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大约4、5年前,一部架空历史的合拍魔幻电影曾经在东西方都引发了一定关注。这部电影就是《长城》。应该说这部电影虽然披着历史的外衣,但跟真正的历史其实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不过在电影和小说这类文学创作中,以部分史实为灵感进行演绎倒也是常见的手法。而在这部《长城》里,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也借用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史料素材,而这段史料素材在现代的国际商业界有时甚至会被视为工业间谍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以及最成功的案例,那么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
《长城》故事可能的灵感来源
在电影《长城》里,由好莱坞著名影星马特·达蒙所扮演的威廉·加林和同伴为了获取黑火药的制作方法,从欧洲来到中国,最终帮助中国人战胜了怪兽饕餮,还收获了女主角林梅的芳心。但最终林梅的柔情却没有留住威廉·加林,他在拯救了自己的同伴之后还是选择返回欧洲。
曾记载了这段鲜为人知历史的提奥法尼斯
所以这个故事的主线虽然是欧洲人帮助中国人打怪兽,但如果完整的看,它就是一个工业间谍为了获取自己主子所需要的尖端技术历尽艰辛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本身完全是文艺创作,但要说这个故事的灵感,则很有可能是源于分别生活在公元6世纪和公元8世纪的两位东罗马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Procopius)和提奥法尼斯(Theophanes)所留下的相关历史记载。
一段国际媒体对这段历史的评论截图——最早记载的工业间谍案例
而在这些记载中曾提到,在公元551年到552年之间,为东罗马带来了中兴景象的查士丁尼大帝曾经派遣几个基督教教士到达了中国,其目的是为东罗马帝国偷窃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一项垄断技术,也就是丝绸制造技术。根据几位东罗马史学家,特别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普罗科匹厄斯的记载,这些教士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将蚕种偷回了东罗马。而东罗马也确实在随后的几百年成功地发展出了自己的丝绸工业,甚至曾经在一段时期垄断了欧洲的丝绸贸易,因此这一事件才会在近代被一些人视为史上最为成功的工业间谍案例。而在下文,我们就来详细讲讲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
东罗马的东方渴望
公元前138年和119年,汉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从中国到中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路线与商路。自此之后,大量来自中国的商品开始经过中亚乃至波斯中转进入欧洲,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商品就是中国独有而且非常精美的丝绸,所以近代史学家在回顾古代东西方的相互贸易之时,才会把当时的这些商路称为“丝绸之路”。
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
所以“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更多是基于西方视角而确定的一个名称,因为在丝绸进入当时也处在鼎盛期的罗马帝国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发了整个罗马帝国上流社会的疯狂追捧。当时在一些地区,丝绸的受欢迎程度和社会地位甚至远远超过了中国本土。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在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的一些边境省份,丝绸甚至取代了罗马核心地区的银本位,成为了衡量一切货币和商品价值的基准,也就是形成了丝绸本位的货币体系。当然,这一货币体系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而导致其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罗马帝国境内,能够获得的丝绸数量实在有限,而且中间要经历的波折也实在太多。
但中国和欧洲地理距离实在极其遥远,从长安到后期罗马帝国的核心君士坦丁堡的陆地距离高达6835公里。所以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后,大量中国商品已经进入了欧洲,但却基本上没有中欧之间的直接贸易,而主要是通过波斯人中转之后进行的间接贸易。虽然早在公元97年,汉朝使臣甘英就曾经尝试出使罗马,与其建立直接联系,但最终还是受阻于波斯湾。因此,经过波斯等中间商几次倒手之后,到达罗马的丝绸价格都成为了天价。所以丝绸在罗马长期都只是其皇族才能用得起的尖端奢侈品。
萨珊波斯与东罗马对峙局面
而这种情况在公元3世纪萨珊波斯崛起之后进一步恶化。萨珊波斯几乎是在建立之后就和罗马帝国以及后来的东罗马爆发了长期的战争。双方的战争一直持续到公元7世纪萨珊波斯被阿拉伯人灭亡的前夜。在此期间虽然双方也是打打停停,但双方在此期间敌意极深,而且相互将对方视为头号强敌都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而这种形势就给东罗马获得丝绸造成了更大的困难,也使其获取丝绸的成本进一步提高。所以到了公元6世纪的查士丁尼时期之后,重新掌握了罗马城,呈现出中兴之势的东罗马帝国开始采取一系列举措,希望绕过波斯,通过其它途径获取丝绸等中国商品。
查士丁尼在位期间鼎盛的东罗马(红+粉红)
在查士丁尼掌控了东罗马之后,先是联络上了当时位于高加索地区的拉济卡王国(Kingdom
of
Lazica),通过拉济卡王国的中转获取中国的丝绸。另外在南方,他还与今天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帝国建立了友好关系,通过阿克苏姆帝国掌控的东非海上商路也能获取部分丝绸。但这些措施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东罗马丝绸供应的不足,没法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当时波斯人对海路贸易的控制力还是很强,通过海路进行丝绸贸易的船队经常会被波斯人查扣,而一旦查扣,整船货物就都会被没收。所以查士丁尼的这些措施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波斯人掌控绝大多数丝绸贸易的局面。
偷蚕种的人和他们所产生的影响
所以在当时,用什么办法摆脱波斯在丝绸贸易上对东罗马的钳制就成为了查士丁尼非常有意愿去做的一件事。而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说说当时东罗马人对中国的认识。当时东罗马人知道丝绸出产于东方,来自一个当时被他们称为塞林达(Serinda)的东方国家。而塞林达这个词其实就是源自拉丁语里的丝绸(sericus)一词,这个词实际上就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欧洲人对中国的称呼“塞里斯”(Seres)的一个变体,所以可以说当时东罗马仍然是把中国称为“丝国”。
此案主使:查士丁尼大帝
所以当时东罗马对于中国的认识仍然是非常的模糊,对于如何绕过波斯直接获取丝绸就更是没有头绪了。但在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却被呈递到了查士丁尼的面前。根据东罗马一些史料记载,在公元551年到552年左右,有两位刚刚从印度返回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士求见查士丁尼,而他们要见查士丁尼的理由是:他们在印度期间了解到了许多关于中国更为确实的信息,包括丝绸大致的制作方法。而他们也深知丝绸贸易一直是东罗马非常头痛的经济问题,因此他们认为可以通过与中国直接打交道把波斯人踢到一边。
而查士丁尼听到有这种可能自然很感兴趣,于是就以东罗马官方的名义,派遣这两名教士出使中国,想办法为东罗马帝国解决丝绸贸易问题。因为当时的史料记载非常简略,所以关于这两名教士如何到了中国,以及在中国都做了什么,其实现代都没有定论。但根据已有史料只言片语的推测,现代观点一般认为这几名教士属于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教会,也就是中国古籍里的景教教会。而他们当时可能是通过黑海、高加索和里海,途经今天的塔什干和吐鲁番等地到达了中国中原地区。而当时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因此如果他们确实曾经到达中国,那基本上可以肯定他们是到达了当时的西魏、北周或者北齐。
蚕种和幼蚕在当时可以说价值连城
总之根据普罗科匹厄斯等人的记载,这两名教士两年后确实回到了东罗马(这或许也是《长城》里编剧让威廉·加林放弃林梅的爱返回欧洲的原因),而且带回了一些蚕种和非常小的幼蚕。这些记载中甚至讲述了他们将这些蚕种带出中国的方法:他们把蚕种装在竹筒里,然后把竹筒伪装成手杖。再加上他们事先安排好了一些中亚粟特人接应他们,最终成功地把当时中国政府禁止出口的蚕种带出了中国。一些记载显示,这两个教士在中国时还近距离观察了从养蚕到织成丝绸的全部工艺。另外一些记载还说,这两个教士把几个从事蚕桑丝织工作的中国人带到了东罗马,作为奴隶为其养蚕并制作丝绸。此外,另有记载表明,他们当时还带回了几盆种在花盆里的桑树幼苗,而这一切都使东罗马帝国开展丝绸制造业成为了可能。
当然,东罗马史书里的这些记载因为不可能得到其它来源史料的印证,所以其真实性在现代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根据其它一些史料记载,东罗马帝国所控制的叙利亚可能早在公元5世纪就已经有了少量养蚕产业存在。因此也有人认为,普罗科匹厄斯等人记载的基督教士从中国盗取蚕种也有可能只是当时为了宣传查士丁尼和教会“功绩”的夸大之词。因为查士丁尼在位期间,东罗马丝绸产业真正成了气候,而这在当时就被视为了他的重要成就之一。
东罗马丝绸残片
但无论这两个教士是否真的如记载所说到了中国并把蚕种偷运出境,东罗马在这个时期之后开始有了丝绸生产能力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公元6世纪之后,丝绸成为了东罗马和西欧国家交往中最常见的外交礼品。而这些丝绸在西欧各国也成为了顶级奢侈品,多数被用于制作高级教士的礼服和礼袍,还有一些则被用来包裹教会的圣物。比如,存放查理曼大帝的圣骨匣就曾用丝绸包裹,其残片甚至被保留到了今天。
而在之后几百年间,丝绸生产从君士坦丁堡一地逐渐扩展到了贝鲁特、安条克、泰尔和底比斯等东罗马其它一些重要城市,后来甚至发展成为了东罗马帝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地位一直持续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灭亡时。直到今天,位于东罗马故地希腊北部色雷斯地区的小城索夫利也仍然以丝绸产业而闻名欧洲。而这一切,也确实都有可能源于1400多年前的那两名“工业间谍”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