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近些年家乡变化,其实最大的就是扶贫了,说实话,在农村,我是亲眼见证过这几年的扶贫操作了,扶得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我真发现村里没穷人了,至少是没有二三十年前我见过的那种贫穷了。
以前那个穷,说真的,一年吃不了几次肉,家里虽然有鸡下蛋,但鸡蛋却舍不得卖,要拿到去换钱来买其它的东西,一般一个小户人家养个几十只鸡,一年下来,鸡蛋换成了家里的火柴,盐,灯泡,电费,油(主要是柴油,煤油,一个是停电照明,另一个则是抗旱抽水时使用的),家药这些开支使用的。
而现在,这些开支基本上没有问题了,首先是农业生产,国家每年会发放种子,甚至肥料(这个在以前可是一笔大开支),甚至为了帮助耕田地,政府会在农闲时安排出一些比较大一点的拖拉机,沿着各村统计的地方去协助耕田,我在家里就看到过几次这种东西。
所以从历史来看,扶贫真算是达到一定的目标了,特别是对贫困人口搬迁,在我老家那是真的很不错的一件事情,政府花了一笔钱,将相关人员做发安排后,其生活质量的确提升很多了。
而随着后小康时代的到来,现在绝对贫困解决后,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小康水平了,这时候就要在农村做生意了,说实话,供销社这东西,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以前对供销社的映像就是什么都有,主要就是服务于三农的,比如以前的化肥,农药就全是在供销社购买,甚至我老家的镇子上,现在还有一家供销社一直在经营。。。。。
随着后面连锁商超的扩张,供销社算是没落了,明显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
但随着现疫情及供应保障问题出现,供销社似乎又到了出现的时候了,以前供销社就是做的本地供应链管理的角色,而现在,后小康时代,广大农村地区不可能与沿海或工业化城市比拼生产力,但最大的优势就是离市场跟最终用户近,如果供销社能够做到真正服务于本地三农的话,那将真是后小康时代降低生活物价的最好办法了。
其实供销社在农村的网点还是很多的,如果真心把供应链做好的话,那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