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发现:我国首次拍到野生马来穿山甲!解开了学术界17年的悬案



近日,根据新华社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我国云南盈江的红外相机首次拍到了野生穿山甲在野外活动的清晰影像。这个重大发现破解了困扰学术界17年的悬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真有野生马来穿山甲分布
提起穿山甲这种野生动物,相信很多人既陌生又熟悉,在我国的《山海经》中就曾这样描述:“龙鲤陵居,其状如鲤”。故穿山甲又名鲮鲤、龙鲤、石鲮鱼,属于典型的哺乳动物,在地球上已经进化分布了8000万年左右。
截至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知的穿山甲有8个物种,分别为:大穿山甲、南非穿山甲、树穿山甲、长尾穿山甲、印度穿山甲、中华穿山甲、马来穿山甲、菲律宾穿山甲。而在我国,主要分布的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中华穿山甲。

但是其实早在2005年的时候,我国多名野生动物专家就提出,我国除了分布着中华穿山甲之外,也有马来穿山甲的分布记录。因为近年来,在我国的临沧、西双版纳等地,已经不止一次救助过马来穿山甲个体,只是缺乏直接的证据。同时,在云南西双版纳和盈江这些地方,红外相机也有拍摄到野生穿山甲活动的影像,但是因为画面模糊,无法判断穿山甲的种类。
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学术界关于中国是否有野生马来穿山甲分布一直争议不断,结论也迟迟悬而未决。直到2022年5月6号,时隔17年的悬案终于被破解了。据相关媒体报道,近日,我国云南首次拍摄到了马来穿山活动的清晰影像资料,这充分证明我国真的有野生马来穿山甲的分布。

那么我国拍摄到的马来穿山甲,与大家熟悉的中华穿山甲有何不同之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种穿山甲的外形差异来进行区分:
首先,可以从两种穿山甲的头体长度和尾巴长度的比例差异来进行判别。一般来说,马来穿山甲的头体长度在40-65厘米左右,但是尾巴长度可以达到35厘米以上,有些个体甚至可以长到50厘米以上。而中华穿山甲一般头体长度可以达到42-92厘米,可尾巴的长度却很少能超过35厘米。

简言之,马来穿山甲尾巴长、身体短,而中华穿山甲身体长,尾巴短。也正是因为身体和尾巴的分布比例不同,相较于中华穿山甲而言,马来穿山甲攀缘能力更强,更适应树栖。

其次,可以从两种穿山甲的鳞片花色差异进行区分。一般马来穿山甲身上的鳞片普遍以深褐色为主,但是其鳞片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尾巴上会呈现白色的鳞片。而中华穿山甲则不同,它们身上的鳞片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一般年纪大的鳞片颜色会呈现灰褐色或橙褐色,而未成年的鳞片以黄色为主,其他年纪多呈现棕褐色。

另外,两种穿山甲的体型大小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成年马来穿山甲的体重在4.5-14千克之间,而中华穿山甲的体重大多不会超过7千克。

当然,穿山甲种类不同,外形、习性、分布区域等方面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作为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统称的穿山甲,不管种类,它们都有很多共同属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下穿山甲这种神奇的野生物种吧!
“披甲戴盔”的森林卫士穿山甲
单单听到穿山甲这个名字,很多人就会联想到这种动物是不是能穿山砸石,才得名穿山甲的。其实这只是人们对它的一种错误认识,因为穿山甲刨土挖洞的本事确实很强悍,可以在半小时左右就可以挖出1米左右的土洞,挖洞的速度如同机器一样迅速,但是它最多只能挖穿泥土山丘,根本挖不穿石头山脉。

当然,如果你因为穿山甲迅速的挖洞速度和灵活的攀缘能力,就认为穿山甲应该是行动非常敏捷的动物,那么你就想错了。穿山甲是名副其实慢吞吞的动物,因为它们根本跑不快,行动又非常迟缓,走路的姿势看起来还十分奇怪。
每当它们要走路的时候,只会用脚腕着地,而弯曲的大前爪基本不触碰地面。有时候快走几步,就直接干脆只用后脚走,两只前脚则抱在胸前休息。据说这是为了防止前爪磨损,因为对于穿山甲来说,前爪主要是用来挖土刨洞的,是它们活命、生存的重要的工具。

正是由于穿山甲行动迟缓,所以为了躲避天敌的威胁,穿山甲进化出了独特的两种能力,第一种能力是号称能挡住子弹的鳞片。穿山甲是自然界中少有的被鳞片覆盖的哺乳动物,它们的全身的鳞片坚硬无比,就如同“披甲戴盔”的战士,每次遇到危险或遭遇老虎、狮子等凶猛的动物时,它们就会抱住脑袋把自己紧紧缩成一个球,被誉为是动物界中最神奇的防御型选手。

第二种能力是穿山甲夜行能力非常强,是典型的昼伏夜出的动物。穿山甲胆子非常小,白天基本很少出洞活动,一般躲在洞穴里睡觉,只有到了夜晚,它们才慢吞吞地爬出洞穴活动或去觅食。当然偶尔白天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这主要是它们想晒晒日光浴,以此来杀死身上的蜱虫等细菌。

但值得注意的是,穿山甲作为夜行动物,但它们的视力却很差,它们夜间主要是靠听力和嗅觉来寻觅食物的。每当夜晚的时候,穿山甲就会慢吞吞地出洞,然后通过鼻子来探测食物(穿山甲主要以白蚁为主食,也吃少量的蚂蚁、蜂蜜和其他昆虫,尤其爱吃蚁卵和幼虫)的大概位置。
一旦穿山甲确定了白蚁窝的位置后,它们就会先在旁边挖一个浅浅的洞,把身子探进去,再用前爪的粗壮趾爪慢慢撕开蚁丘,当正式钻入蚂蚁窝之前,穿山甲就会在第一时间关闭耳朵和鼻孔的隔膜,以防止白蚁入侵,同时迅速伸出长舌头去舔食白蚁。

据相关数据显示,一只成年穿山甲每年可以吃掉约7000万只白蚁和蚂蚁,它们每次饱餐一顿就可以吃掉450-500克左右的白蚁,可以说是食量很大的“吃货”。但是这个“吃货”对食物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节制性,当它们挖洞吃白蚁的时候,一般只吃掉其中一部分,不会一口气把蚂蚁窝都掏空。
也就是说,如果在一片森林中,只要有穿山甲这个动物,就可以很好地控制白蚁种群的数量,保护好森林很多树木的健康成长,也正是因为这样,穿山甲被被誉为身披盔甲的“森林卫士”。

当然,穿山甲最奇特的还是它们的舌头,因为这种动物的舌头不长在嘴里,而是长在胸腔里。每次它们见到食物的时候,它们都不会在嘴巴里把食物嚼碎,而是直接把食物送进了胃里。
而且你不要看着穿山甲有尖尖细细的嘴巴,它们的牙齿已经退化,嘴巴也装不下它们长长的舌头,所以,它们的喉咙处有一个独特的喉袋,可以把舌头的一截折叠放在喉袋里。每当它们要进食的时候,它们就会弹出长长的舌头,再配合发达的唾液腺,就可以迅速粘住蚂蚁,再直接吞下肚。

而且完全不用担心它们会不会消化不良,因为穿山甲的胃动力很强,加上肚中舔食了很多的砂石,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消化吃进肚中的食物。
然而,如此可爱的“森林卫士”穿山甲,没有丧生于狮子、老虎的魔爪,却几乎要灭绝在人类的手中了。
穿山甲:被贩卖最多的野生哺乳动物
如今,我们提起穿山甲,很多年轻一代已经很陌生了,但是在60年之前,我国南方很多的人绝对都有见多穿山甲的身姿。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穿山甲的数量越来越少,如今,全世界已知的8种穿山甲(4种分布在亚洲,4种分布在非洲),已经全部濒临灭绝的边缘。
甚至穿山甲还登上了吉尼斯纪录的名册,成为世界上被贩卖最多的野生哺乳动物。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2013年期间,被非法交易的穿山甲数量就超过了100万只左右。

我们就以分布在我国的中华穿山甲为例来说,在1960年,我国分布的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有60-100万只左右;但是到了2000年,中华穿山甲的种群数量就剩下6-10万只左右;2003年中华穿山甲的数量降至约6.4万只左右;2008年中华穿山甲的数量已经不到5万只。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穿山甲数量急剧减少呢?
首先,穿山甲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自身繁育效率有非常低。穿山甲和大熊猫有些相似,它们都是每年只产一个幼崽,每年4-5月,穿山甲完成交配后,要到12月或次年1月份才会产下幼崽。也就是说,如果穿山甲的种群一旦遭到大规模猎杀后,即便后续再怎么进行保护,种群数量也很难在短期内恢复。

当然,导致穿山甲数量急剧减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类对穿山甲的大量捕杀,所谓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正是由于利益的趋势,才让穿山甲遭到人们的猎杀和贩卖。而穿山甲之所以不断遭到人类的毒手的原因是:
在很多的中医药典中记载,穿山甲的鳞片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活血消肿、通经下乳、改善血液循环等神奇的功效。于是导致了穿山甲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据数据显示,2011年-2013年,全世界约有12-23万只穿山甲丧命于人类的猎杀,单2019年,我国海关就查获100吨穿山甲的鳞片。

但是科学家研究表明,穿山甲鳞片其实并没有那么神奇的药效,它只是普通的角质化的皮肤附属物,主要成分其实就是角蛋白,跟人的指甲成分没多大区别。
但庆幸的是,目前全世界对穿山甲的保护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穿山甲也被列入了《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我国在2020年的时候,也删除了《中国药典》中关于穿山甲的相关内容,并于2021年2月5日,把中华穿山甲又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升级成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总之,穿山甲这个身披盔甲的“森林卫士”,原本只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可爱动物,却因为人类的贪念,活生生被人类吃成了即将濒临灭绝的物种,这实在是可悲可叹的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