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那么他们自己不抽吗? ?



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那么他们自己不抽吗?其实英国在两次鸦片战争的时代也存在许多人鸦片成瘾的问题,但因为社会管理水平以及地理阻隔等因素,所以相对来说英国人吸食鸦片上瘾的问题没有当时的中国那么严重。
英国的鸦片问题
在那里有出售遗忘的鸦片馆,在这恐怖的鸦片馆人们可以销毁以往的罪恶,但工具却是更加疯狂的新罪恶……
这是当时处于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笔下所描绘的英国鸦片馆的场景。从这里的描写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英国也确实存在着鸦片馆,也有形容猥琐,吸大烟上瘾的鸦片鬼。

(19世纪英国文学作品里描绘的伦敦鸦片馆,当然在他们的描写里,吸食鸦片的主要是华人)
但具体说来,英国的鸦片馆确实数量极少,因为吸鸦片这种方式其实并不是英国人消耗鸦片的主流方式,英国存在的鸦片馆也主要局限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华人社区周边。
但英国人进鸦片馆的少可并不意味着英国人不消耗鸦片。其实在19世纪的英国,使用鸦片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全民疯狂的集体行为,只是方式和中国有所不同。在英国,当时主流的鸦片使用方式是喝鸦片酊,也就是鸦片含量为10%的“药酒”。鸦片酊曾被称为“19世纪的阿斯匹林”,而且当时的鸦片酊是一种非常便宜的“药物”,一个便士(“一英分”)就可以买20滴到25滴,所以在当时的英国下层平民里,用服药的名义滥用鸦片酊,甚至服用上瘾的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

(19世纪英国生产的药用鸦片酊)
甚至在当时,许多含有鸦片的药物还被称为“妇女之友”或者“儿童之友”,许多含有鸦片的药物被用于治疗女性痛经,甚至在其分娩时被用于止痛。而当时一款名为“戈德弗雷止咳露”的糖浆甚至被称为母亲之友,因为它在当时被视为儿童止咳“神药”。
而英国的中上层尽管对下层滥用鸦片酊非常鄙视,但他们之中却也有许多人大量使用其它制作更精细的鸦片制品,有些人的这种嗜好甚至曾一度被视为“雅好”。例如在19世纪后半叶,也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包括查尔斯·狄更斯、伊丽莎白·布朗宁、柯勒律治、乔治·埃略特在内的大量英国著名作家与诗人都曾经服用鸦片制剂上瘾。不过在鸦片风靡了几十年之后,在英国的上流社会很快被更“高级”的可卡因所取代,比如在咱们中国朋友也非常熟悉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里,主角福尔摩斯就是可卡因瘾君子,而这也是当时英国上流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映。
英国的“禁烟”举措
不过英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虽然也存在滥用鸦片的情况,但与当时的中国相比,英国的鸦片却始终是在一种相对受控的情况下进行使用的。首先英国对鸦片的进口管制比较有效,虽然鸦片进口始终存在,却主要是集中在伦敦码头区和其它的一些港口区。而通常情况下,进口来的鸦片一卸货就马上被药剂师之类的专业人士取走加工成药物,直接流入鸦片贩子手里的鸦片数量很少。
而少量存在的鸦片烟馆从来没有进入过主流社会,而且就像本文开头王尔德的描写那样,在英国始终没有逃脱“与魔鬼交易”这种形象,所以对英国社会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

(福尔摩斯的人设其实也是个可卡因瘾君子,和吸鸦片上瘾差别不大)
早期从药店买鸦片酊之类的药品并不需要药剂师处方,但毕竟是以医用名义出手的,而且是鸦片含量只有10%的制剂,其成瘾性和危害性跟直接吸食鸦片还是没法比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其实英国是从很早就禁止鸦片了的,只是为了向外国倾销鸦片时让自己在道德方面吃相没那么难看,禁止的力度没那么大而已。但在英国为了扩大对华鸦片出口进行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仅仅八年之后,英国议会就通过了进一步限制鸦片制剂销售和使用的《制药法案》,其中规定只有注册药剂师才有资格出售鸦片制剂,而且购买者必需向药剂师提供自己的姓名和地址等个人详细信息。

(鸦片酊曾被当作儿童催眠药使用)
虽然这个法案出台之后的效果并不太好,英国仍然广泛存在鸦片滥用现象,但这个性质和当时中国被迫不能禁止鸦片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法案出台之后,其实英国在法律上已经禁止了非医疗用途的鸦片使用,后来仍然存在鸦片滥用其实是执法不严或者说一些难以界定的灰色地带,和不禁止鸦片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了。所以英国没有明文严禁鸦片,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成为了向其它国家继续“合法”出口鸦片而在法理方面行方便。
而在19世纪末阿斯匹林发明之后,鸦片作为镇痛剂使用的医疗用途在很大程度上被副作用较小的阿斯匹林替代,英国也迅速出现了大量反对使用鸦片的社会舆论,使用鸦片在英国社会里负面形象进一步加深。1910年,在中国政府的一再要求之下,英国最终在官方层面不再从事从印度向中国出口鸦片的贸易,同时在其国内也进一步收紧了鸦片的使用。1914年,英国通过《哈里森麻醉剂法案》,再次大幅收紧鸦片使用限制,要求使用鸦片制剂的医生或药剂师必需注册,而且要缴纳重税,此后英国的鸦片滥用情况基本得到控制。(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原创不易,感谢打赏鼓励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