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皇帝,却无视孙策,为何如此忘恩负义?



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孙权称帝后为什么只追封孙坚为帝,而没有追封孙策为帝?答案其实很简单,为了保证自己和东吴江山的稳固。
兄终弟及的麻烦
孙权是长沙太守孙坚的次子,吴侯孙策的弟弟。公元200年,年仅25岁的孙策被刺客用毒箭射死之后,当时才18岁的孙权继吴侯之位。孙权在吴侯位上坐了29年,苦心经营,最终等到时机成熟,在公元229年称帝,史称其为吴大帝。

(东吴大帝孙权)
大家都知道孙权是从孙策手里接过的爵位,也就是兄终弟及。其实兄终弟及也算是一种古制。远古时代,商朝初期曾制度性地实施过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答主觉得当时这样做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人类科技水平极为原始,所以很多商王寿命都比较短,很多商王死的时候儿子都还非常小,无法执政,所以才采用了兄终弟及这种方式。在当时的那种社会条件下,兄终弟及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政权交接地比较平稳。

(清朝人画的孙策画象)
但这种传位方式毕竟有先天的缺陷,就是所传的人并不是和自己血缘最近的人,因此在当时就经常发生传位纠纷。所以在商朝第十任国王仲丁之后,基本就废除了兄终弟及这种方式,改成了父传子。
在后世的中国历史上,兄终弟及始终只是作为特例出现,而且多在乱世的一些小朝廷出现,比如东吴、南唐、前赵、西燕等,很多时候还是因为早前继位的君主意外身亡,没有子嗣或者子嗣尚小,只能传位给弟弟。所以其实这种方式一直是中国封建王朝所极力避免的一种情况。而相对和平时期的宋太祖传位给宋太宗,更算是特例中的特例了,而且还给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这种悬念(关于这个典故,欢迎关注桃花石杂谈,参阅桃花石杂谈另一篇文章:宋太宗赵光义真的杀了赵匡胤吗?)
孙权的正确决策
了解了上面这些,想必大家也就能够理解孙权为何为没有追封孙策为帝了。其实就是为了减少自己和后世子孙的麻烦。因为孙策也是有子嗣的,如果追封孙策为帝,那么后世孙策的子孙就可以说自己是某某皇帝孙策之后,这种说法无形中就会使其拥有某种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这肯定是不利于孙权及其子孙皇位的稳定性的。而且孙策本身就没有当上皇帝,追封他为皇帝纯属多此一举,给孙权自己找麻烦。所以还不如直接跳过这个麻烦,让孙策的子孙好吃好喝,但不给他们皇子皇孙的名份,大家相安无事的好。中国古代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自相残杀可以说是一种常态,所以孙权这样做,其实远远称不上忘恩负义,相反从维护一个朝代的稳定统治这个角度看,其实孙权这个做法是比较高明的,也可以说的正确的。

(东吴能够成为三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与其政治相对稳定有很大关系)
但即使这样,到吴国末帝时期,末帝孙皓因爱妃病逝一段时间没有上朝,东吴民间还是盛传孙策的孙子孙奉会夺回皇位。最终导致孙晧将孙奉处死,才终结了谣言。通过这个历史事实大家就可以想像,如果孙权追封孙策为皇帝,那么恐怕孙策后辈后夺回皇位的舆论会更早就兴起,那么吴国的政治稳定恐怕更早就会被打乱,吴国也许也就不会成为三国里最后被灭掉的国家了。(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