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留美幼童半途而废,因为剪辫子?其实涉及中美关系全局!



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晚清时期,清政府曾在全国各地选派了120名幼童,通过官派留学生的方式,将他们送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希望通过接受全面的西方教育,让他们学习当时中国急需的西方科技,促进中国的进步。这次规模浩大的官方行动原定要实施15年,结果只进行到第9年就中途夭折。那么当时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留学行动没能完成呢?

6名首批留美幼童的合影
桃花石杂谈相信,很多朋友对于留美幼童计划夭折原因也都有耳闻。许多相关文章都将其归咎为留美幼童在美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不顾清朝官员的禁令,开始加入基督教会,甚至剪除发辫,最终惹怒了清朝官僚,才导致留学计划半途而废。所以总体来说,这些文章还是将留学中止的原因归咎于东西方文化冲突和清朝官方的守旧蒙昧和固步自封。

首批留美幼童詹天佑(左)和潘铭钟的合影
应该说,留美幼童计划中止确实跟这方面的一些冲突有关。一些资料显示,留美幼童中最早一个被遣返回国的人名叫史锦镛。他在美国期间很早就开始参加教堂礼拜,并和同校的一些女生相互交往,而且他在公元1876年被遣返回国期间,还执意将发辫剪掉,并穿着西式服装。这表明他被遣返回国,可能确实与清朝官员认为他过度西化有关。

留美幼童唐绍仪(右)和梁如浩的合影
而且在公元1878年,13名留美幼童还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国基督教家园传教会”(The
Chinese Christian Home
Mission)的组织,其宗旨就是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此后不久,这个组织的一名核心成员谭耀勋在留美幼童总部组织的一次活动中不愿向孔子画像鞠躬,招致了管理留美幼童的清朝官员的强烈不满,导致谭耀勋被从留美幼童中除名。
而在此之后,另外一些转信了基督教的留美幼童又成立了一个名为“在华基督教协进会”(Societas
Condita Causa Augendarum Rerum Chinensium
Christiana)的组织,致力于向其他留美幼童乃至中国国内传教。而这种行为也很自然进一步激怒了清朝管理官员,导致谭耀勋和另外一名留美幼童容揆(留美幼童计划发起人容闳的侄子)也被遣返。但这两人在一些美国人的帮助下,竟然拒绝回国,并私自藏了起来,后来自行前往不同的美国大学就读。而这些举动,可以说对最后清廷决定终止此计划产生了一些促动作用。

留美幼童梁诚(前排最右)与学校棒球队队友的合影
但严格地说,当时清廷对于上述情况,主要处理方式就是把领头的人遣返,并没有一下子就要把整个计划取消,让之前花费的大量经费也泡汤。而在桃花石杂谈看来,整个计划的最终中止,其实还有一些非常宏观的原因。
其实,我们要说留美幼童这个计划,就不能绕过签署于公元1868年的《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正是因为这个条约中规定:中美两国公民都可以到对方的政府公立学校求学,并享有最惠国国民待遇,才使得中国能够以符合美国法律的方式向美国派遣官派留学生。所以这个条约其实也是留美幼童计划得以出台的重要诱因。
但是在之后的几年内,美国对于华人的态度却发生了急剧的转变。因为当时在美国,其实留美幼童只是华人中一个很小的小群体,而美国华人中占绝大多数是来美国淘金和为美国修筑铁路的华工群体。

描绘在美华工在铁路工地工作的画作
这些人在早期为美国的开发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特别是在美国修筑第一条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期间,有2万名华工加入了这一庞大的工程,占到了参与工程工人的大多数。而在铁路修建完毕以及加州黄金资源走向枯竭之后,中国工人开始在旧金山等城市定居。但美国在内战结束之后,在公元1870年代出现了经济衰退,此时排外思潮开始兴起,许多美国人开始将社会矛盾转嫁到华人身上,指责是华人苦力导致普通美国人工资水平低下,很快排华风潮开始席卷美国。
而在这种氛围中,美国政府开始不断收紧对包括留美幼童在内的在美华人的限制。公元1878年,李鸿章向美国国务院申请允许留美幼童进入美国西点军校和美国海军学院,学习军事技术,但这一请求被美国国务院一口回绝(当时美国人允许日本人进入这两所学校学习),而学习军事技术正是留美幼童计划的核心目的之一。

当时描绘美国将华人扫地出门的画作
公元1880年,美国又强行修改了《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关于允许中国人移民美国的规定,暂停中国人入境美国。而且当时美国排华越来严重,美国很快将全面禁止中国人入境基本已成定局。而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对美国人背信弃义感到极度愤怒,而且在当时美国全面排华的情况下,继续组织留美幼童活动也面临诸多困难,无法就读军事院校也使留美初衷基本无法达成,所以才提前终止了这一计划。而在留美幼童计划终止不到一年之后,美国国会就通过了《排华法案》,全面禁止中国人入境,而这一禁令直到1943年才被废止。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