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其实这个问题和清朝有150万军队,为什么在鸦片战争里打不过几千英国人一样。怎么说呢?其实这个问题就有问题,但这个在后面再说。另外这个问题其实真的是有点游戏谈兵,觉得古代调兵也像在RTS游戏里调兵一样容易了。
地理的阻隔
先要说的是,就算明朝有280万军队,那也是布防在明朝全国各地的。而且在古代,即使是所谓的盛世,其实各朝代的统治也是通过驻军强力维持的,也就是说军队主要的作用是维持驻扎地统治的稳定,在驻扎地能够有足够的粮食维持军队在当地有震慑力和战斗力就不错了。而且这些驻扎地主要是边关,古代可没有现在欧盟这样的无驻军边界,边关的军队大量调离,那么敌人大概率会犯境,可能你还没走,敌人就追来了,你自己顾此失彼,进退失据,可能在平叛方面帮不了忙,还会添乱。
(无论明朝有多少军队,都是分散在这几百万平方公里的的土地上)
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军队开拔到别的地方打仗,则需要一整套复杂的后勤支援体系,最基本的就是粮草,这个能力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其实也很难做到几十万军队集体调动的后勤保障。这种情况直到鸦片战争乃至八国联军时期也没有改变,所以清朝虽然有150万军队,但也是分散在全国,而每次真正战役的时候,能集结起来的兵力也就是一万多人,而入侵的英军或者联军也有5000到10000人,人数上相差并没有特别悬殊,再考虑到装备和军人素质的巨大差距,清朝有上百万军队却挡不住入侵的几千外敌其实也不奇怪了。
行军速度限制
即使有一些军队可以机动调动,在古代调动军队还会受到消息传递和行军速度的限制。中国古代的消息传递系统算是做的最好的了,尤其是长城。根据估算,在长城附近,通过烽火台系统,理论上一天最多将敌情可以传递720公里左右。但李自成的军队又不是沿着长城在打,那就只能用快马通过遍布各地的驿站来传递消息。通过这种方式,其实最快的马借助最完善的驿站体系,一天也只能将军情传递200公里左右的距离,200公里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从北京出发,200公里也就是到沧州或者承德的距离。
(通过驿站传信在古代是最快的方式,也只是能一天走200公里左右)
这还只是以超快的速度传递军情。而军情传递到军队驻地之后,将几万人的军队全部集结需要多长时间?集结之后再急行军赶到军情发生地又需要多长时间?根据一些资料的估算,古代步兵急行军一天也就能走30公里左右,如果是在北京,其实连现在的北京城都还出不去。
所以无论有多少军队,其实具体到某地,某场具体的战役,人数其实都不会很多,这是古代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关于古代的军队人数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这个军队人数的问题。中国古籍里记载的军队人数,其实是不能全部当作军队看的。很多时候,中国古代的军队,其实是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样的组织。身兼耕战两个功能,而且主要是屯田开荒,因此其人数其实就是一个耕战行政区的总人口数,而且很多时候还有夸大。比如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史书记载赵国有四十万军队,但其实这四十万军队是长平周边这个耕战区的总人口数。根据现代一些史学家的考证,真正作战的军队实际上只有一万人左右。
(古籍里的军队人数,其实并不是图里这样直接能作战的军队人数)
这种“军队人数”和实际作战人员人数的差别在中国古籍的记载里基本是一种常态,所以即使明朝真的有280万名义上的军队,其实也是包含大量的耕战区人口的数字,真正能够作战的军队数量,恐怕能有30万就不错了。
(李自成的军队也远没有百万,但却主要集中在陕西到北京的狭小地域内)
而当时李自成的起义军也号称百万,其实也是这种数字,就是跟随他反叛的总人数,其中真正能作战的军队能有十万也就很不错了。但他们这十万人不是分散在全国各地,而是集中在陕西到北京这个狭小的区域里,所以在兵力上其实是具有绝对优势的,这也是他们最终能攻入北京,灭亡明廷的根本原因。(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