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是什么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两百年就从几千万人增长到了四亿多人?针对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听故事,其实可以讲出很多故事,比如按照太平盛世逻辑的,比如按照蛮夷愚昧逻辑的,比如按照疆域辽阔逻辑的,又比如最近这几年一些非主流的阴谋论说法,比如愚民说等等。但如果具体到人口快速增长这个问题,在清朝其实是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美洲高产作物的引入。
明清之交的世界
只要有初中历史知识的人恐怕都知道,中国的近代史开始于公元1840年,所以明清之交的年代,其实离中国进入近代社会还有200年的时间。但有高中历史知识的人恐怕也知道,世界的近代史开始于公元1640年前后,也就是说在明朝灭亡的公元1644年,外面的世界其实已经很大程度上处于近代社会了。
而近代社会和古代社会一个最突出的变化就是世界各地的不同文明,彼此之间开始有了非常深入的相互影响,这和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基本都是孤立发展,很少有相互联结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中国近代史之所以开始的非常晚,其实也跟中国的传统社会惯性很大,在1840年被打开国门之前始终受到外部影响比较小,或者说没有直接影响有很大关系。
(明末清初的全球殖民地分布)
不过虽然是小,虽然没有直接影响,但其实间接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比如说从明朝末年开始,传统上中国在东南亚的一些藩属国就开始被葡萄牙和荷兰等殖民者占领,比如葡萄牙人在公元1511年占领了中国传统的海外藩属马六甲,西班牙人在公元1565年占领菲律宾地区,其中就包括另一个中国的传统藩属苏禄王国的领土。之后还有葡萄牙人占领澳门和荷兰人占领台湾等等。甚至在清朝入关灭亡南明的过程中,双方的阵营中都有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参与其中。
所以可以说不同文明相互交流这个近代世界最鲜明的特点,其实在明末清初时期对中国就已经在产生影响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一点却不是中华朝贡体系开始瓦解,或者少量领土被西方殖民者侵占,而是由西方殖民者从其更早的殖民地美洲地区带到世界各地的高产农作物。
美洲高产作物对清朝人口的影响
据统计,在欧洲人殖民美洲之后,从美洲传到世界各地的农作物大概有30多种,而其中就包括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根本性影响的几种高产作物,即土豆(洋芋)、红薯(番薯)、番茄(西红柿)、玉米和辣椒等。
(美洲和世界其它地区在殖民时代开启后的农作物传播)
公元16世纪,欧洲人将这些作物带回了欧洲,并随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迅速传到了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在16世纪中叶,玉米通过三条路线传入中国,一条是波斯到甘肃,一条是印度到云南,还有一条是东南亚到闽粤。而红薯则在16世纪到17世纪多次通过菲律宾等西方殖民地,通过当地华侨传入东南沿海地区,比如有史籍曾明确记载菲律宾华侨陈振龙将红薯由菲律宾带回福州,之后在当地广泛种植。而土豆最早传入中国则是占据台湾的荷兰人带来的,之后又通过台湾传播到了东南沿海。
而玉米、红薯和土豆这些美洲作物都具有高产耐旱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因此在其传入之后,不但实现了中国农田整体亩产的提高,还使过去并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一些砂砾瘠土和高岗山坡也都成了适宜耕种的土地,无形中使农田面积也得到了扩大。同时玉米还可以和当时广泛种植的高粱或者小麦成为轮作作物,即在收割了高粱或者小麦之后种玉米,使单位农田产量再上一个台阶。上面这些优点使这些美洲高产作物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之后,迅速在中国各地广泛普及。
(土豆向世界传播的大致路线图和大致时间,绿色区域为土豆原产地)
比如举一个例子,从清朝初年到嘉庆年间,华中和西南各省的耕地面积扩大了一倍之多,而许多新开垦的田地,其实都是山区和丘陵田地,其中许多在美洲作物引进之前几乎无法耕种,但玉米红薯等作物的来到使这些土地也变成了能够生产很多粮食的良田。而本身美洲高产作物的产量就比中国传统作物要高,比如在清朝时期,玉米的亩产已经可以达到180斤,而红薯则可以达到1000斤以上,远远超出中国的传统作物。
而正是因为这些高产作物在几个方面对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显著提升,使得清朝的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到公元1760年前后就突破了两亿,大幅超过了之前两千多年里中国人口的最高值。而且之后也没有丝毫增长受阻的情况,一直到清末突破4亿人。而与此同时,其实出现人口暴涨的也不光是中国,在全球多数地区也都出现了同样的人口暴涨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的引入可以说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虽然清朝一直到中期,中国的政治还在重复之前两千多年的故事,但因为和海外一些被动的接触,所以其实中国的近代化也从明末清初就开始了,而最能体现这种转变的,其实也就是人口几何级数式的增长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