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并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摘得35个博士学位桂冠的胡适说:“和他相比,我是学渣。”
他就是被称为“民国第一鬼才”的赵元任。
青年赵元任
1931年,一场关于汉字拉丁化的大战在文化界展开,他写了一篇96字的奇文,平息了那一场战争,也被世人认为100年内无人能超越。
01
1892年,赵元任出生在天津的一户书香之家,他的母亲是北京人,能喝昆曲。他的父亲是江苏常州人,是清朝年间的举人。
赵元任的家族是非常有名的,他是清朝“乾陵三大家”之一的诗人赵翼的第五世孙,赵翼这个名字我们也许是陌生的,但是他的一首诗我们却耳熟能详。
赵翼的诗中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如果再往上追溯,他还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31代孙。
出生在这样的传奇世家,他从小耳濡目染,受到文化的熏陶。
因为父亲在天津任职的原因,他从小生活在天津,带他的保姆是保定人,在四种方言的熏陶下,赵元任从小就学会了四种的方言。
从此,模仿和学习各地的方言成为了他的一种乐趣。
他对各种语言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在国内他的英文水平就已经达到了能够与外国人交流的水平。
之后,他和胡适同年考取得了庚子赔款第二批的官费留学资格,当时总共招了72个学生,胡适考了第55名,而赵元任考了第2名。赵元任和胡适都考入了美国康奈大学,赵元任在校期间不光单一的学习英语,还加入了国际社团,学会了德语和法语等语言。
赵元任与胡适
考入哈佛大学读博时,他继而学会了西班牙语和梵文。
赵元任一生掌握33种方言,精通8国语言,他到过的许多地方,当地人都认为他是“老乡”,连外国人也不例外。
一次,在法国巴黎,赵元任用巴黎土语与行李员交流,行李员一下子对他客气起来:“你回来了啊?巴黎相比从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啊。”
行李员显然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还跟他亲切地拉起家常来。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赵元任地道的多国语言,常常让许多外国人都误以为他是老乡。
还有一次,英国哲学家罗素和杜威来中国巡回演讲,给他们当陪同翻译的是赵元任和胡适。当时罗素和杜威的演讲有点打雷台的意思,但是无疑罗素的演讲更受欢迎,原因是有赵元任当翻译。
罗素在湖南长沙的一场演讲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因为有赵元任全程用长沙话做翻译,让观众感觉到无比亲切。
罗素的演讲结束后,有人跑到台上问赵元任:“你是长沙哪里人?”
赵元任羞赧地笑笑说:“我不是长沙人,我是江苏常州人。长沙话是我来长沙的火车上现学的。”
当时那个人惊得目瞪口呆!他没有想到,现学也能学得如此地道。
02
然而这样一位具有语言天赋的人,出国留学时,最初却选择了工科,原因是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被八国联军的大炮打醒。
赵元任认为 ,中国被打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武器,所以就选择了工程技术,试图通过工程救国。
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期间,当地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是轻视和不屑,赵元任只有通过学习来证明中国人并不差。
他不仅克服了语言障碍,他的数学成绩还非常优秀。每学年的大小考试都是100分,只有一次因一个小失误,考了99分,这让他在康奈尔大学历史上保持着平均成绩的最高纪录。
本地学生都对他刮目相看。所以他也被称为是真正的“文理兼通,学贯中西”的人。
他博士毕业后,被哈佛大学特聘为教授,教授物理课程。他给学生讲“电磁感应”,从来不用讲稿,却讲得有趣生动,每次他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学生满座,连门口都挤满了学生。
中年赵元任
因为他留学的初衷是救国,后来他毅然辞去了哈佛的工作,辗转回到国内,到清华大学,主要教授的学科是数学、物理、中国音韵学、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等。这些课程横跨了理工、文史、生物等学术门类,像他这样能跨这么多的领域授课的教授,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在清华大学,他也很快成为了一位风云人物。他曾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三位并称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他的罕见不光体现在学科上,还体现在艺术和生活上。
赵元任也喜欢音乐,这也许与母亲的音乐影响有关。他一生创作过百首乐作品。他也很注重女儿的音乐教育。女儿幼年时,他给女儿进行早期艺术启蒙受。女儿大一点后,他教女儿唱歌,甚至写歌。
赵元任与妻女
在他的女儿如兰很小的时候,妻子有事,他负责看孩子。他将女儿放在小床上,自己在一边给孩子弹钢琴。
女儿如兰要拉屎,脸已经涨得通红,最后拉到裤子上、床上到处都是。赵元任却没有急躁发火,还弹完了一整首曲子,才去帮孩子收拾。
他的妻子杨步伟看到后一气,骂道:“你怎么不叫我呢?”
赵元任却一本正经地说:“一个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很重要,不能将一整首曲子随意打断。”
在他这种不打断孩子的教育引导下,他的女儿们也都对音乐产生了兴趣。
后来,随着战争的爆发,赵元任带着一家南迁,什么东西都丢了,他们一家却能在一起快乐地合唱。赵元任还将刘半农的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诗,给谱上了曲子,亲自演唱给妻子。
作词:刘半农 作曲:赵元任
他的好友,也是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评价说:“赵元任是中国的舒伯特。”
赵元任严谨和耐心的治学态度,不仅影响着他的学生,还感染着他的孩子们。
03
1919年以后,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文化界展开,鲁迅、陈独秀、胡适、蔡元培、徐志摩等人开始推广白话文。
1931年,前苏联在中国推动了一场汉字拉丁化的活动,推行者认为用拼音代替汉字更具实用性、便利性。
并且在海参崴举行了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派出瞿秋白、吴玉章等人,与苏联专家共同草拟了北方话拉丁化的文字。
于是,“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势头在新文化运动中愈演愈烈。
中国文字拉丁化,拉丁化新文字开始流行起来。
赵元任却非常不认同,他特意写了2篇奇文反驳,分别是《施氏食狮史》和《季姬击鸡记》。
神奇的是,《施氏食狮史》全文只有96个字,每个字的读音都是“shi”,但却不都是同样的字,却表达了不同的意思。
另外还有《季姬击鸡记》,全文也仅有71个字,每个字的读音都是“ji“,但却是不同的字,却表达了不同的意思。
赵元任竟然用这两篇同音不同意的奇文,平息了这场文化大战,巩固了汉字在中国的地位。
因为这两篇奇文,所有人都被赵元任的语言艺术所折服,同时承认了中国汉字的精妙绝伦。
以至于,摘得35个博士学位桂冠的胡适说:“跟赵元任相比,我就是学渣。”
赵元任在语言、数学、物理、音乐等领域都有建树。他的学术研究很杂,但是唯有一件事是他一生坚持在做的,那就是汉语的推广。
赵元任百忙之中,还在为商务印书馆灌制推广国语的留声片。
一天,他与妻子到香港的街上购物,碰到店员时他就用英语和广东话跟人打招呼,那时候香港她多用英语和普通话,通晓国语的不多。这也不足为奇。
可赵元任就偏要跟店员讲国语,甚至推荐店员买国语留声片听听,学习讲国语。
有人说他是天纵奇才,100年内无人能及。当然,他的成就一方面靠禀赋,更多的是个人努力。
晚年赵元任
他一直致力于学习方言科学方法的研究,他也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方言的学者。他之所以能快速地辨别语音的差别,可以在坐火车的时候就学会一门方言,就在于他曾经亲自考察和研究过近60种方言。
为了调查方言,他历经三个月,一天跑两三个地方,边调查边记录,结合调查的材料写成了一本《现代吴语研究》一书。
而他写成的这本《现代吴语研究》一书,也成为了吴语与方言研究的珍贵史料。
所以,赵元任也被称为中国方言调查的鼻祖,同时他也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真是当之无愧。
赵元任用行动告诉我们:我们中华文字博大精神,含义深刻,它是一个民族的符号,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必须发扬光大。这是文化自信,也是中国的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