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是什么人建立的?跟中日朝都有瓜葛!后来这族群哪去了?



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渤海是中国的四大海域之一,这是大家上学的时候都要学习的基本常识之一。所以渤海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谁都知道的地名。但其实在历史上,渤海除了是一片海域的名称之外,还曾经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割据政权的名称,也就是渤海国。这个政权在中国历史上虽然重要性不算高,但却也非常有特点。因为这个政权不但在现代是韩国史学界碰瓷中国历史的一个热门对象,而且可以说在当时就已经揭示了日本对亚洲大陆的征服野望。那么这个渤海国究竟是谁建立的?他们有过怎样的历史,最终这个族群又哪去了呢?
建立渤海国的粟末人
刚才桃花石杂谈已经说到,渤海国是韩国人碰瓷中国历史的一个热门对象,原因就是韩国有些历史学者认为渤海国是高丽人建立的。当然,他们这样说的一个前提是他们把朝鲜半岛上后来出现的高丽王朝和高丽人等同于历史上中国东北的割据政权高句丽(gōu
lí)和高句丽人,但其实高句丽和高丽只是在名称上有渊源,真正的民族属性完全是两码事(桃花石杂谈其它文章有详细说明)。
而且即使把高句丽和高丽硬扯上关系,渤海国的建立者和统治族群和高句丽人也还不是一回事。当然,说渤海国的建立者和高句丽人是两码事也并不是说这两者完全无关,他们之间还是发生过一些历史联系的。现代一般认为,渤海国的建立者是中国东北的古族群靺鞨(mò
hé)人的一支,名叫粟末靺鞨。这个靺鞨人可能是说满-通古斯语族的一个古族群,在很早的时候就分布在今天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

粟末部曾经是高句丽的劲敌
而这个粟末部主要是生活在松花江流域,因为松花江当时被称为粟末江,所以这个部落也就因江得名了。从大约公元1世纪开始,粟末部为了争夺土地,就开始和当时在东北地区称霸一时的高句丽发生了多次战争。但当时高句丽的实力无疑还是更强一些,所以粟末部多数人后来臣服了高句丽,另外一部分粟末人则投靠了隋朝,并被隋朝安置在了辽西柳城和幽州昌平一带。
后来这部分臣服隋朝的粟末人还曾大量加入唐朝军队之中,其大将李谨行还曾经率领唐军在青海大破土蕃军队,被唐朝封为领军大将军。不过后来建立了渤海国的粟末大氏家族却是出身于臣服于高句丽的粟末人之中。但即使在臣服于高句丽之后,粟末的族群属性也仍然得到了保持,他们还是粟末人,并没有被高句丽人同化。在高句丽灭亡之后,后来建立了渤海国的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及其家族被唐朝迁徙到了辽西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而大祚荣就是在此长大的。

吉林敖东城的大祚荣塑像
所以虽然粟末部和高句丽有过一些历史联系,但他们自始至终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族群,和族群意义上的高句丽人还是两码事的。
渤海国的建立和与唐朝的关系
公元696年,东北地区契丹人首领李尽忠率领契丹人反叛武(则天)周政权,中原政权暂时失去了对当地的控制。在此期间,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和另外一个靺鞨酋长乞四比羽也开始拥兵自立。公元698年,武则天开始武力围剿契丹人,但她对于拥兵自立的靺鞨人却采取了招抚的政策,将乞乞仲象封为了震国公。但乞乞仲象却很快死了,他的儿子大祚荣成为了粟末人的首领。

鼎盛时期渤海国的大致势力范围
大祚荣接受了武则天给父亲的封号,也开始自称震国公,但却仍想保持自立,所以他和武周的契丹大将李楷固之间很快爆发了一场战役,结果大祚荣击败了李楷固,确立了自己自立的地位。此后,大祚荣在今天吉林敦化的敖东城自称震国王,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之后他的政权通常被称为震国或者靺鞨国。
但是大祚荣也很清楚自己的政权和中原长期对抗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公元705年,也就是武则天被废黜,唐朝恢复的当年,他就接受了唐朝的招安,并向唐朝称臣。公元713年,唐朝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而大祚荣也顺势将其政权的名称改为渤海,并定都于今天黑龙江宁安市境内的上京龙泉府。此后,大祚荣的政权就经常被称为了渤海国。

刻有上京字样的渤海国石碑
而渤海国建立之后,虽然相对于唐朝拥有自治的地位,但却始终和唐朝来往极为密切。大祚荣在受到唐朝册封的当年就派自己的王子前往长安进行朝贡,此后更是每年都会遣使入朝。而在他的儿子大武艺在位期间,虽然曾与唐朝再次爆发过冲突,但在他在位十八年时间里,却也曾经23次派遣王子和王弟等人前往唐朝朝贡。

渤海国石碑
而在大武艺的儿子大钦茂在位期间,则正式在唐玄宗的允许下引入了唐朝的国家制度,开启了其汉化进程。而这个大钦茂总共在位56年,期间49次遣使入朝唐朝,最多的时候甚至一年之前就入朝有4、5次之多,而且他本人还4次受到了唐朝的册封。可以说在自此以后,忠实于唐朝,密切和唐朝的关系就基本上成为了渤海国的基本国策了,在整个渤海国存在的200多年里,总共向唐朝进行了140多次的朝贡。
日本人的渤海野望以及粟末人最终的去向
当然,与唐朝和睦虽然是渤海国的基本国策,但它毕竟也是个自立的政权,所以渤海国存在期间也曾经进行过一系列扩张,也和其它一些政权进行过相当程度的交往。
比如在渤海国刚刚建立之时,曾经慑于自己西方后突厥的强大实力,向后突厥遣使修好,与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后来渤海曾经一度与唐朝发生冲突,则也跟后突厥的支持有一定关系。比如在公元726年,渤海国王大武艺就曾经在后突厥的支持下,推行了北进策略,大举进攻位于其北方的黑水靺鞨。这些讨伐虽然使其领土得到了明显扩大,却导致黑水靺鞨在后来的100多年中断了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往来。这也一度影响了渤海国与唐朝的关系,直到公元733年后突厥内乱衰落之后才得到修补。

渤海国建立之后的东北亚形势
另外,因为渤海国和朝鲜半岛上的新罗接壤,所以与新罗之间也曾多次有过往来。后来朝鲜半岛的史书《海东绎史》甚至曾经记载说大祚荣曾经接受过新罗的册封,被封为了一个五品官。不过这段记载在现代被认为可信性很低,因为渤海和新罗的实力接近,新罗给大祚荣封品级这么低的官位恐怕只能被大祚荣视为污辱了。而且渤海和新罗在存在期间更多的时候是互为对手的。双方也曾多次兵戎相见,后来新罗甚至还被迫在与渤海的边境上修建了三百里长的“浿(pèi
)江长城”,以防御渤海的攻势。
相对于突厥和新罗,渤海和日本的来往其实是更为频繁的。渤海国有大量领土位于今天的日本海周边地区,在地理上跟日本也是非常近的。而且因为渤海跟新罗长期的对手关系,也曾希望利用日本去牵制新罗,所以在其自立之后,很早就跟日本进行了多次往来。
日本对于亚洲大陆的野望,可以说在与渤海国的交往中就逐渐显露了出来。公元720年,日本天皇元正派遣6名使者到达了渤海国。7年之后,渤海向日本派遣了回使。但这个使团出海后不久遭遇风暴,流落到了当时并不属于日本的北海道地区,结果包括使团正副使之内的16人都被当地人虾夷杀死,最后只有8个人侥幸逃到了日本。

接待过第一批渤海国使的日本天皇圣武
而本来就对渤海很有兴趣的日本得知渤海使团前来,自然也表现得非常热情,不但派遣专人慰问,而且日本天皇圣武还在公元728年1月亲自接见了渤海国使团。并在当年6月派使臣和渤海使团一同回国。之后20多年间,渤海国和日本多次相互派遣使节,联系也比较紧密。
但随着双方交往的深入,日本很快就产生了控制渤海国,将渤海国变成自己藩属的野心。公元752年,渤海国派遣辅国大将军慕施蒙出使日本,他的使团倒也受到了日本的接待,并见到了日本天皇孝谦。但在这个使团回国时带回的日本国书里,日本人却指责渤海国没有向日本称臣,并蛮横地要求渤海今后要对日本称臣纳贡,与日本保持君臣关系。当时渤海国很自然没有答应日本人的要求,但因为牵制新罗的客观需求,所以渤海国仍然维持了和日本的密切交往。
公元771年,渤海使臣壹万福一行325人再次出使日本。但这次日本人态度大变,先是只同意使团中的40人进入日本首都,之后就开始指责渤海国书无礼,因其没有向日本天皇称臣。因为渤海方面当时在牵制新罗和贸易方面确实有求于日本,所以壹万福被迫按照日本人的要求修改了国书。此后几十年间,渤海和日本又在国书问题上多次发生过争执。因为渤海后期与唐朝关系进一步改善,在对日本称臣的问题上始终没能让日本满意,所以日本对与渤海交往的兴趣也就逐渐降低了。在后期逐渐改成了渤海使团单方面访问日本,而且每次间隔至少6年的情况。双方之间的关系也逐渐降级为单纯了经济和文化交流,日本想在亚洲大陆建立势力范围的想法最终没能得逞。

渤海故地几乎完全并入契丹(辽朝)
而渤海国与唐朝中央的关系则始终是对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所以,唐朝在公元907年灭亡之后,渤海国也很快走向了衰落。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之后很快开始东征渤海国。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灭亡,契丹人则在渤海故地建立了名为东丹国附庸政权。
在灭国之后,有一部分渤海国人流亡到了高丽,这些人后来逐渐融入了朝鲜民族之中。而这也成了近代韩国一些人说渤海国是高丽人建立的理由之一,但这种看法明显是颠倒因果,其逻辑就好像是说英国历史也是美国历史一样,其实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而且即使在渤海国灭亡之后,迁居高丽的渤海国人也还是少数,而多数渤海国人则被契丹人迁徙到了契丹(辽朝)境内其它地区,其中相当一部分被迁居到了今天辽宁沈阳周边地区。此外,后来部分渤海国遗民还曾经反叛辽朝,在今天的吉林和辽宁地区建立过定安国和兴辽国等小政权,但后来也都被辽朝灭亡。以粟末人为核心的渤海国后裔一直存在到了元朝时期。在元朝时他们与女真人和契丹人一同被归入汉人,最后多数融入了汉族之中,少数则融入了其它北方民族之中。(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