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北极领土相关记载,日不落山究竟在哪,那里发生过什么?



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在大家经常看到的元朝地图上,通常大图的最上方并不会画出元朝的北境,但在大图的左下角,通常又会有一个小图,显示的是元朝“岭北行省北部”,而图中基本可以看出元朝的北境达到今天的北极地区。但其实在这个小图里还有一些细节可能多数朋友从来都没有注意过,就是其中的几个地名,而这些地名其实都是跟元朝时的一些历史记载相对应的,也可以说是元朝时中国领土可能抵达北极地区的证据,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地说一说里面的这几个地名。

最为常见的元朝地图
在有些版本的地图里,在“岭北行省北部”这个小图中所标示的最靠北的一个地名叫“益兰州等部断事官辖地”。根据史书记载,在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曾经任命出身于汴梁祥符(今河南开封)的汉人官员刘好礼(字敬之)为吉利吉斯、昂可刺、撼合纳、谦州和益兰州等五部断事官,以益兰州为治所,对今天的西伯利亚地区进行治理。

小图中的益兰州等部断事官辖地
而刘好礼抵达当地之后,看到当地人科技相对落后,对于制陶冶金等技术都一无所知,所以很快从中原地区调集工匠前往当地,教授当地部落制陶和造船等技术,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突飞猛进,也使益兰州很快成为了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中心。
但在公元1272年,窝阔台汗国大汗海都与元朝的战争期间,元朝的宗王帖木儿响应海都发动叛乱,将益兰州和谦州占领,刘好礼被帖木儿俘虏,后来虽然被释放,但很快又被叛军扣留,直到公元1280年刘好礼才找到机会逃到了元大都(今北京),后来成为元朝的户部尚书。
此后益兰等五部曾长期被叛军占领,直到公元1293年,元将土土哈才将益兰州等五部收复。之后,元朝官方还将部分当地部族迁徙到了元朝辽阳行省、大都和山东等地定居。在公元1311年之后,元朝第四位皇帝元仁宗将益兰州等地划归岭北行省管辖。

小图中的别吉大营盘辖地
刚才我们说了岭北行省北部小图的一个版本,而在另外一个版本里,却没有“益兰州等部断事官辖地”这个地名,在这个位置所写的地名是“别吉大营盘辖地”。在一些元朝史料里记载,这个“别吉大营盘辖地”位于称海等处宣慰司以北,而现代一般认为,称海等处宣慰司位于今天蒙古国科布多省。一些史料记载,成吉思汗铁木真曾经在当地修建称海城,之后从中原汉地迁徙了数万工匠到当地定居屯田,并命令一个名叫田镇海的畏吾儿富商统领这些人。公元1307年,元朝又在称海城周边设置了称海等处宣慰司。所以位于称海司以北的别吉大营盘辖地所在区域也基本上是和益兰州等部断事官辖地重合了。
另外在岭北行省北部的小图上,还有一个地名也代表着元朝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也就是“北海测景所”。公元1276年,忽必烈命令官员许衡、王恂和郭守敬等人开展制定全新历法的工作。而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为了制定出全中国都适用的历法,向忽必烈提出要在全国设立27个观测点,进行几项重要的天文观测。

郭守敬纪念塑像
在获得忽必烈的准许之后,郭守敬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这些观测点,包括他自己在内的14位天文学家曾先后前往不同观测点进行观测。而根据今天的推算,其中最靠北的一个观测点大约位于北纬64度05分左右,距离北纬66度34分的北极圈已经近在咫尺。而经过此次世界史上空前的天文测量,郭守敬成功制定出了精确度空前的《授时历》,其中的太阳年长度确定为365.2425天,和现代全球通行的公历相同,但授时历问世的时间却比公历早了301年。而岭北行省北部小图里的北海测景所,可以说就是当时最靠北的观测点可能的位置了。
而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地名之外,岭北行省北部小图里还有一个地名也非常有意思,而且可以说也涵盖着一个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明古代中国人肯定曾经抵达过北极地区。这个地名就是日不落山。而这个地名也跟刘好礼有关。
根据元成宗时代曾担任崇明州(今属上海)判官的浙江衢州人盛如梓所写作的《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刘敬之(即刘好礼)在担任益兰州等五部断事官期间,曾经发现昂可剌部所在区域有一座日不落之山,而这座日不落山在仲夏期间存在“日不落”的情况。而对现代地理常识有一定了解的朋友看到这里恐怕马上就能明白,这种在夏季日不落的现象就是北极圈内才存在的极昼现象。所以刘好礼曾经见过的这座日不落山一定是位于北极圈之内的。现代一些观点认为,这座日不落山就是位于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下游的普托腊纳山脉,而这座山脉确实是位于北极圈之内的。

普托腊纳山脉
当然,因为以现代视角看,古代文献对这些地区和现象的记载也确实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所以现代对于这些地区的具体位置也存在一些争议,但类似北海测景所和日不落之山的记载里,都曾经提到一些当地独有的天文特征,而这些特征没有到过当地是不可能发现的,所以作为元朝官员的郭守敬(或其手下科学家)和刘好礼确实曾经到过当地行使管辖权限也可以说是大概率的史实了。(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