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民国初年粤语真的差一票成为国语吗?其实这个说法只要百度一下就能判断出来,虽然大家也都知道百度有多不靠谱。
百度出来的结果和这些结果说明了什么?
只要百度一下“差一票成为国语”,你会发现各种类似的标题:
四川话差一票成为普通话?
粤语是否以一票之差没能成为国语?
据说河南话当年与普通话一票之差没成为国语,真的假的?
武汉话差一票成国语
黄陂话差点成为国语
…………
甚至还有德语差一票成为美国国语的内容……如果这些内容都是真的,那现在这个普通话可真是险胜啊,竟然对四川话、广东话、河南话和湖北的两种方言都只赢了一票,而且这个投票也真的是太发扬民主了,竟然有如此激烈的投票结果。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少见呢!
(民国时的国语始终也是以北京音为准的)
但其实有类似传说的还有陕西和江苏,也是说本地方言在投票中差一票成为国语。如果真是这样,以石头君这还不甚发达的大脑实在是想不出来这个投票结果到底是什么样了,七种方言都差一票成为国语,然后现在的普通话就多出这一票,不知有哪位朋友能根据这给出的条件,列个方程式分析出这一共有多少票,每个方言共得票多少吗?
民国初年真正的国语投票
从上面这些内容里,其实大家也都能看出来,所谓民国初年投票选哪种方言作为国语是根本不存在的。不过当时确实举行过一次跟国语相关的投票,只是跟现在网上传的这个内容根本不是一回事。民国建立之后,1912年年底开始正式编定国语的工作。次年2月就确定了以“北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所以北京话发音从一开始就被定为了基础发音,这从一开始就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康熙朝吏部尚书李光地所编《音韵阐微》是民初制定国语读音的重要参考)
但为了照顾各地的意见,1913年当时的教育部邀请各省派出代表,举行了一个“读音统一会”,从康熙年间曾任吏部尚书的清朝人李光地所编的《音韵阐微》一书中选出6500个汉字,让各省代表投票决定其标准读音,在投票时每个省都有一票,投票确定的结果就是“国音”,也就是后来“国语”的发音。但这里是有个前提的,就是国语已经确定以北京音为主了,所以投票并不是自由投票,真正投票结果和北京方言不一样的读音其实为数寥寥。
在不一样的例子里,比较有名的一个词是“垃圾”,现在这个词在普通话里念lājī,而在民国初年选出的老国音里却根据上海话读音确定为lèsè。这主要是因为清末时期上海的外国传教士比较多,在一些外国传教士出版的中文书籍里把垃圾按上海方言注音为lèsè,后来这些书籍传到中国各地,lèsè这个发音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所以当时“垃圾”的发音就定成了lèsè。
不过跟现代的普通话相比,这次制定的“国音”也没偏离北京话为主的发音,甚至有些读音比现代的普通话更接近北京话,比如另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就是“和”字。大家看台湾的电视剧时一定都知道里面说到“和”的时候都会发成hàn。而hàn这个发音就是北京土语里说“我和你”,“你和他”时的发音,民国初年的投票根据北京话的发音把“和”字在这种情况下的发音确定为hàn,台湾的国语现在还在沿用。但49年之后制定普通话时,把这个字的发音和“共和国”里的发音一样统一成了hé,所以现在我们说普通话遇到“和”这个字无论场合都会发成hé。
1913年的投票之后,国音投票结果编成了《国音汇编》一书,但因为当时关于白话取代文言以及汉字是否要拉丁化等各种争议很多,所以没有马上公布。直到1917年才由学者吴稚晖将其改编成《国音字典》出版。
(民国教育部在1932年发布的《国音常用字汇》正式确定了国音的标准)
之后一直到1932年,当时的教育部才对公众发布了《国音常用字汇》,正式确定国语发音范本。其中也明确说明,国语是以“现代北平标准音”为准。所以关于国语以哪里的方言为准,这在近代中国的历届政府是从来没有过争议的,曾经举行过的投票和调整也只是针对个别字词的发音,根本不是针对选用哪个方言。(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