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这几年桃花石杂谈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问:第一个学会英语的中国人是怎么学会的?第一个学会外语的人是怎么学会的?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确切的答案的,不过一些早期的史料其实也有一些蛛丝马迹,间接展示了最早学会不同语言的人可能是怎么学会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同时也给大家看看中国最早的书面翻译作品是什么?
国学经典《礼记》中就提到了翻译相关事项
中国最早关于语言翻译的记载出现在主要记录周朝礼乐制度的《礼记》之中,《礼记·王制》里曾经提到: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它的意思是:不同地区的民众语言是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所以需要有人为他们相互沟通,使人们能够交流所思所想。而做这项工作的人,在东方叫“寄”、在南方叫“象”,在西方叫“狄鞮(dī)”,在北方叫“译”。
而这段记载就说明,早在周代,翻译这个职业就已经存在,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已经有了通晓其它族群语言的人。
《汉书》里有关于接力翻译的生动记载
不过这段文字只是说明了当时已经存在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而另外一个早期古籍里记载的关于翻译的实例却为早期人们学习外语的方法提供了一些线索。
这段记载来自《汉书》。根据《汉书·平帝纪》记载:
元始元年春正月,越裳氏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
也就是说在元始元年的正月,有个叫越裳氏的部落来贡献了雉鸡,而他们的使团没人直接会汉语,是有翻译把他们的语言先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另外的翻译又把那种语言翻译成汉语(即重译),才和汉朝官方实现了交流。
而在稍晚一些的《后汉书》里,对于越裳氏献雉鸡则有另外一段不同的说法。根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
交址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岨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越裳氏居住在交趾(今越南北部)之南。在周朝的周公时期,因为实行仁政,天下和平,所以来朝贡的越裳氏找了3个翻译(三象,见前文“南方曰象”),一个接一个的接力翻译,最终把自己的语言译成了汉语。而他们所说的话是:道路悠远,山川阻隔,语言和人员都很难相通,所以我们找了3个翻译才能前来朝贡。而这个事件在后来也就被归纳成了典故“重译献雉”。
《后汉书》说“重译献雉”发生在周公时代
这两段记载强调了路途遥远和几个翻译官接力翻译,而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时每个翻译官会的“外语”也都是离自己生活区域不远的其它族群所使用的语言,所以才需要1个翻译官先把越裳人的语言翻译成距离中原近一些的语言,再换一个翻译官把这种语言翻译成距离中原更近的一种语言,最后再由另外一个翻译官把第二次翻译出来的语言翻译成汉语。
而这就说明,早期学会外语的人很有可能是生活在多族群混居地区,在长期与其它族群的接触中学会了别的语言,或是因为从小接触不同族群而天然就会说不同的语言。
而近代的两个实例也可以揭示语言完全不同的人群如何可以实现沟通。可能很多朋友都听说过西班牙100多人的远征军征服美洲帝国印加的历史,虽然当时西班牙人的远征队确实只有100多人,但他们的那次征服行动却也是经过周密准备的,而这种周密的准备甚至在翻译方面都有体现。
西班牙人发动进攻前与印加国王会面场景,双方是通过那两名翻译交流的
西班牙远征队击败印加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532年,但其实早在4年之前,后来这支西班牙远征队的头目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就已经来到了印加帝国所在的秘鲁地区。但当时他并没有急于发动征服行动,而是绑架了两个聪明伶俐的当地青年,把他们带回了西班牙,然后用3年时间教会了这两人西班牙语,之后又把他们带回了美洲,让他们充当自己的翻译。在西班牙人对印加帝国发起进攻之前,这两名翻译对于其了解当地状况,与当地不同首领沟通都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从这段历史里大家肯定能看出一些别的意味,但这段历史也说明,一些人在一个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哪怕之前一句当地语言也不会,也是可以很快学会新语言的。
而在这段殖民征服时期,其实也曾发生过与“重译献雉”类似的事件。在葡萄牙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第一次抵达印度时,他带的翻译并不会当地语言,只会阿拉伯语。但印度当地却有会阿拉伯语的翻译,所以达伽马在与当地人交流之时,也是让自己的翻译先将葡萄牙语翻译成阿拉伯语,再由当地翻译将阿拉伯语翻译成当地语言,藉此实现了交互的交流。
达伽马与印度当地首领会面场景,当时双方都将自己的语言翻译成阿拉伯语,藉此实现交流
当然,殖民时期这些以掠夺和殖民为目的的事例和“重译献雉”的历史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但这些例子却都说明了在双方相互完全不懂对方语言的情况下,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学会对方的语言,并实现交流。
那么说了这么多学习外语和翻译,现代能看到的最早汉语的翻译作品是什么呢?在西汉学者刘向所写作的杂事小说集《说苑》里,曾经提到了一首翻译成汉语的古越人民歌,而且用汉字写出了它原文的音译,这首民歌翻译成汉语译文是这样的:
而它的古越语汉字音译则是这样的:
而这首《越人歌》也差不多就是现代能看到的最早的汉语翻译作品了。(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