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齐心协力建造毛主席纪念堂,逝者已矣,精神永存



天不生润之,万古如长夜。毛主席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雄之一。毛主席溘然长逝后,中央决定保留毛主席的遗体,大家经过一番讨论,排除了修建以往帝王将相死后的“大墓”,决定修建一个毛主席纪念堂。
中央做出决策后,纪念堂的选址成了当务之急。那如今我们看到的毛主席纪念堂,为何建在了天安门广场呢?纪念堂的正门朝北,又有何寓意呢?

众人集思广益,对纪念堂选址争论不休
为筹划毛主席纪念堂建设工作,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决定设立一个“毛主席纪念堂设计组”,工作交给了北京市建委的赵鹏飞和孙友余负责。小组成立当天,赵鹏飞便让人电话通知北京、上海、天津、江苏、陕西等多省市单位,让他们选出最有能力的建筑、设计师,火速赶往北京,展开纪念堂的设计和选址工作。
一行人赶到北京后,对选址地点众说纷纭,纷纷提出各自的看法和主张。
两个多月的时间,专家们走访了北京的预选地点,勘察了很多名胜古迹、风景秀丽之地。最后将目光主要集中在香山、北海、景山、中南海、天安门广场等地点,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多种方案。

专家们首先考虑到毛主席戎马一生,南征北战,去世后应当在一个安宁祥和的地方休息。结合毛主席经常被赞美为“一轮东方的红太阳”,于是他们提出了“红日出水”的方案。一轮红日,浩浩荡荡跃出水面,散发耀眼的光芒,这不就是伟大的毛主席吗?
想法有了,专家们四处奔走寻址。香山、景山、北海,大家想找到一个山好水好的地方,无奈找了多个都不合适。况且毛主席一生淡泊名利,不喜形式主义,倘若主席泉下有知,恐怕也不满意这个方案。
这个方案被否决后,有位专家提出了“山顶红星”的方案,他认为应该寻找一个风水宝地,让毛主席安葬。不过中央的领导们认为毛主席一生贯彻的理念都是人民至上,他去世后也不应该远离人民,唯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脱离实际才是最好的选择。

专家们一番周折后确定五个选址地点
设计组开会研讨,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最终为纪念堂选取出五个较为可行的地址。紧接着大家马不停蹄地开始对这五个地址进行调研工作。
1.建在中南海。中南海曾是毛主席长期居住的地方,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政府的工作地点。中南海里绿草如茵、景色优美,有人主张将纪念堂修建在小岛上,供后人瞻仰。但这个方案很快遭到否决。
中南海是中国的领导中心,也是会见外国领导的重要场所,倘若将纪念堂修建在这里,势必会影响各种党务活动。还有一点是这个位置是当时慈禧囚禁光绪帝的地方,于情于理,这都不是一个合适的地点。

2.建在天安门门前。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天安门是北京的中心,在全中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拥有非凡的意义,在群众的心目中是一个神圣且庄严的位置,看起来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专家们思虑再三,发现这个方案也行不通。前来游览天安门的旅客络绎不绝,交通本就拥堵不堪,真把纪念堂修在这,恐怕会造成交通瘫痪,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况且天安门前是重要的阅兵场所,必须把这一块留置出来,纪念堂若设计的太高,也会遮挡天安门,影响其雄伟的气势。

3.建在香山上。香山这个方案曾被一度看好,1949年3月,毛主席曾在香山居住过一段时间,直到9月份才搬往中南海。
不过这短短的几个月,香山见证了毛主席在这里做出的英明决策,另外香山风景秀丽,重峦叠嶂,综合来看选址在这比较合适。
想法虽好,但香山距离市区较远,当时的交通也不便利,在这修建纪念堂太过鸡肋。还是那句话,必须要贴近群众,不能远离群众,若给群众带来不便,这就不是一个好的方案。

4.建在景山公园。北京的几大皇家园林,构成了北京优美的风景区。颐和园、北海公园、景山公园,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将纪念堂修建在景山公园上,可以对北京全城一览无遗,同时还能俯瞰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故宫。
景山公园的位置非常好,有位设计师提出可以在景山之巅打出一个贯穿南北的山洞出来,将纪念碑放在这里,夜晚全北京的群众都能看到碑顶上闪闪发光的红五星。
不过这个方案最终也未被采纳。经过多方商讨和慎重的考虑,在这建造纪念堂会破坏自然环境,不符合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建造理念,游客一多也容易造成危险。

5.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毛主席纪念堂的具体位置。
首先,这里的地理位置优越,贯通南北,四通八达,将纪念堂修建在这里,易于施工,也非常方便群众前来参观。再者,天安门广场的地位不言而喻,周总理曾提出要把天安门广场建成人民最喜爱的地方,到时全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慕名而来。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毛主席纪念堂修建在这,能与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建筑群,让天安门广场的内容更丰富,承担更多的政治责任。中央的领导们也非常赞同这个方案,毛主席长眠在此,就像躺在人民群众中,这个位置再为合适不过。

专家组缩小范围确定最终的选址地点
既然范围已经缩小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那要确定最终的选址地点,才能尽早动工。专家们经过周密的演算,纪念堂被确定修建在原先“中华门”的位置。
这个位置是天安门的中轴线,纪念堂的规模也不算大,将它放在革命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中间,营造出一种众星拱辰的氛围,突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毛主席纪念堂的政治意义也将得以最大化。这个方案众望所归,由中央领导拍板,正式通过。

纪念堂正门为何朝北,有何寓意
纪念堂正门朝北源于毛主席的指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修建时,毛主席便提出让纪念碑朝北,面向天安门城楼,不用考虑面向南北的问题。设计组认为纪念堂的大门应与纪念碑保持一致,不然一个向南一个向北,怎么看都不合适。纪念堂与纪念碑朝北,方向统一,不仅呼应天安门城楼,还能更好的突出天安门,一举两得。
不过这个设计确实有不便之处,比如纪念馆向阴得不到阳光照射,群众在广场聚集会背向纪念馆等等。专家们针对这些问题也做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将纪念堂外留出空地,拓宽出一个广场,人群涌进时,会将毛主席纪念堂环绕起来。同时将南入口设计的和正门一样,为想合影留念的群众提供便利。

众人拾柴火焰高,纪念堂建设工作进展神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纪念堂的建设工作开始了。考虑到天安门广场的整体环境,南京工学院的杨庭宝教授提出将纪念堂修建为50米二层高的建筑,这样既不会遮挡其余建筑物,又突出了纪念堂的光辉形象,大家一致赞同杨教授的提议。
专家组确定了纪念堂的主体风格为柱廊型正方体,由多根花岗岩石柱作支撑,外观看上去雄伟肃穆,兼具独特的民族风格。
至此,这项历经曲折,蕴含民族感情的建筑正式开始动工。时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的李瑞环全程负责指挥,建筑的“奠基”二字由雕塑厂老工人顾士元雕刻。接到任务后,这位从业多年的手艺人怀着激动之情,趴在花岗岩上整整一天,完成了雕刻工作。

奠基后,施工队正式开始了建造工作。尽管时间紧迫,工程量巨大,但在全国各地人民的同心协力下,纪念堂的主体建筑竣工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人民都想为毛主席献一份力,据统计参与修建的工人多达78万人。
与此同时,各地都在为纪念堂的修建添砖加瓦,贵州香樟木耐用不易腐蚀,当地百姓将木材源源不断地送往北京。建筑的主要材料汉白玉,从北京房山取材。当时房山每年的汉白玉开采量很低,为了纪念堂的早日建成,军民合心开展了浩大的开采行动。仅用时四个月,工人们便取得了建筑需求的1500立方米汉白玉材料,令人惊叹。

毛主席纪念堂正式竣工,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1977年5月,毛主席纪念堂正式竣工。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后,纪念堂举行了隆重的典礼,到场人员共同哀悼这位伟大的人民领袖。此后,毛主席纪念堂一直对外开放,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安眠在此的毛主席。
毛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肉体走了,物质不灭。”他一生舍己为民,鞠躬尽瘁,将满腔的热血与希望都交付给了中国人民。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从未离开。正如他所说:“我走后,你们就是我。”
他静静地躺在水晶棺里,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作者:两横一竖    校稿编辑:川川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