渐衰落,父母生下了姐妹三人,一家人都是抗战积极分子,她的两个姐姐都参加了革命工作。
家人以自身行动在范景阳的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火种,她先是在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的“冲锋剧社”当小演员,后来改行学医,一直干得很出色。
听说易耀彩对自己一见钟情,让范景阳很是惊讶,她对易耀彩的印象也很不错,老红军、老资格,为人谦和,长相帅气,能够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也很不错。
但范景阳当时只有17岁,还有些害羞:“结婚太突然了,不如先恋爱一段时间?”
“打仗哪有那闲工夫?而且参谋长的人品不错,你们在一起准错不了!这样吧,别人都是先恋爱后结婚,你不如来个先结婚后恋爱吧!”旁人劝说道。
就这样,在组织的撮合下,两人走到一起领了证,穿着军装拍了张结婚照。

婚后的日子难免有磕磕绊绊,但两人及时沟通互相理解,又同是共产党员,一起为伟大的革命事业而奋斗,除了夫妻,他们还是彼此最亲密的战友。
易耀彩曾无数次感慨自己的好眼光:“当时我一眼就看上你了,我们是天生的一对!”
范景阳靠在他的肩膀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新中国成立后没多久,易耀彩被任命为了海军青岛基地司令员。
这时的易耀彩才发现,自己已经近20年没回过家了,尽管家里已经没有了亲人,他还是准备回家一趟,顺便带着妻子范景阳一起,看看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让易耀彩夫妇没想到的是,这一趟回乡之旅将会和一个意料之外的人重逢。

重逢却已物是人非
1953年,组织上决定调易耀彩去苏联列宁格勒的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临行前,他带着妻子范景阳回老家,准备祭祀父母。
时隔20多年,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让易耀彩感慨万千。
当时的村子虽然遭遇了屠杀,但还是有部分村民幸存下来,村子也一直保留了下来。
一些老人听说他就是当年参军的易耀彩后,眼中纷纷闪着激动的泪花,可看到易耀彩身边的范景阳后,又有些迟疑。
“易娃子,你身边的人是谁?”
易耀彩急忙给乡亲们介绍:“这是我的妻子范景阳,我带她回来祭祀家人的。”
村民们面面相觑,过了许久才有人说出一句:“那凤娥怎么办哟?”
“凤娥?你是说张凤娥吗?”易耀彩又惊又喜:“她是不是还活着?”

在村民的带路下,易耀彩来到了一座破旧的房屋前,一名瘦小的妇女正在眯着眼睛纳鞋垫。
“凤娥,是你吗?”
听到呼唤声,张凤娥猛地抬起头来,看到了一名身穿军装的男子,眉眼很是熟悉。
“凤娥!我是易耀彩啊!”
张凤娥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起身快步走了过去,但看到易耀彩身边,一位同样穿着军装的女子后,她又停下了脚步,眼中的光也熄灭了。
这些年来,张凤娥一直在打听易耀彩的消息,她固执的认为易耀彩没有死,只是在她看不见的地方生活着。
张凤娥也想过易耀彩会重新娶妻生子,她觉得自己能够理解,可当这件事情真的发生后,张凤娥还是会忍不住难过。
通过村民的讲述,易耀彩知道35岁的张凤娥一直没有嫁人,谁劝都没用,当初还帮忙立了父母的碑,披麻戴孝,这么多年一直一个人坚持了下来。

看着举止亲密的两人,张凤娥很沉默,她默默地给两人冲茶烧饭,还带着他们去墓地里祭拜。
这样的张凤娥让易耀彩和范景阳觉得很是亏欠,但当年易耀彩以为张凤娥已经遇害,再加上一直把对方当家人看待,这才和范景阳结合,易耀彩也没有做错什么。
而童养媳法律并不承认,只是一个封建的现象,张凤娥也是受害者。
范景阳也没有做错,张凤娥和易耀彩并没有正式领证,也没有结合,只是一个封建习俗,她没有破坏任何人的家庭。
三人谁都没有做错,但确实造成了遗憾。
为了让张凤娥过得宽裕些,易耀彩夫妇拿出了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但她不愿意收下。
易耀彩的父母被列为了烈士,烈属可以享受一些照顾。
易耀彩到县政府反映情况:“凤娥9岁进了易家门,大屠杀时她为易家人担心受怕,安葬老母时她披麻戴孝,在她心中已经是易家人了,就算是养女吧。”
于是在易耀彩的坚持下,张凤娥享受到了烈属待遇,领到了棉被、大衣和少量的粮食,东西不多,却解了张凤娥的燃眉之急。

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范景明(左)范景新(中)范景阳(右)特地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
从老家回来后,易耀彩夫妇一直没有忘记张凤娥,特别是范景阳,对于丈夫照顾张凤娥的事情一直都很支持。
同样作为女性,她能够理解张凤娥的处境和无奈,而且多年的革命工作,她也见识过许多封建礼教,深知百姓疾苦,对于张凤娥的坚守很是敬佩,于是能帮一点是一点。
之后的几年里,夫妻俩一直记挂着在老家的张凤娥,不仅给她寄生活费,还一有机会就回去看望。
他们也曾劝过张凤娥再嫁,可她说一个人过惯了,让他们不要再提了。
1990年,易耀彩去世,范景阳带着部分子女,捧着骨灰回到了老家安葬。
当时张凤娥已经72岁了,站在易耀彩的墓地前久久地伫立着,等她回过神来时已经泪流满面。
范景阳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她面前:“这是你们的张妈,是你们的长辈。”
不仅如此,范景阳还提出要把她接走照顾晚年,如此的大度和温柔让张凤娥很是感动,但她还是拒绝了:“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有感情了,就不去了。”
1998年,张凤娥去世,享年80岁,在范景阳的支持下,村里人把她埋在了易耀彩的坟旁,成全了她守候一生的痴情。
参考资料:
中国军网:连襟婚罕闻:三位开国将军与范家姐妹的风雨人生:抗战风云中出现了范家三姐妹
青岛早报:“飞夺泸定桥有我父亲一份”
06年一专家出难题,以亿万家产作赌,却被普通电工破解,结局如何
1950年,香山半坡官员私建二层别墅,毛主席知道后说五个字吓破胆
六十年代的酒窝女神,早年悲痛丧女,晚年不幸三次患癌,今仍演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