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北宋时期,看似繁华,实则当朝百官官不作为,沉迷歌舞。
唐宋时期,文化繁荣发展,从创作的多样性,又到发扬理学的内省。其中可见社会背景的变迁。
许多艺术家都从中诞生,我们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盛世和衰落。
在那个发扬多种文化的背景下,许多画作也被流传下来。
比如,北宋年间的《清明上河图》,画面中描绘了,当时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细腻的笔触无不见证了画者的功底。
其中,还有一幅画被留存在故宫博物院中。
这幅“鬼画”中的内容诡异,至今都没人参透其中的深意。
画家李嵩
南宋的建立始于宋金之战,虽然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发展。但当时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在繁荣的景象下,也有普通百姓苦不堪言的境遇。
李嵩出生于钱塘,因家境贫穷,他自小就有悲天悯人的胸怀。从小学习木匠,给他奠定了良好的绘画基础。
当时,他可以用工具画出很长的直线,被后人称为“颇远绳墨”。正是良好的基础,让他被宫廷画师发现,收他为徒。
经过日益不断地练习,李嵩已经在绘画中崭露头角。他擅长画人物,描绘当时社会中百姓的生活。
比较出名的还有一副《货郎图》,人物有妇女,儿童还有货郎,甚至连小狗都画了进去。
这栩栩如生的景象,无不显示画师纯真的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嵩除了描绘百姓的场景,还喜欢来画一些宗教画。在他的画卷中,总是寥寥几笔,就简单干净地抓住神韵。
可见他的绘画功底,除了早年学习木工打下的基础外,还有善于观察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唐宋蓬勃发展的经济下,对文化的兼容与包并中,出现了许多诗人和画家。
他们一如冉冉升起的新星,让我们得知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他们的笔墨下感叹当时的大好河山,还有对民众的哀痛。
文化形态层出不穷,就该有适当的思想来做指导。宋代推崇道教,当时的皇帝因为缺乏军事才能,只能推崇无为而治的思想来统治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实则社会矛盾也暗涌丛生。
骷髅幻戏图
故宫博物院中,珍藏了这样一幅画作。
画面中一个身着薄纱的骷髅,用丝线牵引着一个小骷髅,身后和面前皆有带着孩子的妇人。
初看这幅画觉得诡异,可细细看来,画中骷髅反而坦然自在,孩童还欣喜地爬向骷髅。
有人说,这骷髅是从西域传来的傀儡戏。不过,李嵩当时出于什么样的境遇和心情创作这幅画,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之后,黄公望为画作中做了题词: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寻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识破个羞那不羞?……”
细细品来,不难发现,黄公望也是认为,李嵩这画描写的是卖艺的货郎。
虽然被生活剥夺地没有了皮肉,但是为了谋生只能来取悦一些富人权贵,而彼时敌军的步伐距这里就剩五里地。
盛世之下,民不聊生,内外战乱。多么荒诞的景象下,还有权贵听曲玩乐,这是莫大的讽刺。
李嵩直接用简明扼要的线条,勾勒出当时的卖艺人,用骷髅和新生儿,来表达生死的对立。
这体现他当时忧国忧民的思想,还有对生死的超脱之情。
在宋朝皇帝荒废朝政的情景下,蒙古的铁蹄,即将踏平国土,水深火热的只有普通百姓。李嵩用骷髅来体现当时被重担压垮的货郎,别具一格。
从这幅画中,也有人解读出了道教的思想。在战乱年代,饿殍遍野,人命如同草芥,荣华富贵不过是浮云。
正是李嵩这种悲观又超脱的思想,创作了下笔如有神的骷髅图,抒发了他自身对愁苦和生死的见解。
骷髅的生死观
在当时民间,的确有一种戏叫做傀儡戏。不管是喜事还是丧事,都有民间艺人前去表演。
他们手中操纵的傀儡,也是对世间悲欢的演绎。凭借着艺人娴熟的技法,傀儡们在丝线牵引下,可以做出各种动作来烘托气氛。
宋朝的佛学和道学体系也有发展,其中有一个观点叫做”白骨观“。不管贫穷富贵,人们所生养的皮囊下不过是一具白骨。
而这幅骷髅幻戏图中,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超然之情。人固有一死,那么活着就是痛苦的事情,不如放下所有哀愁,来这人间尽情舞上一曲。
画作中单纯的婴儿很是欣喜,对骷髅没有惧怕,反倒是妇人满脸惊慌。
可见孩童的童真无畏与大人对死亡的恐惧对比。骷髅这一形象,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
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对贾瑞设局使之生病,路过的道人给了他一面镜子,并叮嘱他看镜子背面就可以治病。
可惜贾瑞沉浸在王熙凤的美色之中,无意中反转镜面,竟看到显现的白骨骷髅,这一吓竟被吓死了。
这个小故事其中的深意也告诉我们,美色不过是浮华和残害人的毒药,其本质还是披着红粉的骷髅罢了。
若是人人都能窥得生死,抵御诱惑,若是人人都能在动乱年代悟得生死,那么人们的痛苦想必会少得一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生在动乱年代的李嵩是无法选择的,由于深受当时道家思想的影响,他用笔触画出了流传后世的骷髅图。
其中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得我们思考和流传。
他无法拯救混乱的朝政,也无法上战场带兵打仗。只能用画笔谱写一篇篇,当时百姓的疾苦和喜乐。
结语
死而不亡者,寿。关于生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话题。
翻开古今画卷,李嵩早已用大胆的笔触来提醒世人,生命终究会消亡。
虽然有些人面对白骨还是讳莫如深,可是在艺术作品的展现中,我们看到天道生死的规律,还有社会环境的无奈。
关于这幅画作的深意,还有不少人们在研究和思考中,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你们从画中体悟到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