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民国时期一段鲜为人知的贸易争端



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似乎在民国时期中美之间关系一直比较好,美国是中国最大的盟国,但其实真实的历史也并非如此,在民国时期,中美双方其实也曾爆发过非常激烈的贸易争端,那么具体情况究竟如何呢?
背后来自罗斯福的刀子
喜欢历史的朋友知道,中国是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曾经使用货币银本位的国家。因此,从明朝开始,白银的价格就对中国整体经济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到民国时期,中国仍然采用的是银本位政策,就是把白银作为货币的根本单位。最典型的例子,直到现在,大家还都知道民国时袁大头是最管用的硬通货。

但在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却因为国内一些产银州的要求,发布命令将白银国有化(Silver Seizure),并大肆在国际市场收购白银,目的是让银价升值。这一政策一出,中国国内的白银大举外流,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
面对严峻的局势,当时的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立即致电罗斯福和美国国务卿赫利尔,说明这一政策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危险局面,希望美国撤消该政策,或者改以黄金收购中国白银,使中国能够改革货币制度,从银本位转向现代货币制度。但罗斯福回电却以自由交易为名,回绝了孔祥熙的请求。
以毒攻毒,火中取栗
无奈之下,当时的中国政府只好自己阻击白银外流,开征10%的白银出口税。但当时的中国,是个实实在在地半殖民地国家,事实上只有有限的主权,大量外商银行和商号都享有治外法权,中国政府根本管不了,白银外流的趋势没法阻断。而当时已经在磨刀霍霍准备全面侵华的日本更是通过武装走私的方法助长中国的白银外流,并从中牟取暴利。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万般无奈,只得采取苦肉计。既然无力阻止白银外流,干脆公开宣布中国将主动放弃银本位制度,并准备在国际市场上公开抛售手中的白银,利用被美国哄抬起的国际银价减少损失。同时,孔祥熙等人还继续与美国沟通,希望能让美国购买2亿盎司的中国白银,并给中国提供1亿美元贷款,帮助中国完成币制改革。

(时任民国财政部长孔祥熙)
而这时美国也发现,自己的白银政策实质上起到了为日本战略服务的作用。日本通过从中国走私白银,获取了巨额利润,并在准备将这些利润都用来建造军舰,和美国对抗。另一方面,美国政策诱发世界白银上涨,促使其它一些国家也放弃了白银本位,纷纷在国际市场上抛售白银,使美国维持银价的努力成本极高,非常辛苦。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美国最终让步,和中国达成协议。美国从中国购买7500万盎司的白银,条件是中国不立即放弃银本位,保持货币储备中有25%的白银,并在美国铸造含银货币,同时中国的法币汇率不与英镑挂钩。

(白银也曾经是美国贸易战的手段)
这一政策签署后,中国的货币危机暂时解除,经济实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使日后的抗日战争有了更多力量。而美国付出了15亿美元的代价,却只是维持了国内5000人的就业,还显著增强了日本的经济实力,最终的结果就是被日本突袭珍珠港,自己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最后落得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下场。
相信历史上的这一幕,对今天也是一种深刻的启示。(网图侵删)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欢迎您向朋友推荐本号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