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绘为智慧代言人、集儒家各项美德于一身。出于文学目的,这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不容否认,他的确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从谋士的角度而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是事实。为什么庞统就没有诸葛亮,那么高的社会评价,以及流传下来诸多美誉呢?
如果抛开相貌来看,庞统和诸葛亮谁比较厉害?他能够打败司马懿吗?
庞统此人到底如何?
对于那些不熟悉的人来说,庞统仅是刘备早期的主要谋士之一。虽然他也是一位历史名人,但因诸葛亮美名在前,后人对他的了解,大多来源于三国演义等影音资料。
庞统原为荆州南郡的小吏,刘备任刺史后才跟随其左右。他随刘备征战时间较短,在夺取益州控制权,进围雒县时,在战斗中被流箭杀死。
他年轻时相貌平平,因此不受人看重。成年后他拜访了以举才闻名的司马徽。经过深入和长时间的交谈,司马徽非常认可庞统的才能,觉得他非同凡响,称庞统为“荆州学士之冠”。
随着司马徽评价的传播,庞统开始在士大夫中获得更多认可。庞统后来在南郡任功曹。他生性好交际,勤于扶植和指导他人。
他喜欢从道德层面,或个人美德方面评价人,而不是他们的能力。他对此的解释是:在国家混乱时期,他希望通过鼓励善良,来改变社会规范。为人们树立榜样就是最好的做法。
其实,东吴很多听过庞统的名号。他在参加周瑜葬礼时,会见了顾劭、全聪等人,并对他们进行评价,为此,赢得了这些人的尊重,并与之结为好友。
刘备做益州太守时,庞统成了他的臣子。最初,他因无所作为、业绩不佳被免职,对治理的懒政,当时刘备派遣张飞去到现场过问。
庞统当着张飞的面,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完美地处理了一百多天堆积起来的工作。这给张飞留下深刻印象,后又幸得鲁肃、诸葛亮的推荐,庞统被刘备委以“治中从事”。
刘备对庞统的待遇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在协助刘备征讨益州,建议刘备随机权变、吞并弱小、抢占先机。刘备听从了庞统的建议。
庞统死后,刘备对他的死深感悲痛,一提起庞统就落泪。
诸葛亮和庞统,谁厉害?
按照三国演义的内容,庞统的确没有留下太多的“功绩”。在辅佐周瑜时,参与的重要事件可能就是“赤壁之战”。但这场战役中他的贡献如何,没有相关资料进行佐证。
影视资料中,对诸葛亮在本次战役中的描述,比较理想化,既是两国之间的主要联络人和决策者,又提出了“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制胜计策。
真实历史资料中,火攻的计策是黄盖提出的,战役的具体指挥者是周瑜。诸葛亮参与得也并不多,只是促成了两国的联盟而已。
在对庞统的行政才能描绘方面,他虽聪明但懒政,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格言。他跟随刘备征战时,主要扎根总后方,管理军务、做好后勤保障。
从两人的做事风格来看,庞统在刘备打下涪城后,酒宴上直接责备刘备,认错时也认为双方均有错。跟随主公时,他每次都是直接谏言,但不受上位者的欢迎。他为人比较高傲、耿直。
庞统还献计刘备在宴会中捉拿刘璋,被刘备拒绝。在攻打雒县时,他为了和诸葛亮一争高下,抄近路冒进,最终失了卿卿性命。这些方面可见,他做事格局狭窄、短视,急功冒进。
诸葛亮利用隆中对,理论指导实践,无论是联合东吴劝说孙权,还是对刘备的劝谏,都能让两位君主信服,并对其大大赞赏,可见其情商之高。
虽说对于荆州的态度,诸葛亮认可它的重要战略地位是长远考虑。但庞统从当时刘备所处的现实实力考虑,认为需要放弃也无可厚非。后期诸葛亮的分兵驻守,也证明了庞统的正确。
对于谋士来说,谁厉害这个词语的评价,好像不太符合他们的身份设定。毕竟,他们是靠脑子吃饭的,不像武将有功绩作为评价标准。
庞统可以打败司马懿吗?
史书记载: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其实看看他在魏国三朝的经历:为掌权者卖命,还被猜忌、不给兵权,可能要被置死地。这或许也可以让大家理解,司马懿的处境和心境变化。
司马懿一直被描绘为低调的人,以至于他从未被视为威胁。外表豪爽,却极力隐藏自己的野心。这也难怪曹家从来不认为他是亲信。
他内政军功兼备,治国兴农,辅佐得力,击退蜀吴侵略,速平孟达叛乱,平定公孙辽东。几十年来,他赢得了巨大的威望,特别是诸葛亮的北伐,他因保卫魏国再次让自己声名鹊起。
孙权曾给公孙渊写信时评价司马懿的军事谋略,“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
他的确适合从政,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蛰伏,精心策划并积聚实力。在挫败了诸葛亮的北伐后,魏国余下的历史中,司马家族掌握了魏国的核心权力,为后代建立西晋奠定基础。
这样的人物和庞统对比,无论从军事谋略、行政才能,还是社会治理等方面来看,如果在落凤坡死的人是诸葛亮,庞统带领蜀国北伐,也的确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英雄千古恨,父老岁时思。
庞统有魅力,勤学经书,由此琢磨谋略。在三国时期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确值得人们称颂。
大家经常会惋惜庞统的早逝。他去世时正当年,还未能完全施展才能,人们也未能通过各项才能,为他与诸葛亮、司马懿进行排名,的确有些“天妒英才”的悲叹。
后人也只能通过现有资料,对这些才华横溢,却一生短暂的人进行怀念,客观评价他们的一生,让其才能真正被后人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