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潮汹涌!10万斤鱼苗跃入查干湖,曾经的自然宝库竟一度面临毁灭



它是辽、金、元几代游牧民族王朝的君主最爱的渔猎之地,它也是吉林省境内最大的天然湖泊,查干湖。查干湖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渔业资源尤为突出,这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一带可谓是江河密布、水美鱼肥、林木葱郁,环境十分优美,每年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大家都想体验一番曾经的君王每年打卡的网红点。可是近年来,由于环境的破坏,这一个天然的美丽湖泊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渔业发展也因此遭到了打击,为了挽救风雨飘零的查干湖,首批鱼苗已经被投放在了湖中。

科学发展
5月4日的初春季节,在当地的疫情得到一定缓解之后。查干湖春季增殖放流活动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查干湖畔举行,一批10万斤的鱼苗开始投放到查干湖中,这将会为当地的渔业发展带来勃勃的生机。
这不是查干湖的第一次环境保护活动。多年来,查干湖的旅游经济开发区通过增殖放流的方法,提升了湖内生物的多样性,真正做到了“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有序生态循环,保持了生态平衡。查干湖也重现了昔日雁鸭栖集,鱼肥水美的辉煌景象。

查干湖当地坚持有序的捕捞,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拒绝竭泽而渔的不良发展,真正做到了渔而不竭。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还同步发展了当地经济,形成了一条育、投、管、捕、加、销的健康产业链。当地建设了多个鱼苗培育基地,用高标准、高质量的培育方式,对鱼苗进行科学培育。每年通过数据分析,结合订单需求和环境承载量,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合理投放鱼苗。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方面销售,让全国人民都能够吃到健康绿色的美味查干湖鲜鱼。

根据旅游经济开发区宣传中心的主任单君国的介绍,鱼苗都是来自查干湖周边的优良鱼苗培育基地。渔民通过下网、拉网、出水、装车等有序作业,一次能够捕获约2万斤的鱼苗,然后再运送至查干湖投放,全程有序无污染进行。单主任表示,他们的鱼苗从苗种到培育、投放一直到消费者的手中,都会做到全程把关监管,真正做到食品的绿色健康和口感美味双重把关。
单主任表示,按照经济开发区的计划,将在2022年向查干湖投放110万斤的鱼苗。现在已经实现了70万斤的目标,投放了约700万条的鱼苗。此次投放的种类有花白鲢、草鱼、大白鱼等,其中以花白鲢为主。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得查干湖构建起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改善了查干湖多年来环境破坏留下的痕迹。
曾经那个满目疮痍的查干湖也因此一去不复返了。

曾经的查干湖
如今蓬勃发展的查干湖,曾经也遭受过严重的生态危机,湖面及周边的动植物几近灭绝,为什么如此一个天然宝库会遭遇灭顶之灾?在1962年以前,查干湖都是全国闻名的渔场。可是在1962年之后的十余年里,这里就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主要原因是湖水源头的人类活动开始逐渐增加,霍林河是查干湖的主要水源,但是在河流的上游修建了许多的大型水库,比如罕嘎力、兴隆、胜利、大段等等。水库修建后开始层层蓄水,使得河流的流量减少,查干湖的湿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当时的查干湖湿地面积还有231平方千米,其中水域的面积也有184平方千米,这对于当地的渔民来说,还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依旧可以打鱼谋生。

但是在70年代的末期,查干湖就开始撑不住了,查干湖的湿地面积开始大规模的减少。水面的面积比起1962年减少了130多平方千米,仅剩下50平方千米。不仅如此,由于周边建设了大量工厂,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湖水的水质也发生了变化。
经检测,当时湖水的PH值已经上升到了惊人的12.8,这大大超出了适合生物生长的正常数值范围。湖中的鱼类及其他生物,还有湿地周边的植物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几乎灭绝。整个查干湖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成了“鱼迹罕至”的碱水湖,从昔日远近闻名的渔业基地变成了一片“死湖”。
随着查干湖的没落,周边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降雨量开始减少,经常狂风大作,沙尘暴肆虐着这一片曾经的“天然宝库”,沙石笼罩着大地,终日看不见太阳。

伴随着查干湖的干涸,周边的渔民赖以生存的渔场也不复存在,人们生活苦不堪言,一些渔民甚至只能靠熬碱来度过难关。这样的情况没有持续很久,在1976年,县政府在得知当地如此严重的环境破坏之后,决心要对查干湖进行整治。
在当时那个物质条件和技术水平落后的年代,政府带领当地各部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整治工作。他们靠着人力挑担,用传统的工具开凿,在历时八年的付出后,终于在1984年开通了一条长53.85千米、宽59米的运河生命线,引松渠。
这条运河使得松花江的水源得以流入查干湖,给查干湖带来了新生。有了新鲜的水源,查干湖周边的自然状况和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当地的渔业、旅游业也开始复苏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直到21世纪初,查干湖的湖泊面积已经从最低谷的50平方千米扩大到了420平方千米,湿地面积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14.2平方千米,比起建国初期的湿地面积大了将近一倍。环境的改良也使得湖中的鱼类有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查干湖的鱼年产量已经稳定达到了3500吨,其中盛产的胖头鱼还得到了国家双A级绿色食品和健康有机食品的双重认证。
查干湖也由此得到了新生,直到现在,当地政府依然不断地完善和保护着查干湖的周边环境。

历史上的查干湖
虽然查干湖曾经有过一段惨痛的历史,但是这也丝毫不妨碍查干湖曾经的辉煌,查干湖在历史上可是一座著名的“皇家渔场”。
查干湖自古以来,鱼类繁多,鸭雁群集,有丹顶鹤、白头鹤、大鸨、灰鹤等珍禽。自大辽以来,查干湖就是契丹贵族的专用渔猎之地,契丹人称查干湖为“鸭子泺”。辽国的历代君王每年春天都会到此地举办渔猎活动,元代到清初更是严禁捕鱼,专供皇室贵族使用。
直到清朝末期,查干湖才逐步发展渔业,开放打鱼。在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了东三省,他们对于查干湖也有相关的开发记载,内容上说在1936年,有一位叫做包彦荣的清朝遗老的亲戚,承包了这一片渔场。他在湖中心兴建了一座渔坊开始生产,一个季度会出船24趟,每趟能够捕捞24万斤鱼,这也是近代以来有记载最早开发查干湖的资料。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9年和1960年是查干湖历史上的产鱼鼎盛时期。根据记载,当年的冬季最高会出船48趟,1960年更是产鱼高达6142吨,这一数字也达到了查干湖产量的最高峰。
在五、六十年代,查干湖周边湿地的湖水面积特别大,往南到新苗泡,往北到通让铁路以北的10多千米,仅仅是湖水的面积就达到了656平方千米。湖内的鱼类数量十分繁多,主要的鱼类有红鳍鲌、鲤鱼、鲫鱼、鲶鱼等,附近还有很多茂密的植被,最高的足足有2.5米高,人在期间行走都十分困难。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野生动物,诸如狼、狐、獐、狍等野兽,也有一些野生禽类,如山鸡、鸭、雁等,据说在产卵季节,在草地上有随处可见的各种鸟蛋。

有如此丰富的物产,也让查干湖无愧于“自然宝库”的称号,难怪它能够成为游牧民族政权的御用“渔猎场”了。只可惜在之后的一长段低谷期,让辉煌的查干湖一瞬间暗淡无光,幸好当地政府的及时整治,让这个自然瑰宝能够得以流传至今。
如今查干湖的渔业和旅游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当地的渔民也由此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至今当地政府仍在为查干湖的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努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