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在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一心想要复兴“大燕”国的主要反派慕容复相信很多朋友都很熟悉。他在武林曾有“北乔峰,南慕容”的称号,但却为了复国行事卑鄙,最后落得以发疯告终的悲惨结局。而虽然书中的慕容复是虚构的角色,但历史上也真有一个名叫慕容复的末代王族,而他本人可以说也代表着曾经在中国大地上纵横数百年的慕容鲜卑部族的最终谢幕。那么慕容鲜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又曾经留下过哪些印记呢?
慕容鲜卑的崛起
慕容鲜卑当然也是鲜卑人的一部,而现代相对主流的观点认为,鲜卑源于战国时期中国古籍就有记载的东胡。有些观点认为,在公元前206年匈奴冒顿单于大败东胡之后,东胡联盟解体,部分东胡部族向东逃亡,其中一支逃到今天内蒙古东部的鲜卑山,形成了东部鲜卑;另外一部分则逃到了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形成了拓跋鲜卑的始祖。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慕容鲜卑,很可能就是源自东部鲜卑。在公元91年,北匈奴被东汉联合鲜卑等部彻底击败之后,鲜卑大规模南迁和西进,占据了匈奴故地。而在当时,部分北匈奴余部并入了鲜卑,使鲜卑的势力很快得到了壮大。
早期鲜卑人大致的活动区域
在东汉末年,鲜卑首领檀石槐迅速崛起,一度统一了鲜卑各部,曾经对东汉形成了很大威胁。但在檀石槐死后,鲜卑又很快分裂分成了东、北、西三部,慕容部就是东部鲜卑的一个部落。而关于慕容部的族名,有个说法也很有意思。这个说法说三国时期,鲜卑有个叫莫护跋的首领,他曾经随同魏国权臣司马懿讨伐辽东的军阀公孙渊,立功之后获准在辽西建立了统治。而他当时看到汉人流行戴一种名叫步摇冠的帽子,也非常喜欢,所以就让人做了一个,自己也整天戴。结果后来步摇就成了他的外号。而“步摇”用鲜卑语说出来的发音和“慕容”比较像,所以后来他的部族就被叫成了慕容部。
当然,这只是一种古籍里的说法而已,远非定论。但这个说法其实也反映出了慕容鲜卑的一个特点,也就是它从很早开始就和汉人有了很深入的接触。而这可以说也是促成慕容鲜卑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了。公元294年,莫护跋的曾孙慕容廆(wěi)率部迁徙到了今天辽宁省义县境内。之后很快,慕容部就放弃了游牧生活,开始转向农耕,并开始仿照晋朝的制度建立政权,开启了其汉化进程。
慕容鲜卑早期生活区域
而在当时,另外两个出自东部鲜卑的宇文部和段部生活的区域都位于慕容鲜卑周边。在这三部之中,慕容鲜卑其实是最弱的,面对段部和宇文部的侵掠曾经多次以赔款了事。但此时已经到了公元320年左右,南匈奴已经南下中原,西晋王朝已经灭亡,中原陷入了一片战乱之中,许多平民都流离失所。此时已经开始农耕的慕容部实施了非常开明的政策,接纳了大量中原来的汉人,使其治下的人口迅速增长,慕容鲜卑很快出现了崛起的势头。
从公元319年开始,段部、宇文部和高句丽(Gāogōulí)曾经几次联合攻打慕容部,但都被慕容廆率军击败,慕容部将大部辽东地区占领,成为了当时中国境内的主要政治势力之一。
力压高句丽与进入中原
此后,慕容部进一步拉开了和宇文部以及段部的实力差距。公元344年,慕容廆的儿子慕容皝(huàng)率军再次击败宇文部,宇文部首领宇文逸豆先是逃往漠北,之后又投奔了高句丽,宇文部逐渐消亡。而在公元356年,慕容皝的儿子慕容儁(jùn)彻底攻灭了段部鲜卑,段部首领段龛(kān)在第二年被杀,段部鲜卑不复存在。
慕容部和段部以及宇文部对峙形势
而在此期间,慕容鲜卑还和高句丽发生了多次战争,将原本重心也位于中国东北的高句丽势力逐渐压向了朝鲜半岛。在公元315年到319年之间,高句丽曾几次联合段部和宇文部攻击慕容部,但都被慕容部击退。公元320年,高句丽美川王再次率军攻击慕容部,但也很快失败。
公元342年,慕容皝率军反击高句丽取得大胜,将位于今天吉林省吉安市的高句丽都城丸都城完全焚毁,还发掘了美川王的陵墓,并把他的遗体抢走。第二年,高句丽重修丸都城,但很快慕容部再次发兵将其摧毁。可以说此时的高句丽几乎已经走到了亡国的边缘。
慕容鲜卑(前燕)和高句丽对峙形势
在万般无奈之下,高句丽故国原王在公元344年派遣王弟到慕容部都城龙城称臣纳贡,慕容部将美川王的遗骸归还高句丽,高句丽自此成为了前燕的藩属。而此时的慕容部,已经成为了辽西地区唯一的武装势力,也使其拥有了进入中原的实力。但直到此时,其实慕容部都还一直在名义上向已经偏安江南的东晋称臣。
慕容部曾长期和东晋保持良好关系,多次接受东晋册封,并拒绝向当时占据中原,由羯人建立的后赵政权称臣,为此甚至还引发了后赵的讨伐。当然,慕容部坚持尊奉东晋其实也是出于自身的利益,因为这样慕容部在名义上就是东晋的地方政权,使其更容易吸引到中原地区的汉族士人归附,同时也使其征讨其它辽西政权时都可以打着东晋皇室的旗号,为其征讨行动增添一份正当性。
进入中原之后的慕容鲜卑(前燕)
当然,当时大量中原汉人愿意为慕容部效力,也跟慕容部确实愿意给予汉人很高地位有关。在慕容廆和慕容皝时期,就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汉人在慕容政权中达到了“列卿将相”的地位。而在慕容儁时期,慕容部将相大臣13人中,汉人竟然占据了8人,鲜卑人反而只有5人。就这样,慕容部逐渐拥有了入主中原的实力,最终在公元352年正式进入了中原,定都于蓟(北京),不久后又迁都到了邺(河北邯郸)。
此后,慕容儁很快称帝,建立了那个小说里慕容复想“光复”的“大燕”。这个政权后来被称为前燕。之后,他们很快与东晋在中原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双方互有胜负。公元369年,东晋大将桓温的北伐一度使前燕陷入了危机之中。但不久之后,前燕大将慕容垂切断了东晋军的漕运粮道,东晋军粮草断绝,桓温被迫撤军,结果又被前燕军队伏击,东晋军损失三万余人,前燕暂时逃脱了灭亡的命运。
前燕与诸燕相继灭亡,慕容复后再无慕容鲜卑
但在东晋和前燕针对中原进行反复争夺之时,盘踞在中原西部的氐族人悄然崛起,建立了前秦政权。在桓温北伐之时,前燕曾病急乱投医,向前秦求救,条件是将位于今天河南荥阳的虎牢关以西割让给前秦。但前燕后来打败东晋军后想反悔,这就给了前秦讨伐前燕的借口。
而且,击败桓温的慕容垂在前燕很快受到权臣慕容评的猜忌,被迫投靠了前秦,使得前秦大帝符坚对于伐燕再无顾忌。公元369年11月,前秦开始了灭亡前燕的战争。而此时执掌前燕军队的慕容评指挥无方,很快其主力15万人被前秦军队歼灭。不久后,前秦攻占邺城,慕容儁的儿子,前燕末代君主慕容(日韦,wěi)很快被俘,前燕灭亡。
后燕与西燕
但前燕的灭亡并却不代表着慕容鲜卑的消亡,因为在此之后,慕容部其实又在中原地区建立过至少3个半政权。在前燕灭亡之后,符坚把鲜卑人大量迁入了关中地区。而在公元384年符坚在淝水之战中惨败之后,前秦政权很快瓦解。此时,慕容(日韦)的弟弟慕容泓很快起兵,在陕西华阴县建立了西燕政权。但这西燕政权非常暴虐,而且内讧不断,最多一年竟然有5个君主在内讧中死亡,结果只维持了10年就被慕容部的另外一支所灭亡。
而灭亡了西燕的慕容部政权在后世被称为后燕,它是由投靠了前秦的慕容垂所建立的。在前燕灭亡之后,慕容垂一直在符坚手下效力。但淝水之战后,慕容垂很快背叛了符坚,自己在今天的河北定州称帝,建立了后燕政权。
后燕与南燕
几年之后,慕容垂攻灭西燕,并和当时正在崛起的北魏政权形成了对峙。公元396年,慕容垂病死。次年,后燕领土被北魏截为两段,不久后其孤悬在山东和江苏的领地自立,成为南燕。而后燕仅保留了辽西的领土。公元407年,后燕的汉人大将冯跋起事,杀死后燕末帝慕容熙,后燕灭亡。
而南燕自建立就几乎一直被北魏和东晋轮流暴打。最终在公元410年,南燕被东晋名将刘裕灭亡。按说到这里慕容部建立的政权都已经灭亡了,但我们刚才说到后燕被汉人冯跋给灭了。不过此时冯跋却没有自己称帝,而是拥立了一个名叫慕容云的人成为皇帝,建立了北燕政权。但其实这个慕容云并不是慕容鲜卑人,而是一个高句丽人。只是他曾经因为战功被后燕第二任君主慕容宝收为义子,所以被赐姓了慕容。但在公元409年,慕容云在政变中被杀,之后冯跋平定了政变,自己又称了帝。所以北燕也许可以算半个慕容部政权。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灭亡,与慕容部相关的政权在中原地区完全消失。
与慕容鲜卑也有关联的北燕
慕容部失势后,其族人多数落入了北魏的掌控之中,而且当时其人数还不少。而北魏虽然是出自拓跋鲜卑,但跟慕容鲜卑很早就已经分化,也将其视为异类,戒心很高。所以在公元409年前后,北魏朝廷曾大量诛杀慕容鲜卑后裔,并把其剩余部众编入贱籍。
但在北魏的后期,一些擅长军事的慕容鲜卑后裔又逐渐得到了重用,有多人曾经担任统军、刺史和太守等官职。在北朝末期,慕容部后裔慕容三藏家族曾一度占据要职,慕容三藏本人还曾参加了隋朝统一中原的战争。他的一些后代在唐朝时曾担任过中央和地方官员,也可以算是慕容部后裔在中原最后的辉煌了。
那么看到这,可能有些朋友会问,你说史上真有其人的慕容复呢?好,我们现在来讲慕容复。其实在慕容鲜卑崛起之时,慕容部就发生了一次分化。当时,领导慕容部崛起的慕容廆有个庶出的兄长因为和他发生矛盾,在公元283年带领1700户慕容部众迁居到了今天内蒙古的阴山周边。这个人名叫慕容吐谷(yù)浑,后来他的后裔进一步向西南迁徙,在今天的青海境内建立了吐谷浑政权。
前燕存在时吐谷浑也已经存在了
而吐谷浑直到公元663年才被新兴的吐蕃灭亡。但此后唐高宗又将吐谷浑的末代统治者诺曷钵(hébō)保护了起来,并册封他为安乐州刺史。这个头衔又被这个家族世袭了五代。而慕容复就是诺曷钵的六世孙,他被唐朝封为长乐州都督府都督、青海国王。但此后,慕容家族不再有世袭官职,慕容部作为一个政治势力彻底消失。而金庸先生也许正是受到了这段历史的启发,才虚构出了复国失败的慕容复这个文学人物了。
慕容部消失后,中原的慕容部后裔基本融入了汉族之中。宋朝时编纂的《百家姓》已将其视为汉姓,在其中排名第436位。目前在江苏、河南和广东等十几个省区都有姓慕容的人生活,另外慕容家族的一些后裔还将其姓氏简化为慕、穆和容等。而吐谷浑灭国后,其部众则继续在青海、甘肃一带生活。有些观点认为,现代民族土族可能与其有一定传承关系。(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