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投资赚钱更重要的事


1
我炒股从来不亏钱,你敢信吗?
这不是狂妄自大,而是每次市场变天,都会提前给我发信号。
别误会,不是什么内幕消息,而是盲目跟风炒股的人开始暴增。
炒股的人都知道:股票账户必须关联银行卡,这个业务叫“三方存管”。
很长一段时间,三方存管只能亲临柜面办理。
我在银行,很容易就能察觉到“业务量激增”和“用户画像突变”,两者叠加就是清仓信号。
这两年,存管业务手机上就能办理,用户画像没那么直观了。
但通过交易日志还是可以判断业务量,再关注下周围人的投资情绪,也不难做出判断。
炒股一定要逆势而为。
这个“势”不是大盘走势,而是人心趋势。
其实就是那句烂大街的俗话“别人疯狂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疯狂”。
那么问题来了:不在银行,怎么判断跟风炒股的有没有变多呢?
我一般都是在菜市场寻找答案。
当大妈之间闲聊的话题从菜价变成了股价,基本也就到时候了。
2、
数据这个东西,其实很有意思。
我之前所在的支行,个人存款余额一直在6亿左右徘徊,不上不下。
今年开始,这个余额开始稳步增长,现在已经快7个亿了。
小伙伴说,一开始他们各种分析原因,力求复制。
后来发现各种原因都是扯淡,什么都不做余额照样增长。
不是只有少数账户余额增长,而是所有账户普涨。
更有意思的是,不止老东家一个网点涨,所有网点和其他行都在涨。
直到看到了央行这个数据,我才恍然大悟:
2022年上半年国人存款余额增加10万亿,同比增长了39.4%。
确实什么也不用做,余额就会增长。
与此同时,央行还公布了另外一组数据:
咱们辛苦挣到手的钱,就只有三个去处:消费、储蓄和投资。
22%左右的人,愿意更多消费;
不到20%的人,愿意更多投资;
60%以上的人,愿意更多储蓄。
大家现在真是手里有钱,不敢花,不敢投资,不敢乱放。
挑来拣去,就只剩下银行存款了。
结果到了银行才发现,5年利率竟然比3年还低。

于是,很多人开始用国债代替银行存款。
只是这国债也太难抢了吧?!
现在抢国债,得提前打开北京时间,盯着秒针抢。
上一次这么抢国债还是2012年,那时的5年国债利率还是6.15%。
国债自己可能也想不到:5.5%时大家爱答不理,3.37%竟然重新被高攀不起了。
只能说世道变了:存款利率低、国债不好抢,钱没地方放。
3、
之前我说过,有一个产品可以作为国债的代替:只要6-10年,就能达到一个不错的收益;
产品外壳是增额终身护理险,所以有两个小保障:身故给钱&老年失能给钱。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它的现金价值会稳步且快速地增长。
提到现金价值增长,是不是想到了增额终身寿?
没错,这两类产品非常像。
我们要的都是现金价值增长带来的投资收益。
但这个产品,最大的优势是:期限短。
虽然保障终身,但6年就回本,单利和复利都在3%以上,只比国债多了1年。
以30岁男性为例:

实际上,国债到最终到手的钱,会比表格中更少一些,有两个原因:
1、国债锁定5年利率
国债前5年锁定3.37%的利率,5年后要按当时利率再次锁定。
我希望利率越来越多,但以目前的趋势来看,5年后大概率会低于3.37%。
2、国债提前兑取有罚息
国债持有5年到期,利率确实是3.37%。
但如果任何一个周期提前兑取,都会扣减相应利率。
具体扣减规则→八姐的理财日志——国债是个啥?
这个产品的名字叫做:颐悦无忧
6年后,你可以自行决定继续生息还是退出获利。
对了,我想专门说说这个产品的安全性,毕竟村镇银行事件之后,安全性成了大家最关注的点。
颐悦无忧作为一款储蓄险,是刚性兑付的:
1、本金和收益安全性写进合同里,每年能拿回的现金价值多少写的清清楚楚,100%确定;
2、保险公司安全性写进保险法里,就算破产也要有人接手,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利益不受影响
3、投保后不仅有回访电话,还可以监管旗下的app“金世通”查询保单,放心。
经过疫情这三年,我变得不愿消费、谨慎投资、努力储蓄。
和央行的数据不谋而合。
当经济形势变得不确定后,只有更多的储蓄才能带给我更多的安全感。
正所谓“手里有粮(粮),心里不慌”、“挣多挣少不重要,保住本金最重要。”
相关阅读:
保险公司不会破产的“谣言”被攻破了
可以暴打国债的中短期理财
这种理财开始亏钱了
到顶部