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在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华裔族群,名叫峇(bā)峇娘惹族群。而这个族群从出现到现在也差不多有500年历史了。那么这个族群和东南亚普遍存在的华人族群究竟有什么差别?他们有过什么经历?又有什么独特的特点呢?
荷兰殖民时代印尼的一家峇峇娘惹人
其实峇峇娘惹族群在早期族群认同主要是基于东南亚流传已久的一个传说,也就是一个中国公主嫁到东南亚的传说。根据东南亚的古代文献《马来纪年》记载,在中国明朝时期,曾经有一个名叫“汉丽宝”(Hang
Li Po)的公主下嫁南洋,嫁给了马六甲苏丹满速沙(Mansur
Shah),而他们的混血后代以及随同汉丽宝来到南洋的数百名随从与当地人的混血后代就成了最早的峇峇娘惹族群。
但是因为《马来纪年》里混有很多神话传奇,并不是严肃的史书,而且汉丽宝下嫁南洋这件事在中国史料里没有任何记载,因此其真实性是存在很大疑问的。所以虽然传统上很多峇峇娘惹都自认是汉丽宝和满速沙的后裔,但现代历史研究一般认为,最早的峇峇娘惹族群其实在公元15世纪到17世纪移民到东南亚的福建及广东移民与当地人结合的后裔。
20世纪初印尼一个峇峇娘惹聚居的小镇
在公元15世纪时,马来半岛上存在许多小城邦,其中许多城邦都曾向明朝称臣纳贡。特别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往来更为密切,开始有大量中国人移居当地。而因为这些下南洋的移民多数都是男性,所以他们到了东南亚之后,很快与当地民族爪哇人、布吉人、巴塔克人和巴厘人中的一些女性有了大量通婚。
这样,当地很快就产生了有相当数量的华人与当地人的混血后代。而“峇峇娘惹”这个名称也很快就出现了。其实这个名称也是一个组合名称,因为在这个族群里的男性一般会被称为“峇峇”,女性则会被称为“娘惹”。现代观点一般认为,当时因为华人移民主要是来自闽南地区,其男性经常会被称为“阿爸”,女性则经常会被称为“阿娘”,所以久而久之,发音类似的“峇峇”和“娘惹”就成了这个族群的统称。
100多年前在一家锡厂做工的两位娘惹
而除了华人移民之外,当时移居东南亚的其实还有之前长期生活在福建泉州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后裔。因为这些人之前在中国已经生活了几代,所以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汉化。在到了东南亚之后,他们的后代也融合进了峇峇娘惹族群。所以总体上,混血就成了峇峇娘惹族群最鲜明的特色。
虽然峇峇娘惹族群的男性祖先主要是华人,但因为他们女性祖先主要是东南亚人,再加上他们是长期生活在东南亚的,所以经过几代之后,峇峇娘惹族群所说的语言也基本变成了当地通行的马来语。以至于当地华人圈后来甚至还产生了一句成语“三代成峇”,来形容华人后代逐渐被当地同化的情况。
一件峇峇娘惹传统工艺品
不过被当地同化其实也是从华人视角得出的一种感觉,其实峇峇娘惹族群相对于当地人的差别也还是很明显的。首先,虽然峇峇娘惹族群所说的语言是马来语,但却混入了大量闽南话语汇,和当地人所说的马来语也有明显差异。所以这种语言也有了自己的专属名称,即峇峇马来语。
另外,虽然峇峇娘惹族群传统上的服饰以当地服饰为主(印尼一些地区的峇峇娘惹族群发展出了将中国东南沿海与当地风格结合的独特服饰),但在婚礼等正式场合,他们则会身着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服饰。而且其婚礼的习俗也基本上是按照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进行的。而在宗教信仰方面,大多数峇峇娘惹族群长期信仰中国传统的道教、儒教和汉传佛教,在印尼地区的少部分峇峇娘惹则转信了伊斯兰教。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则在殖民时期转信了基督教。
一场峇峇娘惹传统婚礼
所以总体上,峇峇娘惹是一个实实在在介于中国和东南亚人之间的族群,可以说是将两者的文化进行了深度的结合。不过在近代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相继立国之后,峇峇娘惹族群则出现了逐渐消亡的势头。这是因为,在新加坡,因为政府不承认峇峇娘惹是一个单独的族群,所以他们基本上都被算成了华人。现代新加坡的峇峇娘惹人接受的教育和其它新加坡华人基本一样,所以多数也都是以英语为第一语言,以华语为第二语言。
2012年印尼雅加达的一 峇峇娘惹传统婚
而在马来西亚,因为当地政府推行标准马来语,所以峇峇娘惹所说的峇峇马来语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少,许多人被融合进了马来人之中。只有在印尼的峇峇娘惹文化相对得到了比较多的保留,许多印尼的峇峇娘惹年轻人还会说峇峇马来语,并穿着其传统服饰。但是在近年,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峇峇娘惹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出现了明显的衰落。不过,峇峇娘惹这个族群在现代还是存在的,根据一些研究估计,目前在东南亚地区,大约还有800万人可被归属进这一族群之中。(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