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10年,近30万渔民靠什么营生?如今能否捕到千斤鱼王?



养育中华民族千年的长江,出现过最大的鱼王有多大?距离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现长江鱼王,已经过了70多年,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它的身影再也没有出现过。禁渔十年,深潜江底的它会不会一跃而起,恢复往日荣光。
长江源起青藏高原,东西横跨大半个中国,孕育了四百多种鱼。每年都有新闻报道当年捕获的鱼王,它们大都属于“四大家鱼”家族中的鲢鱼和鳙鱼,重量在百斤以上,捕获自三峡大坝。

“四大家鱼”分别是草鱼,白鲢,青鱼,鳙鱼。这四种鱼种长得最快的是草鱼,一年能长7、8斤重量,快速生长带来的弊端是体型上限低。四五年左右,草鱼生长就缓慢下来,然后逐渐停滞,达到巅峰的20-30斤。
四大家鱼中体型能够长得比较大的是青鱼和鳙鱼,缓慢的生长速度带来更高的体型上限,一般生长二三十年体型才达到巅峰,重量在40-50斤之间。

自然环境下如此大的体型使得没有多少猎食者能对他们产生威胁,他们的体型只受限于本身的寿命,在三峡大坝捕获百斤的鱼王也不是没有可能。
长江霸主——鲟鱼
百斤的体型是挺大,但长江鱼王另有其“鱼”,它就是鲟形目,白鲟和中华鲟。流传在四川渔民口中的俗语“千斤蜡子万斤象”,就是形容这两种水中巨物的。
“蜡子”指的是中华鲟,据传重量可达千斤;“万斤象”说的是白鲟,因为它的前吻很长,渔民把它比作象鼻,据传重量可达万斤。这两个家伙才是长江真正的鱼王。
历史上关于白鲟的极限个体记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鱼类学家秉志记录,身长7.5米,体重908公斤,在南京附近江段捕捉。

在近代,白鲟一直是渔民的重点捕捞对象,因为它体型巨大,肉质细嫩无骨,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尽管面临人们的捕捞压力,但作为长江食物链顶端的存在,它的生长繁衍速度也很快,并没有出现匮乏的迹象。
作为洄游鱼种,人类兴修的水坝挡住了它们刻在DNA中的生殖洄游路线。面对如此剧烈的环境变化,古老的他们完全没有能力适应。无法回“家”产卵,让它们的种群逐渐凋零。

直到1985年,人们发现很难再捕获到白鲟,白鲟的种群数量呈断崖式下跌。2003年科学家追踪到最后一条白鲟,之后就再也没有观测到白鲟在长江活动的身影,2019年底绝望的宣布白鲟灭绝。
如此的灭绝惨案,惊醒了国人,催生出一系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和立法。对于另一个濒危物种“中华鲟”我们全力以赴,2012年,长江水产研究所成功解决中华鲟人工繁衍问题,未来将会持续投放鱼苗,希望能够补充其野外种群数量。
经过不懈的努力,现今中华鲟还活跃在长江之中。2019年,一位渔民误捕上一条体长3米多的中华鲟,重量达到700多斤,它还没发育完全,只算是个“半大小子”。成熟体的中华鲟能长到5米,重量愈千斤。

阻隔生殖洄游加上渔民的过度捕捞,长江的渔业产量从1954年的43万吨急速下降到2019年的4.6万吨,现在的产值仅为历史产值的10%左右。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出通知,长江及重要支流湖泊将进入十年的禁渔期,相关的禁渔工作早在2019年就开始,时至今日,已经禁渔两年时光。
今年七月份,科研人员走访洞庭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时,居然发现了两尾消失20年的鳤鱼。虽然鱼苗数量不多,但这足以证明禁渔对长江生态恢复的巨大作用。

早在2003年,对渔民无限制的捕捞现状,各地方政府就规定了休渔期,创造长江水产休养生息、生殖洄游的机会。从改变渔民的捕鱼时段,积极尝试渔村生产转型,一步一步走到2020年,终于执行落地十年禁渔方案。
十年禁渔,长江流域近30万渔民何去何从?
房产安置
渔民生活和陆地居民不同,可以说是一半生活在陆地,一半生活在水上。把渔民迁出生态保护区是开展安置工作的第一步。
像马鞍山市的专业渔民,一辈子生活在船上,在陆地上没有房产,政府部门将会对他们进行集中安排,新建安置住宅区。

与专业渔民不同,安徽绝大部分退捕渔民多为兼业渔民,拥有宅基地与少部分土地,针对这种情况,一般有三类解决方案。
第一类,不需要迁出原有的地方,对原有的房产进行改建、扩建,让渔民在陆地上也能住得舒服;
第二类,对退出的渔村用地政府有新的规划,比如说作为沿江旅游景区开发,那就会把原来的房子拆除,重新建设新的居民社区给渔民们使用;
第三类,放弃原来的住宅,在城中社区购置新房产。
不管如何处理,不会让歇业的渔民家庭无家可归。

经济补偿
对退捕渔民来说,最直接的经济补偿来自于他们的作业工具——渔船。2020年1月1日以前,所有保护区内的渔船将被进行拆除处理,对于大型、小型捕捞船都会进行赔偿,大型船只一次性发放28万元补助金,小型船只一次性发放10万元补偿金,并且回收渔民的《内陆渔业船舶证书》。

为了解决渔民“上岸”的后顾之忧,政府还会负担未来渔民十五年的养老保险。比如安徽省2020年就开始按统一标准执行,按照退捕渔民每年3000元档次缴纳15年养老保险,对已经缴纳的个人则补充剩下年限。
2021年初,3个城市也纷纷效仿安徽省,执行“应保就保,应补就补”的标准,且为困难的渔民家庭提供低保。
就业安排
禁渔十年,相当于断了长江渔民的生财手段,近30万的渔民沦为失业人口,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如何安排渔民就业成了最大的挑战。
大部分渔民年纪大,工作技能单一,很难直接安排就业。再加上渔汛期集中劳动半年,休息半年的习惯,比较难适应朝九晚五的生活,所以对退捕渔民进行再教育,教授劳动技术,培养工作技能就变得尤为重要。

各地政府按流程开展就业安排,先做基本信息筛选,对有自主就业倾向和就业能力的退捕渔民首先安排就业。政府主动组织开展招聘会,并对吸纳就业的企业进行补贴和奖励。
例如肥西县就出台规定,如果有中小微企业、就业车间,吸纳退捕渔民就业且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照规定缴纳社保,每吸纳一人就能获得1000元的吸纳就业补贴。
对自主创业群体进行创业培训和指导,让他们少走弯路,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对创业者开放政策支持,降低创业贷款标准,鼓励创业。
对于没有就业方向、缺少工作技能的渔民,政府同样不会放弃他们,集中对他们进行工作技能培训,让他们学习厨师、面点师技能,水产养殖技术,增强退捕渔民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古老的白鲟或许永远离开了我们,长江禁渔十年,真心希望它会像鳤鱼一样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万幸,中华鲟我们终究是保了下来,期待鱼王重出江湖,长江重现百年前的繁华。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