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位84岁的老奶奶临终前拿出一个本,写着八百壮士的名字



1991年1月6日,一位84岁的妇人躺在上海新华医院的病床上,奄奄一息。
她让家人将她的一个泛黄的笔记本拿了过来。45年间,她将这个笔记本视作珍宝。当她将这个笔记本交给儿女后,儿女惊呆了,上面记录着100多个人名。而这些人都是孤军老兵的名字。
临终时,她将这个早已经泛黄的笔记本交给儿女们,并千叮咛万嘱咐:帮助他们。
45年间,每当有一个老兵离世的消息传来,她都会在笔记本上用红笔做上标记。
在她这一生中一直践行着这样一个准则:团长带兵打仗,团长夫人带兵“生活”。
她完全没有将自己当作柔弱的女流之辈,她用她坚强的身躯,扛起丈夫旧部生活之责任。

她就是八百壮士谢晋元的遗孀凌维诚,她之所以这么做,背后又有何深意?
01
谢晋元出生于广东蕉岭县的一户农民家庭,父亲和母亲以种地和做小生意为生。谢晋元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清政府懦弱无能的时期。战火不断,民不聊生,沉重的民族灾难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报国图强的种子。他发愤读书,从中山大学毕业后,继而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第四期学员。
从军后的他更是兢兢业业,一路升迁,成为了一名营长。
1927年的一天,他给好友当伴郎,在婚礼上邂逅了同为伴娘的凌维诚,一见钟情。凌维诚虽然是上海商人家庭的大家闺秀,受过良好的文化课教育,也接受过钢琴、小提琴的艺术熏陶。可她不物质也不娇气。
一次,谢晋元在战场上负伤,她得知后,从上海跑到汉口照顾他。这使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谢晋元跟凌维诚正式求婚后,凌维诚不顾家人的反对,一个上海姑娘嫁给了广东乡下的穷小子。两人于1929年9月在汉口大华饭店举行了婚礼,当时作为谢晋元同学的叶剑英也出席了婚礼。
婚后凌维诚相继生下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谢晋元也被调到了上海,两人在上海龙华寺对面的寓所在出租房屋里安了家。

随着谢晋元的一路升迁为威风八面的军官,凌维诚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养尊处优的军官太太。谢晋元从不花天酒地,一下班就直奔回家,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而这样的幸福生活仅维持了短短七年。
1936年,日寇侵略的战火从关外烧到了华北,已是88师中校参谋的谢晋元将身怀四胎的妻子和三个儿女一起送回了广东焦岭农村的老家。
凌维诚放心不下丈夫,坚持要在上海陪伴出生入死。谢晋元劝慰说:“安顿好你和孩子,我才会安心杀敌。老家条件虽然差,却安全。等到胜利的那一天,我第一时间接你回上海。”
就是丈夫的最后一句:“等到胜利的那一天,我接你回上海。”让凌维诚满怀希望,泪眼婆娑地离开了丈夫,去了丈夫的乡下老家。
许是爱乌,一个上海军官太太,回到农村过起了田耕生活,凌维诚竟没有半点怨言,挺着肚子下地种田,上锅做饭。
02
因为有盼头,所以心甘情愿地等待。
白天她的时间都被农活、和孩子占据。晚上夜深人静,她看着几个熟睡的孩子,坐卧不安,辗转难眠,思念丈夫的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
远在上海的谢晋元又何尝不思念着妻儿?可抗战形势日益紧张,她白天的时间被军务填得满满当当,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睹物思人。于是他提笔给爱妻写下一封家书:

其中,有为国杀敌的决心,有作为军人的无奈,对妻儿的眷顾,有对妻子的歉疚,有万千嘱托······
1937年8月13日,战火最终烧到了上海,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国师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抵抗后,最终损失惨重,大部撤退而告终。
谢晋元奉命带着四百多人的加强营踞守在四行仓库。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对外宣称有八百人,因此被称为“八百壮士”。因为没有援军,史称“孤军”。
同年,从10月27日到10月31日,谢晋元带领着414位壮士与日军二万多人相抵抗,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谢晋元和全体士兵写下遗书,誓死抵抗。竟然阻挡了日军数十次的进攻,击毙敌人二百余人。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
此时,蒋介石和大军已经安全撤离,他安排谢晋元和八百壮士退到与四行仓库一河之隔的公租界。在英国人的出面协商下,再加上日本人也久攻不下四行仓库,便同意中国军队撤到公租界。
可谁料想,中国军队撤出后,日军得知守军竟然才四百余人。感觉颜面尽失的日军出尔反尔,强行要求英租界缴械扣押中国将士。这一扣押竟是四年之久。

日军多次刺杀谢晋元,后来又由汪伪的人出面诱降谢晋元及战士,谢晋元坚决不从。于是汪伪收买了四名谢晋元手下的士兵,在谢晋元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用特务的刀将37岁的谢晋元杀害。
那四名杀害他的凶手无情,但上海近三十万人民记得他誓死保护的恩情,他们纷纷前往抗议,谢晋元的葬礼堪比国葬。
03
远在焦岭农村的凌维诚日夜盼望着丈夫来接她回家。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丈夫牺牲的噩耗。顿时,她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她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跟任何人说话,一遍遍地看着丈夫生前寄给她的信。她真想撒手追随丈夫而去。可是上有两个年迈的老人,下有四个年幼的孩子,最小的儿子连父亲的面都没有见过。她抹干了眼泪,收起了伤悲,第二天一早毅然下地干活了。
时间转眼过去了四年,最小的孩子也有四岁多了。上养老,下照顾小孩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凌维诚一个人身上,她从没想过改嫁。为了生活,她带着孩子辗转五省来到重庆,找到了蒋介石,一方面是领取丈夫的五万元抚恤金。另一方面请求国民政府能安排孩子们上学读书。

但是蒋介石却推诿说:“现在正值抗战时期,国家困难,等胜利后,定会照顾你们的。”
凌维诚只好暂时带孩子回到焦岭农村,她将丈夫的抚恤金分给公婆一半,一半买了三亩地耕种。
以前,她一直盼望着丈夫来接她回上海,可自从丈夫牺牲后,她的全部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没有条件供孩子上学,她就亲自教。
饱经风霜的她,早已从风姿卓绝的上海姑娘变成了一个皮肤糙黑的母亲。
1946年,凌维诚卖掉了一些田产,安顿好公公,带着孩子一起前往上海。一方面去祭奠丈夫;一方面给孩子好的教育;再就是回娘家看看。
她将变卖田产的大部分的钱留给了公公。自己身上的钱不够买五张船票,无奈之下她去找轮船公司,惭愧地说出了自己的窘境。轮船公司得知她是谢晋元的遗孀后,为这样的广东英雄而感到骄傲,立刻免掉了她一家五口的船票和住宿费用。
她到上海的消息不胫而走。她刚到上海,报纸上就已经登出了“抗日将领谢晋元遗孀抵沪”的消息。短短数日,在上海的数十位孤军老兵纷纷前来看望这位团长夫人。

然而谢晋元旧部的处境令凌维诚痛心不已。她想到丈夫如果在,绝不允许他们受这样的委屈。他们有的被迫成为日军的苦力;有的被押到安徽运煤;有的被押到一座海岛帮日军修建机场;有的流落街头;有的病死;有的饿死······
愤慨不已的凌维诚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
04
面对丧夫之痛,凌维诚可以坚毅地昂起头;为了抚养丈夫的骨血长大成人,她可以低下头去求蒋介石;为了孤军幸存者的尊严,她也可以狠下心去争取。
她通过多方渠道打听到吴淞路466号有栋日本人留下一栋三层空楼房,她便派几个孤军老兵强占了下来。(因为抗战胜利后,各方大员争相接受敌产,谁有本事抢到就算谁的。)原本三青团先抢下了这栋楼,可是面对响彻大上海的八百壮士,他们只好撤走了。
终于,凌维诚一家和孤兵们在大上海有了一个安身之所。住所问题暂时解决了,然而要维持这么一大家子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于是她想起了之前蒋介石说过的那句:“胜利后会照顾你们的。”她便带着儿子和孤军将士前往南京求见蒋介石,最后还是无果而归。

对国民党失望至极的凌维诚决心与老兵自救。她托关系求人,将有文化的老兵安排进了上海铁路局工作。没有文化的组成四行工业服务社,他们出售孤军牌毛巾,袜子,肥皂等日常用品。眼看着光景越来越好。可是人心难测,一个经手钱款的孤军老兵竟然卷款跑了。那些钱几乎是凌维诚的全部家档,这令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最让凌维诚难过的是,其中朱胜忠、石洪模等四名老兵,因飞涨的物价,吃不起饭,竟然铤而走险,抢劫杀人。后来被抓捕后处决。凌维诚含着泪,组织几名老兵,将四人的尸体掩埋。
她又组织老兵将丈夫的墓地周围的空地围起来,用来出租,赚取少量租金,以维持生活。期间,如果哪个老兵要回乡,她都会发放路费和安家费。
解放后,上海的房产都要重新登记分配,再次陷入迷茫的凌维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陈老总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自己所住房子的来历,还有谢晋园墓地周围空地的历史,以及孤军老兵的处境。

陈老总看完后,顾念谢晋元抗日有功,很快批示将房产和墓地周围空地给她免费使用。这让她又惊又喜。之后,她在人民政府的关照下,孩子们有了安稳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凌维诚也参加了工作。
在这期间,她仍没有停止对老兵的接济和帮助。她有一个泛黄的本子,上面记录着100多位孤军老兵的名字,每当一个老兵离世,她就在本上用红笔作上记号。临终前,她仍不忘叮嘱儿女按照名册,照顾帮助老兵叔叔们。
团长带兵打仗,团长夫人带兵“生活”。凌维诚用余生的45年,从丈夫的手中接过接力棒,与四行孤军牵绊一生,将儿女抚养成人。她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延续着对丈夫的爱。
往期精彩:
1950年,残害刘胡兰的主凶,偷偷看了话剧《刘胡兰》后沾沾自喜
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初恋另娶,她独身52年:不管多久我也等
宋庆龄和孙中山的婚礼现场,宋父母流着泪给女婿磕头,有何深意
我国首位女西医金雅妹:早年丧亲,中年离异,晚年丧子
美女间谍张露萍:组建七人小组,粉碎戴笠阴谋,牺牲时年仅24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